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教学交往的时间结构是教学交往的具体表现形态,它反映交往的不同性质和功能。
为了掌握目前课堂教学交往的时间构成规律,我们运用自然观察法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交往进行一年的跟踪观察,对5所学校30个班210多节课进行了实证研究。
为了掌握课堂教学交往的时间分配、频率、次数,我们运用两种方式进行记录观察:
方法一:分时段记录交往情况。以10秒钟为一时段,将每10秒钟的交往情况填写在交往记录单上(见下表)
课堂教学交往时间记录单
教师所占 的时间 学生所占 的时间 课堂静默 时 间
最后分析出师生对话的次数、教师独白的时间、学生独白(回答问题)的时间、课堂静默的时间。
方法二:分类型记录交往情况。将交往分成不同的类型,记录不同类型交往所占的时间,从而得出不同类型的课。
教师—全班交往型 教师面向全班学生的交往。
教师—小组交往型 教师面向小组学生的交往。
教师—学生个体交往型 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
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交往型 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
学生个体—学生小组交往型 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的交往。
学生个体—班级交往型 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
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交往型 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的交往。
学生小组—班级交往型 学生小组与全班学生的交往。
观察统计结果
根据各种交往类型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类型的课:
1.教师—全班交往型课:
在一节课中教师面向全班学生的交往时间占总时间的60%以上,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交往主要是单向沟通,只有很少的时间是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练习、板演等。在我们所观察记录的210节课中,有44节左右是属于此种类型,占21%左右,经过统计,用平均数,表示教师和学生所占的时间(见下表)
小 学 初 中 高 中教师所占时间 28' 24' 30'学生所占时间 10' 12' 10'课堂静默时间 2' 9' 5'
2.教师与全班交往和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型课:
在一节课中,教师全班交往和教师学生个体交往各占总时间的40—50%,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既注意面向全班学生交往,又注意和学生个体进行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所占的时间与师班交往相比有明显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的,同时伴随着少量的学生向老师提问。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教学实践中最常见的。在我们所观察的210节课中, 有92节左右属于这种类型,大约占总数的44%,经过统计得出92节课中师班交往与师个交往所占的时间的平均数(见下表)
小 学 初 中 高 中全班交往所占时间 17.2' 17.8' 19'教师与学生个体 18.1' 19.5' 23'交往所占时间 其他交往时间 5' 8' 3'
3.师个交往型课:
在一节课中,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时间占总时间的60%以上,这种类型的课,主要是以教师与学生个体对话、提问等方式进行交往为主,因此又可以称为对话型课。在我们所观察的210节课中,有38 节属于这种类型,大约占18%左右。经过统计,得出这38节课中,师班交往与师个交往所占时间的平均数(见下表)
小 学 初 中 高 中教师与全班交往 8.5' 8' 10.2' 所占时间 教师与学生个体 27' 29' 30.8' 交往所占时间 其他交往时间 4.5' 8' 4'
4.混合型课:
在一节课中,由多种交往类型组成,各占一定的比例。比如:
由师班交往、师个交往、学生个体间交往、学生个体与班级交往所组成的课。
由师班交往、师个交往、学生小组与小组交往、学生小组与班级交往等组成的课。
由师班交往、师组交往、师个交往、学生个体与小组交往等所组成的课。
在这种课型中,师班交往与师个交往所占的时间的总数大约占一节课总时间的60—70%,其它时间则由其它类型的交往所占,除了师班、师个交往以外,其他类型的交往所占的比例增加。 在我们所观察的210节课中,有33节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课,大约占16%左右。经过统计,得出这33节课中,师班交往,师个交往与其它交往所占时间的平均数。(见下表)
小 学 初 中 高 中教师与全班交往 10' 14.3' 20.2' 所占时间 教师与学生个体 14.8' 13.6' 10.8' 交往所占时间 其他交往时间 15.2' 17.1' 14'
根据上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一切,其课堂教学交往也主要是由教师—全班交往、教师—学生个体交往所组成,而教师与小组之间的交往、学生间的交往严重贫乏。从交往的时间视角可以反映我国目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向全体学生“满堂灌”为主,教师面向全班同学的单向交流为主,这种单向交流缺乏反馈,教师只是用独白语言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讲授。
这种交往现实的存在是有其一定社会意义的:教师是社会的代表,他要按社会的要求,完成社会教化,承担着按着社会要求对学生施加影响的社会责任,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对学生来说,具有权威性,所以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权威去领导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努力完成社会赋予他的神圣使命。促进个体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的人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引导定向的作用,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2.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观察的210节课堂教学中,高中的一节政治课, 组织学生讨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渡过?”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的交往所占的时间达到60%以上,而这种交往也主要是指学生个体与教师,以及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除了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以外,其余80—90%的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间的交往所占的时间都在10—20%左右。
这点少得可怜的学生间的交往也只是单向的静态的沟通,比如一个学生领读课文;到黑板上板演;按教学内容分角色表演等。
在学生交往中,群体间的交往则显得更为缺乏,只在小学的少数课堂中,有极少数的组际间的群体交往,这也只是部分老师运用竞争机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而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但所占用的时间一般在5%左右。
由此可见,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社会性发展受到抑制。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是在主动的交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并且在主动的交往实践中表现出来。因此,对学生个体来说,其主体性和社会性主要是在学校的多种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交往中形成和发展,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占了在校时间的很大比例。在教学交往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交往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交往,充分保证学生主动交往的权利和时间,特别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这样才能保证其主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充分的健康的有效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交往的实际状况是,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总是主动的。
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14~16G3中小学教育陈旭远/张捷19981998130024东北师大教科院 作者: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14~16G3中小学教育陈旭远/张捷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