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负荷写代码 = 慢性自杀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英文原文:When too much coding can kill you

  也许你会认为我是个故弄玄虚的标题党,不过我需要澄清一下。首先,这是真的,超负荷写代码的确意味着慢性自杀。然后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是——长期不断的慢性应激。

  或许你会问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这件事曾发生在我身上,我不希望大家步我的后尘。

  这是长时间的积累工程

  那么什么是慢性应激?根据维基百科所述,慢性应激指的是个人长期忍受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

  它的一些关键特征:

  ——慢性应激是长期压力的累计效果,一般要很长时间,有时甚至是几年。

  ——身体持续性的释放一种本应临时产生的应激激素。

  ——如果你已经长时间的处于应激状态,你自己可能毫无意识,或者,你知道自己处于这种糟糕的状态了,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皮质醇……这是什么玩意!!??”人体能自动处理外来的压力,但是这是临时性的。当你的神经系统感觉到你有压力时,它会自动释放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肾上腺素能加快心率和增加能量供应,皮质醇则能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并提高机体产出葡萄糖的速率以及修复身体组织的能力。

  如果把人体比作是汽车,那么皮质醇就是氮气增压系统,肾上腺素就是涡轮设备。

  现在,你启动了氮气增压系统,短时间内提高了性能,但是长时间的运行却会损害你的发动机。肾上腺素和皮质素是几乎相同的,如果你长时间的释放,也会损害你的身体。

  看看以下慢性应激患者特征,你占了几条?

  ——焦虑

  ——易怒

  ——经常性失眠

  ——头痛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情绪低落

  ——依赖咖啡因等的刺激

  ——非工作时间精神恍惚

  ——体重突然增加且原因不明

  ——免疫力下降,且疾病不易治愈,甚至患上某些可致命的疾病: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出现了上面的征状,要予以重视。像我,我在忍受了将近一年半的失眠痛苦之后,才被诊断出患了慢性应激。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这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开发人员就像《超世纪谋杀案》这部影片中的用人体做的 Soylent Green 这种食物。开发人员就像这种食物。换句话说,他们是被规定了工作内容并且又容易出错的可怜虫。让人疯狂的截止时间,不切实际的预定目标(来自老板的,也来自我们自己的),以及雄心壮志伟大目标,等等等等因素的作用,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并且如果你是A型性格的人,那你就更加可怜了。众所周知,这类性格的人特别喜欢给自己增加包袱,而你的包袱越多,压力就越大,最后的成效也越少。很悲剧,不是吗?

  早期的慢性应激不像得了感冒,它的症状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时候才会显现出来,而有时即使有了症状,你也根本不会往这方面想。它就像是藤蔓一样,在你发现它知道该休息休息的之前,就已经紧紧地缠绕住了你,让你无法摆脱,让你窒息。下面是一些早期征兆以便于我们及时发现:

  ——失眠反复发作

  ——大家经常和你说“你看起来很累”或者类似的话

  ——开始很容易因为小事发火

  ——开始变得消极,明显到大家也多次向你提及

  ——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忽略了个人爱好

  ——经常性头痛/胃痛

  ——暂停工作却会开始焦虑

  ——经常加班,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不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

  解决它!有很多方法可以减轻压力。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几个注意点是值得提一提的:

  ——实际上,没人逼迫你去承受压力,并且如果你自己不想办法来处理,没人会帮你。

  ——其他人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慢性应激这回事,除非他们也亲身经历过。所以,你最好能自己解决。

  ——承认自己的极限。

  ——如果真的要给自己压力也要慎重,因为它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你的事业还有你的健康。

  ——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适当度个假。

  ——不要因为工作放弃了娱乐,当然,如果你的爱好恰好就是写代码,那我也无话可说。

  最后,我希望,此文能对你有所帮助。并且祝愿大家都身体健康,远离慢性应激,这样自然就活力十足,长命百岁咯!

  译文链接:http://news.html5tricks.com/code-much-means-kill-you.html
  翻译作者:html5tricks – 蒋丽丽


网载 2014-07-02 15:28:42

[新一篇] 微軟研究院談 IE11 閱讀模式研發背后的故事

[舊一篇] 程序員賺錢致富的6種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