笔者曾在《福建教育》(2004.3)撰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跟进策略”研究》,受到老师们的关注。“跟进策略”下的课堂教学的确为学生着想,课堂随着师生动态生成,跟进不同的情势,建构生命化课堂,实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然而,随着教育、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施“跟进策略”往往“盲从”,费时,低效,甚至“动态不生成”。因此,“跟进策略”的后续研究就落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着眼于师生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力。
一、规避盲从,实施“四调”
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课程。
1.“调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要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需要教师审视情势、运用高超的“调谐”技艺,才能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使教师输出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和谐。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外显行为作出判断,准确地透视他们的学习心态。如《分桃子》教学中,课始课件出示给猴子分桃的问题,鲜红的桃子和活泼的猴子吸引着学生快乐地举牌口算着。当出示“294个桃子平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几个”时,学生一时口算不出来。怎么办呢?有学生提出用笔算,教师顺势引导大家积极探究笔算的算法。正当大家兴奋地引出算理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想从个位应该也可以除。你看48÷3中可以先用18÷3得6,再用30÷3得10,再加起来一样可以算出商得16。”顿时像开锅似的,学生议论纷纷。这时如没处理好便会使这堂课无法继续,教师可抓住这一时机说:“举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试试看,行吗?”课间出现的信息若能及时处理,学生便能保持更良好的学习心态,愉悦地投入学习。
2.“调速”。教学节奏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均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有人提出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快节奏加慢镜头”。“快节奏”就是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严格要求、课后的作业限时等都是施行快节奏的基本环节。“慢镜头”就是在教学关键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其基本形式有延时、重复、追问、暂停,让学生画个草图看看,列个式子算算,举个例子试试,等等。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引导学生时急、时缓,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地渗进学生的心田。
3.“调味”。学生最厌烦枯燥乏味的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追求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首先,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诱趣,防止哗众取宠。其次,要注意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过程,通过竞赛、游戏、质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每节课结束前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从小养成敢疑、善疑的良好习惯。再次,要注意寓趣于教学过程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如,《可能性》教学中,教师以阿凡提和巴依老爷斗智、斗勇的故事引入:阿凡提被巴依老爷诬陷,法官被巴依老爷买通了,以抓阄的方式决定阿凡提的“生”与“死”。教师问:“阿凡提一定想怎样?而巴依老爷一定想让阿凡提怎样?”引出“一定”。司法官被买通了,两张签都是“死”。那么,阿凡提将不可能活,由此引出“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教师请学生替阿凡提想个办法让自己活下来,学生非常积极地出谋献策。
4.“调温”。人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才能心旷神怡。课堂教学要保持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加温或聚热,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绪高涨地学习。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揭示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填数练习。集体讨论并练习后,教师发现学生的情绪落差很大,学生的目光似乎告诉教师:真没劲,就这样讨论、做题!于是教师没有再出示别的练习题,而是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当回老师,像这样出题考考老师呢?”话音一落,“唰”的一下,学生精神抖擞起来了——有的自己即刻动笔,有的与同桌交流、合作出“考题”,还有的窃窃私语:得出难的……
学生出的每一道题,教师都非常认真地、有根有据地分析解答,并让学生判断正误,直至学生满意地说“对了”为止。这样原先冷却的气氛顿时变活跃了,同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审视情势,实现“三控”
现代控制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高效和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验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我们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坡度、密度、深度的控制。
1.控制坡度。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是一种极其复杂多变的过程,是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教学时要巧设坡度,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尤其在教学难度较大的内容时,要及时补充中间的过渡题、过渡步骤,突出关键,从而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顺利进行。要控制好教学的坡度,必须做到:①把握教材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②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坡度,设计教学层次,选择最佳教法。③从教材知识结构上,思想上作好“搭桥”“铺垫”工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如在《左右》教学中,“上、下楼梯靠右行”的理解,单从字面理解,学生易误解为都靠右行上下楼梯会相撞。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感知自己的右边,再感知旋转180度后自己的右边。请两组学生演示,一组靠右上楼梯,一组靠右下楼梯,会相撞吗?这样,教学的“坡度”得当,就能实现既不让学生“坐着摘桃子”,也不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而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2.控制密度。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课堂密度,对课堂教学节奏的张弛、强弱、快慢,事先应认真设计。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安排的:师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先请学生找找哪些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再出示1寸的照片让学生估计大约有几平方厘米?接着问:1平方厘米的格子,可以用它量什么?最后请学生凭着对1平方厘米的认识剪一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继而再学习平方分米、平方米。这样的教学能迎合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张弛有度。
3.控制深度。控制并掌握好教学深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符合课标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如《点与间隔的秘密》教学中,学生对于点与间隔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但以一系列的活动去探究感知,就不觉得深奥了。如教学中,以“剪塑料管”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以“小兔跳石墩”“围篱笆”“晒手帕用九个夹子”等活动,让学生探究“在一条线上,点与间隔数的关系”;以“在圆形水池、长方形水池边绿化种树”活动,探究“在封闭状态下,点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也乐于在探究中,通过观察、引导、讨论、小结出点与间隔的秘密。
诚然,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及丰富创造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呈现出超乎想像的活力。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因素,结合教学设计,机智运筹、灵活地调控教学活动。因此,用“跟进策略”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关键的问题要在营造优质“动态”上下工夫。只有运用“跟进策略”促使教学“动态”的优化,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生成”;再运用“跟进策略”经营“生成”,课堂才会不断进发新的优质“动态”。
福建教育福州48~49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陈敬文20062006
陈敬文 平潭县实验小学
作者:福建教育福州48~49G39小学各科教与学陈敬文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