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负”工作的几点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0)07-0024-04
  新千年伊始,教育部发出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下文简称《紧急通知》),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下文简称“减负会议”),并把“减负”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显示了教育界高层决策者对“减负”的决心。紧接着,寒假一结束,各地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纷纷传达“减负”精神,制订“减负”措施,并付诸实施,这意味着新一场“减负”运动又开始了。
  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也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回首以往,“减负”运动几乎隔几年就搞一次,而减负的呼声则是年年、月月持续不断,学生的负担则在一片呼声中有增无减……“减负”已成为一场难打的持久战。有鉴于此,面对新一轮的“减负”工作,我们怎样才能扎扎实实地见到实效呢?我认为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思考一:学生负担过重的根子究竟在哪里?
  对于这次的“减负”工作,教育部领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且在其下发的《紧急通知》中针对当前中小学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也相应根据规定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措施。但在另一方面,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学校的基层管理者们,以及众多的学生家长们则在茫然中等待观望,因为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大家都在等待着来自上级部门的进一步指示。与以往的“减负”工作相联系,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些“减负”措施的持久性以及是否能真正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因为如果不从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着手的话,则采取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治标不治本,其效果也只能是短暂的。那么,学生负担过重的根子究竟在哪儿呢?
  首先,现行的招考制度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我们在批判应试教育的时候,在讨论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性时,往往将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抨击对象。认为繁重、琐碎、片面的考试是造成现今局势的罪魁之一。《紧急通知》中也明确规定:小学除语文、数学外,其他科目一律不得考试;严禁在小学升初中时举行各种选拔性质的考试……但是在我看来,考试本身是没有错的。相反,作为衡量检验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学业成绩的有效手段,考试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考试就是“指挥棒”,而且永远是“指挥棒”,它决定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性质、种类和结构以及相关素质。特别是在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教育总体水平低,教育需求大以及劳动人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考试的作用不仅不应削弱,相反还应加强。因此改革招考制度的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考试,一年考几次,哪些科目要考试,而在于考什么,怎样考。如果考试能够较为全面考查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及相关素质,学校、教师在这样的“指挥棒”指导下组织教学以达到考试要求,这样的考试有什么不好呢!同样,如果考试的内容、方式一成不变,即使考试次数减少,科目减少,学生的沉重负担也并不会因此减掉多少。正如一些家长、教师所说:高考已经改成3+X了,但中考并没有变,题量还是那么大,出题还是那么出。如果平时不多练、多考几次,孩子到时候怎么做得完?我想,这足以说明我们招考制度改革的方向了。
  其次,现有中小学教师素质水平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曾经听一位学者作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教会的,另一个是练会的,中国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后者,想想不无道理。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学校、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本应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只能利用课外时间,或是加大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自己去练,或者利用假日给学生补习,或者二者兼有,正所谓“以勤补拙”。由此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鉴于此,在开展“减负”工作时,我们就不应仅仅着眼于学生的作业多、补习多、竞赛多这一表面现象,而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素质上来。因为如果要在与减负配套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实施之前单论中小学生的减负,那么减负能否见实效则完全依赖于基层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强调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对于各种形式的补习班一律禁止,这样的“减负”举措所能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习不能很好掌握课本知识,而对于真正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则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学校、教师、家长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即取消了各种补习班,取消或减少了家庭作业就一定能“减负”吗?因为对于许多学生家长来说,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跟上教学进度,掌握书本知识,取得较好成绩,即使学校不办班了,也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或者请专人辅导孩子,这样并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而对于学校来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保持学校的质量、声誉,则会采取观望态度,等风头一过去,各种补习班也好,学生的作业量也好,就会死灰复燃,愈演愈烈。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往的“减负”工作总是走着相似的轨迹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在这方面,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小学生的书本多、课程多。为此,教育部在《紧急通知》中,陈至立部长在“减负会议”上的讲话中,都反复强调要以清理学生用书作为“减负”工作的突破口,严格规定小学生每门课只能使用一本教科书,不得要求幼儿园、学前班购买任何教材和读物,对各种教辅资料进行严格限制,并将中小学教科书工作交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统一归口管理。我个人认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结构及教材方面的问题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表现。上述学生书本多、课程多只是其量的方面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质的方面的表现。即现行的中小学课程安排和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未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设计、编排,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让孩子们接受和理解,不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要想真正把学生的沉重负担减下来,我们不仅要重视从量的方面入手,减掉学生繁多的课程,沉重的书包,而且还要从质的方面花大力气,对现行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要求。
  思考二:过重的负担仅仅是“应试教育”之过吗?
  学生负担问题与应试教育问题是密切联系的。正是由于应试教育阴魂不散,且市场广大,从而使得学生负担沉重如山,屡减不下。为此,陈至立部长在“减负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此次“减负”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关于应试教育如何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其危害性有多大,许多相关文章已介绍得很详细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所承受的另外一种负担压力。譬如,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数量繁多的课外辅导班、培训班铺天盖地,学校、社会、个人甚至高校均蜂拥而上,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在这些各种名目的课外班中,除了一部分与学校教育有关联的补习班、辅导班外,更多的是各种启蒙班、双语班、音乐班、美术班、舞蹈班、电脑班……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督促、学校的鼓励下不得不在迈出学校大门后再步入课外课堂,在做完繁多的家庭作业后还得完成课外班上所作的要求,实在是不堪重负。我认为类似这样的负担似乎不应归咎于应试教育,而恰恰是由于实施所谓“素质教育”的结果。
