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于1992年开始出版使用。这套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见每册教材前的《说明》。)从几年的实践来看,新教材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这套教材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虽然每年在最新印刷的时候都改正某些已经发现的问题,但由于版本未变,许多问题依然存在。现以1997年出版的单册教材和1996年出版的双册教材为依据进行说明。
      一、课下注释失误较多
    1.注释多余。如:
  第二册131页注释①瞅(chǒu)看。注释⑧多咱(zan )什么时候。方言。 179 页注释⑥潭(tán)积水很深的池。 注释⑦黑黝黝(yǒu yǒu )深黑的样子。注释⑧幻(huàn) 不真实的。181 页注释①沸沸(fèi fèi)扬扬活动纷繁, 非常热闹的样子。第四册94页注释②中,“瓢,念piáo”。283 页注释① 好扬(yáng)家扬场的好手。
  上面列出的课下注释,都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掌握的,最起码给出注音的那些字都是小学语文课本要求学生掌握的。初中教材实在没有再进行注释的必要。
    2.注释重复。如:
  ①蹒跚
  第一册22页注释②蹒跚(pán 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第四册268页注释②蹒跚(pán shān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②俨然
  第一册221页注释②俨(yǎn)然形容很像。第三册18 页注释⑥俨(yǎn)然很像真的。
  ③老妪
  第二册324页注释①老妪(yù)老妇。第三册19页注释②老妪(yù)老妇。
  ④豁亮
  第三册18页注释⑤豁(huò)亮宽敞明亮。豁,开阔。第五册22页注释①豁(huò)亮宽敞明亮。
  ⑤偃旗息鼓
  第三册20页注释③偃(yǎn)旗息鼓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削弱。第四册113页偃(yǎn)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军鼓, 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这里比喻停止改革进取。 第六册155页注释①偃(yǎn)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通常用来比喻事情中止,这里指停止竞选。偃,放倒。
  在课下对某些词给出注释,无非是让学生学得省事些,可有些时候也使学生懒起来了。有些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这正是锻炼学生鉴别、鉴赏能力的机会,教材却越俎代疱了。
  “矗立”一词在第一册《老山界》一课就出现了:“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教材却直到第二册18页才给出注释。注释④矗立(chù)立高耸的立着。
      二、病句较多。如:
  1.“在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第一册82页第6、7行)
  2.“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第三册165页1行)
  3.“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的笑声。”
  这三个句子都缺少主语,应该去掉介词“在”,句子的主干“反映笑声”不搭配。
  4.“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第三册50页倒数3、4行)
  5.“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第五册5 页倒数第1行,6页1、2行)。
  句中主干是“植树种草可以成活”“可以成活”的是树和草,而不是“植树种草”,主谓不搭配,应改为“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行的。”句5“见到”“哭声动天”动宾不搭配。
  6.“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
  7.“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第四册278页2、3行)
  这实际上是“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和“硬鞋至少有二斤半重”两个句子来糅。
      三、示例不当。如:
  第五册182页至185页的作文训练是写小小说。教材在《小小说创作》中说:“小小说,篇幅小,人物不必多,只需写一两个,两三个,故事不必复杂,只需要说一个简单的故事,甚至只写‘人物在一定场合中的片断行动’,摄取一两个镜头,但要求有较大的容量,有较深刻的意义。”在介绍完小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后,教材给出了三篇例文。
  例文一《小雪人》用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写成,故事情节不明显;例文二《儿子眼中的父亲》写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子对父亲的不同认识,完全没有故事情节;例文三《三封电报》用三封电报构成作品,有“较大的容量”,但似乎缺少“较深刻的意义”。虽然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这三篇小小说都属上乘之作,但作为初中教材中的例文让学生模仿,进行小小说创作,这三篇作品就不合适了。因为教材中的《小小说创作》阐述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小说创作原则,而例文则全部都是小小说创作中的“特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例文来理解小小说创作,远没有第一册教材中的《鞋》和《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来得明白。如果学生都以三篇例文为模式来进行小小说创作,不要说初中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难以完成那样的“高难度动作”,就是有能力模仿,那小小说创作的路子不是也会越走越窄吗?
  第六册应用文(五)中,教材对唁电、唁函的格式有“最后是署名和日期”的要求,但在262页给出的示例一没有署名, 示例二没有日期。这示例同要求不是自相矛盾吗?
  第一册319页《语法简表(一)》中, 教材给出的“拟声词”的例词中有“@①@①”一词。查最新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找不到这个词,同一册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却有这样一句话:“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49页4、5行)这个拟声词到底该怎样写?
      四、插图与课文内容不符
  第一册《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明明白白地说,皇帝赤身裸体进行游行。但教材前面的彩图却给皇帝穿上了衣服,戴上了帽子,佩上了勋章。这篇课文一个训练的重点就是想象和夸张,但学生看了这幅图画,头脑中还有想象皇帝裸体游行,丑态百出的空间吗?给这篇课文配插图,实在多此一举。
  第二册《狼》一文中有“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的句子, 但看了169页的插图,学生怎么也不相信那样一把剔肉的刀子能劈得了狼首,倒不如说“以刀刺狼喉”来得恰当。
  第四册《故乡》一文的插图中出现了鲁迅的形象。《故乡》是小说,文中的“我”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绝不等于作者鲁迅。余云腾老师在《初中语文教材瑕疵初探》(《教学与管理》1997年第9 期)的意见是正确的,“以笔者愚见,还是恢复其本来面目,把插图删去为妙!”
  诚然,上述问题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只是细枝末节,和教材的成功之处相比只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只是白璧微瑕。但我们更希望这套全国发行的具有最高权威的教材能完美无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良好祝愿。而且,修正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教学与管理5太原42~43G31中学语文教学刘海焱19981998内蒙古 刘海焱 作者:教学与管理5太原42~43G31中学语文教学刘海焱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0:26

[新一篇]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心育探索

[舊一篇] 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策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