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应有自己的可操作系统,才能使这种教育思想具体化。笔者在实践中大胆采用如下改革措施:
一、改革语文课程结构
初中语文课时分配,依大纲的要求,初中一、二、三年级分别是6课时、5课时、6课时。事实上,可以改革为"4+2"或"4+1"的课时结构,其中初一、初三可以用四课时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一课时补充微型课程,将《美学趣谈》(5课时)、《人脑科学》(3课时)、《思维科学》(5课时)、《生活心理学》(7课时)等作为选修教材,分散穿插到每周的语文教学中,然后拿一课时举行紧扣大纲的课堂语文活动。笔者构建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三维立体课程”。
三维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教学力求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大纲任务;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教学的延伸,其作用是扩大视野、拓展思维、发展个性等;而潜在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从气质、风度、学术、人格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以最佳的比例组合,其整体功能远大于传统语文学科课程教学。三维立体型课程结构,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和谐发展,从而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创立“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有其相应的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创立“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可能性、可行性、有效性如下: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认为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反向运动”的规律:如果教师为迁就学生而放慢节奏,那么学生的思维节奏可能更慢,最终陷入“疲软”的状态,形成“少、慢、差、废”的格局。这正是笔者提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原始依据。
附图
事实上,人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通过“大容量、快节奏”的操作,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高效率”是可能的。
心理学家Pyotr Anokhin教授指出,决定智力的不是脑细胞的数目,而是细胞与细胞的相互联系,智力的高低,决定于这些细胞联系的有效性。据他计算,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Anokhin教授说,古往今来均没有人充分利用脑子,即使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星,大脑细胞间联系使用率也不过在10%左右。这意味着,人的大脑潜力是巨大的。也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取得比通常状态下好得多的成绩,完全是可能的。推行“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能的。
实施“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加快阅读速度。阅读一篇2000字的文章,留下5-10个思考题,是30分钟的效果好,还是5分钟的效果好呢?实验表明,更多的时候,5分钟的阅读效果更好。也就是说,阅读所费的时间与阅读效果之间并不一定总是成正比例的。
限时阅读,往往能将学生的阅读心理调控到最佳状态。信心十足、注意力集中、反应速度快的5分钟,比疲疲遢遢、注意力分散的30分钟阅读效果更好。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阅读速度越快,思维也就越敏捷。
2.提高写作速度。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给1小时做篇作文,完成率80%-90%;给2小时,完成率75%;给一天时间,作文的完成率大致会降低到50%-60%。也就是说并不是给的时间越多,作文做得越快,文章写得越精彩。因为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它遵循的是创造思维的法则,大脑兴奋期内思维保持连续状态,可以一气呵成。相反,如果每次不超过1小时,作文的质和量都会有所提高,坚持下去则会发现作文质量明显提高,作文速度明显加快。初二实验班限时作文竞赛中,60%的同学40分钟内可以完成600-800字的文章,速度最快者17分钟写完1000字的文章。
实际操作中,笔者还常常将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结合起来。1996年11月,笔者曾在一次全市教学改革观摩课中,用1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藤野先生》的阅读和作文两项教学任务(通常状况下要上3-5课时),效果很好。
3.改革教学手段。首先,尽可能运用投影仪反映教学教程,可以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按常规设计,《藤野先生》的板书时间约需25分钟左右,使用投影仪后,仅用1分钟板书课题和三部分的提要;《我的叔叔于勒》的板书,反映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共用词汇11个(自私、冷酷、庸俗、贪婪、精明、泼辣、怯弱、愚蠢、天真、淳朴、善良)耗时30秒钟;大量的内容,均可通过投影仪来展示。
其次,是多用录音,这一点似乎与“快节奏”沾不上边,然而却与高效率挂上钩。学生经过预习,仅仅凭课堂看几分钟是不能深刻领会课文内容的。如果将每一篇课文预先录音,配好乐,课堂上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精神状态,同时又调动了多种感官,科学地驱动左右脑,其结果往往是一遍胜五遍、十遍。
4.培养自信心。快速阅读、快速思考、快速作文等“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操作方法,是以学生充分自信为前提的。学生最初并不相信40分钟能写一篇文章,这一点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系统指导,树立学生“快速”学习的信心。笔者在实验班内有意识地讲人脑科学(压缩为3课时的微型课程),似乎与语文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
5.训练口头作文。语文学习对“速度”的要求之高,莫过于口头作文了,尤其是限时口头作文。得到题目后,1分钟内就得开口。60秒钟,调整角色,酝酿情绪,结构整篇,直至出口成章。难度可谓大矣,速度可谓快矣。然而,这种训练正是提高学生快速思考、快速作文的最重要、最高效的训练模式。笔者的实践证明,“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可能,操作上可行,而且实践上十分有效。
一个学期的全方位试验,学生语文学习的“软、懒、散、慢”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根治,阅读、作文、审题的速度明显提高。一次60分钟题为《我渴望……》的限时作文竞赛中,优秀率达70%,完成率达100%。实验班学生,一年内发表或被刊用作品达40余篇。就98届初中毕业班而言,实验班的成绩高出普通班10分以上。
推行“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单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高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发展个性,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改教本为学本,变讲堂为练堂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与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必须改“教本”为“学本”;在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上,必须变“讲堂”为“练堂”。
(一)让“讲读课”名不符实
这是教材处理的一种策略,许多同行认为“讲读课”就应当大讲特讲,就要慢咽细嚼,其实没有必要讲得太多。因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新信息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中没有)不超过20%,一般均在10%左右。既然如此,就应当充分利用学生旧有信息量,设计适量的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操作,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然后稍加点拨和讲解,学生会学得活泼,学得有效。必要时,教师才帮助做些归纳和总结之类的工作。
(二)让“自读课”名符其实
许多同行出于良好的愿望,把自读课也作讲读课处理,有的甚至每一课用2课时去精讲多练,笔者认为此法不当。纵观1-6册的自读课,难度大大低于讲读课,新信息量大大低于讲读课,所以笔者的做法是结合学生语文实际,根据单元要求,或组一套思考题,让学生当堂作答,或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读读议议,一堂课解决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让“自读课”名符其实,是语文素质教育处理教材的又一种策略。
(三)让“讲师”成“导师”
河南新乡一中的姚竹青先生曾提出“莫做文章‘讲师’,要当读写‘教练’”的语文教学改革主张,这对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飞跃。但用“教练”来比喻语文教师的角色,有可能导致把学生当作“训练”机器的可能。况且语文教材的人文色彩重,文化信息量丰富,很多地方只须欣赏、鉴赏就可以消化、吸收、内化,并不一定要练。笔者认为,语文素质教育,教师应当实现由“讲师”到“导师”的角色变换。导师的作用,是我导你学,你不懂我点拨,我示范你练习,有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导师”只宜引导,指导,相机授予,相机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应当让学习主体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智力开发广州20~22G31中学语文教学曾小兰/柳恩铭19981998赵阳 曾小兰 柳恩铭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作者:智力开发广州20~22G31中学语文教学曾小兰/柳恩铭19981998赵阳
网载 2013-09-10 20: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