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应当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中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应当引起我们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1.对当前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历来,我们对德育工作十分重视。课程方面:设了政治课,从初一至高三每周2节~3节。还有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方面:从行为规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等。时间方面:政治课、团队活动、班会、校会,每周共约5 节~6节课,约占活动总量的1/6至1/5 (还没有把军训和社会实践活动计算在内)。
  但众所周知,德育的实际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分析起来,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有多方面,如社会大环境之负面影响,德育内容之大而空,德育方法之形式主义,教育者(教师)自身人格影响之欠缺等。但以上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外在因素,而不是学生的内在条件。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对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固然会有不小的作用,但还是没有解决德育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启发学生接受优良品德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学生接受优良品德的内在要求的基础是什么?是学生的文化素质。一般来说,一个有高文化素质的人,他必然会比较自觉地去追求高尚的品德,这就是“情商”理论中所说的自发性。一个具有自发性的人,他做事情不需靠外在的推动力,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不需要外在的推动力。一个有高文化素质的人,他的道德形成就有了文化底蕴。
  2.人文素质是学做人的基础
  从人的文化素质来讲,完整的文化素质应当包括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我们德育的根本任务。学会做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如果忽视或者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叶朗《人文学科大有作为》,《光明日报》1997.3.22.)。世界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到了20世纪后期,人类实现了科学技术革命性的飞跃和经济的巨大发展,一方面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贫富差别的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暴力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都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些问题,特别是道德伦理问题,都不是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所能够解决的。上述诸多社会问题都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因此,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做人的基础。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我们的人文教育首先应当以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样才不会失去根基,对其他的文化也应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择其优秀者用之,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要了解和学习西方现代的优秀文化。这样,我们的人文教育就既具有中国的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学和中学抓起
  近年来,不少大学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应当说,这已经为时太晚了。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人文素质较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反映。例如,目前中学的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轻文、轻艺术的问题;教学中存在重考试学科和考试内容,忽视非考试学科和考试内容的偏向;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由于应考而造成的模式化、教条化那种使学生思维僵死的问题。还有,就是人文学科的课程也没有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写字、作文和诵读等)也较弱。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精神欠缺的后果。这一后果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质量,影响了人才的培养。人文教育的黄金时期应当是在中小学,中学阶段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4.当前强调对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现实的意义
  我国自50年代提出“向科学进军”以来,理工热至今未见减弱,“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直成为青年学生所接受的至理名言。时至今日,学习好的学生绝大多数仍然报考理工类大学,报考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是极少数。长期以来,似乎造成了一种极为错误的舆论:聪明的学生就应该学理工,这种舆论给家庭、学生和学校的教育以重理轻文的误导,因此,鉴于当前社会上、家长和学生中重理轻文的倾向和现象,加强人文教育很有必要。
      二、人文素质的界定和内容
  1.人文素质概念的界定
  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一般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学科。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
  2.人文素质的内容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人文知识修养,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比较系统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和艺术的知识。
  人文精神,是指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从课内、课外,知识、环境,言教和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
  1.课程
  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2.讲座
  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人文科学讲座,是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活跃、形式灵活、听众广泛的方式,可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感情、丰富知识。我校以高中文科实验班的讲座课程为基础,每学期举行8次讲座,发挥其辐射作用,每个学生在校3年共有48次听讲座的机会,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一个不小的天地。
  3.社团活动
  通过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研讨、排练、创作,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我校已组织的社团有:国学社、文学社、诗社、剧社、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等。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夫人钱胡美琦女士的倡议和支持下成立的国学社,以学习、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宗旨。通过国学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学生报名参加者达一百余人。几年来,国学社在创造校园人文氛围,促进人文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4.环境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我校着重抓了“一个群体精神”、“一种群体意识”和“一组群体作风”的建设和发扬。一个群体精神就是“奉献和务实”的二附中精神,一种群体意识就是“争创一流”的意识,一组群体作风就是由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所组成的校风。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校训是:“笃志,博学,质朴,方正”八个字(选自《汉书·夏侯胜传》、《论语》和《管子·明法》),它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我校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我们加强了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为改善学校的信息环境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5.阅读和参观
  人文知识的丰富主要靠自己学习,自学的主要途径是读书和参观。中学生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应当抓住时机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这将使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
  我校根据中学生特点,编印了北京师大二附中学生《诵读诗文集》,文集包括诗词曲选部分、文选部分、名句选部分和必读书目部分。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学、背我国古代各时期的127首诗、词、曲, 熟读58篇优秀散文,学习和记忆142条名句和格言,阅读62本中外名着,我校还充分利用北京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了40处人文胜地和博物馆,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每年结合教育和教学要参观三四处。这些参观活动都列入教育和教学计划,使参观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要求,务求有实效。
  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另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对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认真地抓,坚持不懈地抓,就会抓出成效,我们的学生就可能被培养成具有较好人文素质的一代。
  
  
  
北京教育6~8G3中小学教育林福智19981998林福智,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 作者:北京教育6~8G3中小学教育林福智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49:21

[新一篇] 中、西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發展趨勢

[舊一篇] 中學作文教學的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