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生态论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现代伦理语言中,生态伦理概念容易接受也容易理解,而伦理生态范畴就感到陌生了。也许是由于人类无度地攫取和掠夺了自然资源破坏了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以其客观必然性无情地惩罚了人类,以使人类重视保护环境的缘故,从而提出并建构了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概念及其理论体系,通过改造人们的观念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然而在对人的影响中人对人的影响恐怕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证明,主客体间关系直接受制约于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构成人之生存与发展的人文环境,期间的伦理关系和伦理价值乃是伦理生态范畴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
      一、伦理生态范畴
  就人的生存环境的性质而言,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所需的原料,并为人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水、空气等。然而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原本的自然,而是人化了的自然,其间已经打上了人类意志的烙印。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把自然变成与人的需要相一致的客观环境,从而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正是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为着满足日益膨胀起来的欲望,人类曾向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原料,以追求所谓的效率。结果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证明,只有保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日益发展起来的“绿色和平运动”以及不断强化起来的生态意识,改变着已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起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的核心即在于,或通过非强制的观念和舆论的形式,或通过强制的制度的形式,以约束和限制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以确立起一个人类追求效率活动的伦理界限来。
  然而,生态伦理说到底仍然是人的活动的合理性问题,只是这种合理性所指涉的主要是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依然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因此生态伦理依然是一个社会现象或人文现象。人改造自然以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活动表面看来是指向自然的,然而其结果却是双重的,一是实质上的人对物的影响,一是形式上的人对人的影响。其中后者便是伦理生态问题,它通过人的观念和行为影响了他人和社会,为他人提供了一定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了他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而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伦理生态范畴与生态伦理概念有所不同。生态伦理指人利用环境和消费资源时所应有的伦理界限,其指向主要是主客体间关系;伦理生态范畴所把握的主要是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其指向主要是主体间关系。要而言之,所谓伦理生态是指,人生存、生活和发展于其中的伦理环境或道德环境,这种伦理环境也可称之为人文环境。伦理生态既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关,更与当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相联。伦理生态有其特定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这些特征和规律理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伦理生态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1) 伦理生态作为一种特定的伦理环境,从其生成来看可分为个体伦理生态和国家伦理生态两部分。个体伦理生态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种观念和行为从其直接目的来看是为着行为者本人的,但其作用却是双重的:一是在活动中所直接造成的对他人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二是观念上的影响,即个体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由于成了他人或社会模仿、学习和批判的对象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副面作用。国家伦理生态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所倡导的一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这种原则、规范和观念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来发挥其作用的,它在伦理环境中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
  (2 )从伦理环境的表现形态来看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所谓有声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和非日常交往中所经常使用的具有善恶价值的语词、语句和范畴,如好与坏、善与恶、自私自利与大公无私、正当与失当、应当与不应当、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正义与邪恶,等等。这些语词、语句和范畴尽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那里是经常使用的伦理语言,但其所适用的范围和性质却是不同甚至相反的。有声语言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和社会的道德评价活动中。所谓无声语言是指人们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在交际语言中它表现为体态语。这种体态语在道德教化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是怎样做的,此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往往是统一在一起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3 )从伦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特定伦理环境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道德价值导向和道德价值导向两部分。道德价值导向是由一定权力机关所倡导的某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它是社会特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道德价值导向往往是单一的,它直接反映着该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就道德价值导向的实现方式来说,它既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表达出来,也可以借助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实现出来。与道德价值取向相比,道德价值导向往往具有权威性和一律性,因而具有普遍有效性,不但适用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更适用于日常生活。在实际的伦理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由于个体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常常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且实现利益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其行为和观念往往是独特的,因而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而具有多级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受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影响较之意识形态化的道德的影响更为直接,因而往往与反映该时代之经济基础和社会要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不相一致。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加以整合和范导的道德生活领域。然而,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在伦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是直接的和普遍的。因为,在个人所接受的道德教化中,最初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乃是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而不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书面语言。这既和每个人必须经历婴幼儿、青少年等发展阶段相关,又与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易于传达道德信息相联。实际上,传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观念对新生一代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而实现的。当然对青少年最有直接影响的还是当下的道德生活和伦理环境。因此,相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伦理环境的治理更为艰难,但却更为重要。
