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现代西方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revising)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看来,revising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自觉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修改不仅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而且更准确地说,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写作就是重写(writing is rewriting)或修改”。[1] 还有研究发现,熟练的写作者在写作时,要比新手花更多时间用于修改,而且作出的修改也多,写出的文章质量也高。这说明,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生在作文修改方面通常存在种种困难。很多人在写完作文后,很少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文章。当要求他们检查一下自己写的文章时,他们通常都难以觉察出文章中的许多错误,即使找出了其中的错误,也难以将其改正确。而且,很多学生容易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错误。这说明,很有必要加强作文修改方面的研究,指导作文修改的教学与实践。本文试图借鉴现代写作心理和写作教学的有关研究,对作文修改的心理机制及教学策略作一探讨。
一、形成作文修改的任务图式
修改即是对文章初稿进行审查,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在作文修改过程中,写作者所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对文章初稿的阅读。而这种阅读不应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因为此时人们更重要的是要鉴别文章中的问题,并试着进行改正,而并不仅仅是为了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这种阅读应该是一种“反思性阅读”,即当要通过阅读去进行修改时,读者不仅要关心文章的信息,也要考虑不适当的用词、冗长的表达和结构不严密等问题,包含着对文章的反思。为了更好地理解修改,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写作者应该具有一种内部阅读图式,即修改的任务图式,以整体调控整个修改过程。海耶斯(1996)认为,这个任务图式包含一些或所有以下内容:[2]
一个目标:提高文章质量。
要求完成的一系列活动:评价性阅读、问题解决和文章产生。
注意的分目标:应注意修改文章的哪些地方,应避免哪些错误。
质量的标准:对比、用词的标准。
修改特定问题的策略。
作文修改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作文修改的任务图式在决定修改的本质及质量上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作者更好地形成文章的宏观结构,发现文章的整体问题。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修改作文时总是倾向于把他们的修改活动集中在单个句子里的问题,集中在一些表面的字词的纠错、替换上,作文修改的效果并不明显,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这与他们还没有形成或者是形成了错误的任务图式有关,他们的任务图式中的目标可能还没有包括整体问题。研究发现,上述任务图式的各成分之间又有相互作用,它们能彼此激活,并能通过指导得以改善。因此,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修改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任务图式,提高作文修改的质量。
二、从读者的角度评价自己的作品
在学生完成初稿之后,要让学生学会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看自己的作文,千万不能“孤芳自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自我提问的策略,如认真检查一下哪些地方自己这样写,读者是不是看得懂?哪些事情是自己熟悉的,读者是不是也熟悉?还需不需要作更详细的交代?哪些事理是大家熟知的,自己却作了长篇大论,读者会不会感到多余?在文章中,自己提出的主张和见解,或者所列举的事实,以及提出这些见解和主张的理由能不能为读者所信服和接受?还有哪些语句的意思,除了自己知道,别人都不明白?一旦学生能够以读者的身份来看自己的文章,就很容易发现一些先前发现不了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有效的修改。
三、注重作文意义错误的修改
作文修改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文章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一般认为,作文中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字面错误和意义错误。字面错误又称为形式错误,主要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遣词造句等;意义错误又称为实质错误,指不合理的逻辑顺序或客观事实、前后不一致的或有待修正的观念、解释不清晰等。应该承认,在作文修改时改正文章中的字面错误是很重要的,“文从字顺”是对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但是真正能够提高文章质量的修改应更多注重对作文意义错误的修改,因为内容、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正如早在1946年叶老所指出的:“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这里的“修改思想”指的就是应侧重修改文章的意义错误。一味倾向于修改文章表面的特征而不作意义错误的修改,对提高文章的质量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改不是改文字,实际是重新思考,重新组织,使原来的意思更加完善些。”[4] 事实上,许多写作者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常常重新认识到了他们试图表达的内容。
一些研究表明,熟练写作者在作文修改过程中很快就能抓住文章中的实质性错误,形成文章的宏观结构,而差的写作者在修改时则专注于修改形式错误和做最小的字,的替换,他们逐个检查句子,较少考虑文章的整体结构。这种策略使他们难于发现意义错误,通常也不会使文章质量真正有所提高。作为刚刚开始练习写作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当他们有意识地或者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一些修改时,他们往往乐于也比较易于作一些字面上的改动,而很少能够就文章的主题、内容、逻辑结构等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修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时,应特别强调对作文意义错误的修改。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注意修改文章的实质性问题,然后再修改形式的问题。
四、协调作文修改的工作记忆
写作心理研究认为,工作记忆在写作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写作过程中信息的储存和加工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除此之外,它还要完成许多控制功能,包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管理不完全自动化或作出决定的任务。而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个信息单元)。麦克卡沁(1996)认为,在诸如阅读和写作等复杂认知中,加工过程中信息(来自环境或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是在工作记忆中储存的,由于系统资源的限制,工作记忆的储存和加工功能之间存在交替换位的现象。因为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加工功能,则用于储存信息的资源就更少了。为了写文章,熟练的写作者在语言产生过程中提取字词以表达内容,并把那些词组织成适当的文章时,是在工作记忆中协调计划的目标(如对内容、读者、总体语调等的计划)和结果的目标(如语法的要求、计划的完善等)。这样,写作需要大量的储存和加工,而无论储存和加工的功能哪一种减弱,整体的表现都会受影响。这就是写作的容量理论。[5]
写作的容量理论同样适用于作文修改。由于修改包括发现问题、问题诊断和策略选择三个过程,因此其加工需求也很大。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可能正确修改文章的问题。然而如果发现问题本身需要大量的工作记忆资源(由于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工作记忆资源),成功诊断很关键的文章信息就有可能会从工作记忆中丢失,因为问题诊断需要同时获得实际文章的表征和预期文章的表征。如前所述,许多学生往往在发现文章错误时有特定困难,对于自己的文章更是经常自我感觉良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作文表达已非常清楚。因此,在刚开始指导他们进行作文修改时,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发现文章中的错误,减轻他们工作记忆的负担,从而提高修改的质量。
五、提高作文修改的自我监控
在当前的写作心理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非常重视自我监控的作用。他们使用“监视器”、“执行性控制”或“自我调节”等术语来描述写作中自我监控的重要作用。有些学者推论,儿童在修改润色作文中受到限制,可能是由于“执行性控制”功能紊乱的缘故。学生或许能够做出恰当的评价与修改,但由于在将这些修改成分整合到一个更大的写作过程中时存在问题,从而掩蔽了他们的作文修改能力。学生即使具备了修改文章的各种技能,并不等于说他们能够将其加以协调和控制,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包含几种修改技能的常规模式来训练他们。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一般要经历一个从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到学会某种策略,再到自发产生并有效地运用策略的过程。作文修改策略的发展同样如此。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意识地开展作文修改策略的教学,把指导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发展学生灵活熟练地运用多种修改策略的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21~23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吴新根20082008
吴新根,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
作者: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21~23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吴新根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