  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是自上而下地开展的,一项教改措施往往到了基层以后,就大大地走了样。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改新举措都是基于相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出发的,并包含着一定的教育目标。然而,如果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学校的管理人员、决策人员以及广大的学生家长不了解这些必要的背景,不具备相应的观念,甚至根本不赞同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那么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任何教改新举措都必须由基层教育者来具体操作,都必须得到他们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素质教育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目前,由于许多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并没有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不知道素质教育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仅仅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使素质教育发生偏差甚至扭曲,使各种推进素质教育的教改措施或名存实亡、或换汤不换药。譬如,现在许多学校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在主课之外再多加开几门课程而已;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会几种乐器,会跳舞,会画画,会书法……这就是素质教育。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独立意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一些社会基本道德素质等等。于是乎,在这样的“素质教育”旗帜下,学生要上的课越来越多,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空间、时间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再比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以等级制替代百分制的本来目的是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避免成为分数的奴隶,以利培养少年儿童具有宽广的心胸、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当教师不具备与等级制相应的教育观念时,则在等级制的招牌下仍可大行百分制之道。如有的教师在A等级中又加入了若干档次,并要求学生争取达到A等级中的最高档次,这实际上还是要求学生得满分,致使等级制演化成百分制。显然,教改的难点首先体现在体制上,而一旦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启动后,难点则将更突出地体现在教育者的群体素质上。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不仅应在教育理论界开展,更要在教育的第一线以及广大学生家长中开展,以使其都能了解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新思潮及新观念。如果目前这种在不更换教育观念的情况下被动执行教改政策的局面不改变,“减负”工作仍然难以获得实效。因此,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在基层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中进行。孩子们双肩上的重负能不能减下来,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直接为孩子们松绑的手毕竟来自学校的教育者以及孩子们的家长。
  思考三:“减负”仅仅是减学生的学业负担吗?
  陈至立部长在教育部“减负会议”上是这样描述当前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的: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学生不堪重负,而且越来越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由此概括起来,可以说,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包括过重的学业负担和过重的经济负担两方面。前者主要由学生自身来承担,也是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方面。而后者主要由学生家庭来负担。
  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国家明确规定学生在此期间免收学费,但同时,由于我国综合国力有限,不可能负担起全部义务教育费用,故允许在中小学适当收取少量杂费。而恰恰是这后一句话给人以可趁之机。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学校、社会部门及个人或者通过推销、强行搭售各种所谓的教辅资料,或者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进行有偿补课、辅导,或者利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到处开班招生,其结果是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使学生的家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事实上,在农村,相当一部分中途辍学的孩子并不是由于学业负担的沉重,而是由于其家庭无法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支出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用于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列第三位,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而其中主要的支出增长出自学杂费。这一方面说明,为了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学生家长们是不吝投资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家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已达到其承受能力的较高值了。因此,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时,切不可忽视其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也需“减负”,这是“减负”工作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学生家庭所承受的过重经济负担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学校方面的负担。主要包括学校在正常收费范围之外收取的各种教辅资料费、有偿补习费、辅导费、择校费、择班费、赞助费以及其他形式的乱收费(这是本人的理解,是否妥当,请指正)。这方面的经济负担是与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紧密联系的,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措施(如《紧急通知》中的规定)就能够在短时期把这方面的负担减下来,并使之得以控制。
  另一方面的经济负担来自于社会及学生家长自身。主要包括:家长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的某种业余培训班所支付的费用;家长为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所进行的投资(如买钢琴);家长请专人辅导孩子的费用等。由于这方面的经济负担大多表现为学生家庭的个体行为,自愿行为,没有什么组织性,难以管理和控制,故一般的“减负”措施对其难以触及和发挥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来自这方面的经济负担正在迅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前者。因此,如何使这方面的负担减下来,应该引起各界的重视和思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家庭所承担的来自学校方面的经济负担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措施在短时期减下来,但这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和暂时性的。这些负担可能会摇身一变,转移甚至加重转移为来自社会或学生家长方面的负担。例如,如前所述,随着《紧急通知》的下达,各地中小学一律停止了各种形式的补习班,并对教辅资料开始严格限制。但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许多家长却纷纷转向请专人给孩子补课,并自己购买大量习题集供孩子练习。究其原因,仍然是由于我们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认识不够,我们所采取的一些“减负”举措力度不够,仅是针对一些表面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家庭所承担的经济负担能否真正减下来是衡量我们“减负”工作是否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
  总之,“减负”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异常艰巨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孩子能否减掉重负、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地全面推进;它不仅包含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且还包含着学生家庭承受着过重的经济负担的问题;它不仅需要我们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减负”措施,更需要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全面认识并尽快着手予以改革,同时也还需要得到全社会以及广大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使得“减负”工作顺利进行,不再出现反复,扎扎实实地见到实效。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4~27G3中小学教育张万朋/王千红20002000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顽症。面对新一轮“减负”运动,要使其扎扎实实地见到实效,保持长久,避免再次反复,就不能仅仅针对现实中一些表面问题制订“减负”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从此着手,需要在基层教育界及学生家长中展开素质教育大讨论,同时在关注过重的学业负担时,也不能忽视过重的经济负担的存在。“减负”/根源/素质教育/学业负担/经济负担1.张万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北京 邮编 100875; 2.王千红,山西大学经济系,教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管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管系 北京 邮编 100088 作者: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4~27G3中小学教育张万朋/王千红20002000学生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顽症。面对新一轮“减负”运动,要使其扎扎实实地见到实效,保持长久,避免再次反复,就不能仅仅针对现实中一些表面问题制订“减负”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从此着手,需要在基层教育界及学生家长中展开素质教育大讨论,同时在关注过重的学业负担时,也不能忽视过重的经济负担的存在。“减负”/根源/素质教育/学业负担/经济负担

网载 2013-09-10 20:50:05

[新一篇] 公共知識分子:教育政策研究者的角色選擇

[舊一篇] 關于“基本課文”的幾點認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