  由伦理生态的结构所决定,伦理生态具有如下特征:
  (1)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与非同步性。以知识形态、 有声语言形态和行为形态存在的伦理生态,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经济活动和利益结构所决定的。道德与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既是人们对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观念把握,又是人们处理各种价值冲突的行为方式。因此,随着社会结构及其利益结构的转型,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从而使伦理生态具有明显的历史性或时代性。这突出地表现在道德话语系统及其核心词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乃封建社会常用的道德话语系统(注: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3页。)“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合理利己主义”,是自由竞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道德话语系统;“解构”、“去中心”、“没有作者的读者”、“不可言说的言说”、“原道德话语系统中核心词的消失”、“德性之后”,是后工业化时期资本主义的道德话语系统;“共产主义道德”、“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下的道德话语系统;“新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话语系统。语言是特定意义的存在形式,更是特定信息的表达形式。一定阶级或特定时代之道德话语系统中的常用词和中心词直接勾勒出了该时代道德生活状况和伦理环境特征,也是其伦理生活的直接象征。
  (2)进步性与落后性、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并存结构特征。 伦理生态作为人生存于其中的伦理环境,乃是由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构成的。但每个人以及每个利益集团其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以及从事功利行为的方式和追求的目的各不相同甚至相反,因此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就参差不齐甚至完全相反,由此所造成的伦理环境就必定是一个好坏兼有、良莠并存的复合体。可根据性质把伦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划分为进步性道德和落后性道德。这两种道德成分是同时存在并同时发挥作用的。惟其如此才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也才有扬弃旧道德于新道德并发展新道德的必要与可能。由于人的各种功利行为的由己性和为我性以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稀缺性,决定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价值冲突乃是一种普遍而客观的社会现象。尽管康德给出了人作为一个道德人所具有的先天基础即善良意志,但一些个人或集团仍会在私人利益的驱动下而突破伦理甚至法律的界限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不道德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双重的: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即客观地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即通过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影响他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特别是对那些道德品质还没有形成、道德判断能力还远未建立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其危害会更大。尽管各种形式的损人利己行为是社会整体行为中的少部分,但却极大地制约着伦理生态环境的净化与发展。就象生态环境中的沙漠一样,各种形式的损人利己行为也使伦理环境的一部分成了沙漠。一当伦理生态的沙化面积达到相当的程度,就会从根本上破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秩序基础。
  当然,在伦理环境中,除了那些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之外,更多的是非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是任何一种社会形式之能够存在和有效运作所必然要求的。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也有先进性和大众性的区分。一般人均能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属大众型的原则和规范,这是与当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它们构成了社会之能够有效运作的直接基础,也是把握该时代之道德状况和伦理生活的直接文本,是实然或现实的伦理生态。那些由国家和政府通过各种形式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当下条件下只有少数先进人物能够做到,因而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一种应然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然而它却代表着社会伦理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原则和规范除了具有调节、整合功能之外,还具有批判和导向功能。
  (3)伦理生态发挥作用途径的多样性。 伦理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同,它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人文现象,是通过人的思想和行为来发挥作用的,并最终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因而其发挥作用的途径是多样的。从时空角度看,具有时间上的长久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由于道德与伦理不是脱离人的活动和人的生活而独立存在的抽象物,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伦理问题存在。另一方面,就如同自然环境,其对人的正价值和反价值,只有当人保护或破坏到了一定时期以后才表现出来一样,健康的伦理环境和恶劣的伦理环境对人的作用也只有经历了多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切不可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这在西方后工业社会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伦理生态发挥作用的方式上可把伦理生态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所谓直接的伦理生态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人的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构成的道德环境,是人们直接模仿、学习和批判的对象。在奴隶城邦经济以及封建的自然经济中,伦理生态主要以直接的道德环境为主,也是对人们施之教化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用以传播知识与道德信息之手段的多样化,通过报纸杂志特别是通过电脑传播给人们的道德信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远远多于通过直接的语言和行为所传播的信息量,而它们对正在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儿童以及青少年却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包括消极和负面影响。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治理伦理生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艰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生态及其治理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生产和经营格局的。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体制下通过政治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模式,从而也就改变了原有的道德运作方式。计划体制下,道德依附在政治之上,借助自上而下的“统、包、销”的方式发挥其特有的认识、调节、整合、批判等功能,惟其这种方式具有强制性便造成了道德传播途径的单一性以及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的一律化。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变成了同一个过程。客观地说,计划体制下的伦理环境是简单的和一律化的,它极易借助政治教化而传达和灌输一种被认为是合理的道德观念模式和道德行为模式。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从根本上把经济活动和经济规律从先前的政治的强制统合之下解放出来。它造成了三个直接的结果,一是把追求经济效益变成了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直接动力;二是拓展了人们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三是使人们的交往方式由直接交往向间接交往转化。
