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幼儿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我国幼儿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正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人们无不为此美好前景而欢欣鼓舞。然而,认真分析我国幼儿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人们对“现代化幼儿教育”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其表现大致如下。
  一是现代化幼儿教育有利于开展智能。近年来,报刊文章中“现代化幼儿教育”的提法不断出现,多以现代之高科技物质装备为重要标准,强调现代教育对智力开发、知识增长的作用。幼教机构争相配备电脑等,追求设备上的高精尖;各种“天才儿童”方案接踵推出……凡此种种,均明显趋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非着眼于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是注重物质材料设备的现代化。一味投入,着力于硬件的投放、装备的改进,而且唯恐不多,不够新颖,不够高档,追求上规模、正规化,而不考虑产出。教育资源耗费所带来的质量效益究竟如何,不得而知。这种高物质消耗也导致了幼儿教育的贵族化倾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当前社会实际存在的多元化需求,幼儿教育未能作出反应。注重物质材料设备现代化,其实是过多关注表层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未能认识现代化之深层内涵,是“见物不见人”。
  三是现代化即时尚。现代化是“新异的”、“外来的”,自然与旧的、原有的、传统的东西相对立,因而要引进,要模仿:今天活动区,明天蒙氏工作室,后天感觉统合……唯新是趋,不断推出新名词、新模式,追求轰动效应。由于未考虑本地区及本园原有条件,未认清新名词、新模式的实质,忽视传统,致使幼儿教育在追求时尚中,丧失了自身。
  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急功近利心态,致使幼儿教育应有的功能无从发挥,同时,对园情、区情、国情缺乏认真分析,也使不少人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无法正确定位。正视问题,走出误区,实为当务之急。
      如何理解幼儿教育现代化?
  教育承担着传递并创造人类文化的职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其独特规律和价值在于育人和服务社会。因而,幼儿教育现代化应从能否较好地实现双重功能,即促进儿童发展,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并有效地服务社会,从能否实现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角度加以思考。依据教育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可以认为,幼儿教育现代化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实际,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教育成果,在积极改进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幼儿教育。
  一般来说,教育现代化有三个层次,表层为取决于经济科技水平的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中层为社会体制、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深层为文化价值观的现代化。深层次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等价值观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正如法国着名现代化学家莫内所指出的,“现代化在先化人,后化物!”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观念、精神的现代化是关键。现代化幼儿教育并非仅指物质技术的现代化,在更深层次上应是幼儿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这里的观念不仅仅是指知识形态的观念,更是指从是否有益于实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的加以思考,关注有关教育价值、意义的问题,即端正教育价值观。
      关注教育对人与社会的意义,增强教育主体性
  开阔的视野有助于找到改革的正确思路和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对儿童最有价值,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使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并基于此进行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的改革。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的繁荣和生活便利的同时,存在着负效应,如都市化使人远离自然等,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日本教育工作者早在本世纪70年代就曾对现代化生活条件下的儿童的三无主义,即无兴趣、无感动、无气力发出惊呼,并有意识地改进教育以消除其不利影响。而当前我们的幼儿园仍将较多精力放在知识技能开发上面,且受制于物质技术而不自知,恐将重蹈他人覆辙,造成儿童情感与体力的缺乏。这种残缺的发展决非教育的初衷!倘若把视角置于更高层次,从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将教育与人的生存状态和整个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就不难理解当前幼儿教育仅注重物质装备且着眼于高标准的做法,实际上是以过度的物质消耗,加速有限资源的枯竭,使人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代价的,这无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背道而驰,无益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现代教育应服务于大众,面向全体儿童,提供普遍受教育机会。幼儿教育实现现代化,应持开放教育观即大众教育观念,将教育置于社会系统中,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在与社会环境积极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而非就教育论教育。目前一些地方和园所,封闭办园,脱离现实社会需要,过分追求正规化、高标准、大规模,造成人力、设备的浪费或闲置,而社会上的各种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显然是与幼儿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性相悖的。幼儿教育走向社会化是发展之必然。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应积极关注并参与社会变革,扩展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探索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认真考虑教育效益问题,关注如何充分发掘并合理利用社会社区内多种人文、自然资源,实现家庭、机构、社会教育一体化,在扩大教育受益范围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社会文化及教育领域,传统就意味着过时无用,理当废除吗?现代教育观念承认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现代化除了西方模式外,还有多种形式。幼儿教育现代化应是基于传统并吸收外来先进成果基础上的创造。因而,深入发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但仔细考察之下会发现,我们的道德伦理教化与师德正日趋弱化,传统活动、民族民间游戏等在幼儿园教育中几乎不见踪影。一位为我们参观日本幼儿园作翻译的中国青年留学生曾惊叹,在那里见到的许多东西是中国原本就有的文化传统。在日本同行身上,我们还看到久违了的勤奋、节俭、务实等传统精神。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正在丧失原有的弥足珍贵的东西,这实在是文化的悲哀!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背景与现实,是今后发展之根基,无根基谈何创造。
  幼儿教育要摆脱盲目被动的局面,关键在于增强教育主体性。这首先取决于教育实践主体能否通过对有关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在把握社会发展趋向,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做出选择,合理取舍,积极改革教育过程,并努力突破以往“等、靠、要”的惰性,依变化的社会之需要进行幼教管理体制改革,使教育与社会环境取得动态平衡,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
      教育实践主体素质的提高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人的现代化是幼儿教育现代化也是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从事幼儿教育实践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有一个全面的转变,不断提升自己的身心状态。这既是幼儿教育现代化之先决条件和方式,也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目前,教师的素质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存在违背教育规律、要求幼儿整齐划一的问题,体罚、嘲讽、因失职而造成儿童受伤害等也时有发生;管理上也存在软、懒,散现象。为数不少的管理工作者未能抓住幼儿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而是将目光瞄准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和提高教师学历。事实上,那些所谓现代化设施往往因无人能够操纵或操作不得力而并未发挥其实际作用。因人格缺失而产生的现象,如不尊重儿童、精神倦怠等,如果得不到克服,就无从实现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现代化幼儿教育。由此可见,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问题,并且,应特别着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里所谓素质,不仅指观念、技能水平的改进和增强,更是指教育者自身人格的塑造。
  教育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同儿童进行交流的一种行为。教育对人的意义要由教师来承担,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承担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对教师职业有了自觉意识,明确自己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和灵魂塑造者所担负的使命,并身体力行,树立起教师应有的职业形象,才可能摆脱工作中的盲目被动状态,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才能在育人中加强自我教育,改进自身人格;教师只有具备独立完善的人格,才可能升华主体精神,不是停留在观念上认识而行动上消极应付,而是积极实践、探索、创造,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如此才可能实施现代化幼儿教育,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不辱使命的同时,赢得社会尊重。
  总之,作为幼儿教育实践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无论在幼教实践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宏观层面上,均需增强主体意识,去除浮躁的功利心态,实事求是,一要立足现实,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认真总结分析当地实际及园所具体条件、原有工作基础等,明了存在的问题与具备的优势,从自身现实出发,针对问题,确立适宜的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二要脚踏实地,以切实行动而非口号,一步一个脚印地改进教育实践,使教育质量和效益逐步得到提高,朝着既符合社会进步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幼儿教育迈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
  
  
  
《学前教育》京4~5G51幼儿教育张燕19981998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张燕 作者:《学前教育》京4~5G51幼儿教育张燕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0:10

[新一篇] 關于當前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關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