  由于把追求经济效益变成了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直接动力,这就无疑是在倡导一种功利主义伦理观;而活动效益的好坏又和经营者的投资、精力、努力、节俭、经营方法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因而也必然提倡一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伦理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一些生产者和经营者却在功利动机的推动下,突破了道德界限甚至法律界限,通过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方式而追求私人利益。损人利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杀人越货的方式据他人财产为自己所有,它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犯罪活动。当各种媒体通过报章杂志或广播电视披露这些犯罪行为时,也就同时把作案的过程以及作案方法介绍给了广大读者。对那些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分明成了他们模仿甚至是效法的对象。但更多地是通过生产或制造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来谋取暴利。假冒伪劣产品有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形式,而对人影响最大的当属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它通过制造低劣甚至是淫秽的音像制品或书籍来谋取暴利。市场经济无疑拓展了人们的活动领域和交往方式,从而也使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途径也大大地增多了。然而这些被开辟出来的活动领域和交往方式却缺少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而人们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自律观念。这是现阶段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这些失范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人们生存于其中的伦理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有别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交往日益扩展为“人与电脑”之间的伦理交往,由此产生了“网络伦理”及其理论体系。换言之,以往那种通过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逐渐变成了“网上”交流,与此同时大量的灰暗观念和行为也借助网络直接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网上犯罪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现象。“网络伦理”与现实伦理不同,它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通过数字和图象与一些虚拟的人物交往,这种人与虚拟人物的伦理关系即为“虚拟伦理”。一当从人与电脑之间的虚拟伦理关系抽身出来,进入到实际生活中,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冲突,他会感到茫然失措,很有可能采取类似于虚拟伦理的破坏伦理规则的任性行为。(注:[美]理查德·A ·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止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这是最基本的目标,能否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给出一个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和健康的伦理环境更是一个根本的任务,后者表现为伦理生态的治理与优化。治理与优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第一,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制度供给。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并通过市场来实现产品交换,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全社会劳动的合理分配。然而每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个人主义倾向,他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组织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因而常常会置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于不顾,其结果是双重的:一是通过直接的不道德和违法行为,二是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破坏正常的伦理生态,唯利是图的自利行为会使市场失灵,从而破坏经济秩序。因此国家或政府必须借助强制的制度安排与制度供给,给出一个合理的规范体系,或将道德规范法制化,以规约人们的经济行为。这是治理伦理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第二,把好精神产品的质量关。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物质产品往往只能一人一次消费,而精神产品却可以多人多次消费;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给人造成的损害在范围和程度上一般要小于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给人造成的损失,它会毒害一批人甚至一代人,而受毒害的青少年又会通过其恶劣的观念与行为破坏健康的伦理生态从而影响其他人。伪劣的精神产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乃是倍加的。因此把好精神产品的质量关对于治理伦理生态环境尤其重要。衡量精神产品的质量固然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但更为重要的则是社会效益标准。市场经济并不就是金钱经济。不论何种经济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除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一个科学文化素质低而思想道德素质差的民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因此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是现阶段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第三,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观。伦理生态不仅表现为人们在处理主体间各种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表现为人们是否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道德信念。衡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不但要看它是否提高了整个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而且要看它是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信仰目标以及用以指导生活和解释生活的价值体系。人们不但要创造生活更要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为什么要过好的生活。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伦理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沙化、退化,这是西方后现代文化景观,也是西方现代化所造成的二重效应。西方后现代主义寻找精神信仰和伦理共同体的呼声,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一当我们失去了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文化支持、给日常生活以解释的伦理生态环境,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治理和完善伦理生态是世纪之交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广东社会科学广州71~76B8伦理学晏辉20002000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博士 作者:广东社会科学广州71~76B8伦理学晏辉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41:39

[新一篇] 傳統“詩史”說的闡釋意向

[舊一篇] 伽達默爾與神學詮釋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