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M·R思维流程模式与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江苏省盐城中学 周少南)
  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和综合性,在时间上具有可变性。因此,地理思维也颇特殊,诸如地理区域的比较和分类,多维空间的分析与综合,时间过程的推理和外推,这些正是学生的思维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地理思维,驾驭其思维过程,优化“教”、“学”呢? 美国教育家玛斯卡·莫斯托恩(MuskaMosston)曾提出S·D·M·R思维流程模式,也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他认为,有意识思维通常有三个基本过程:记忆、发现和创造。这三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思维结构的网络基础。如图一:
  (附图 G337D04.JPG
  当某种人、物、事激活人脑,人便进入了记忆、发现和创造的状态。这种起激活作用的诱因总是表现为一种特定的刺激(Stimulus),这种引发脑中的不安状态并激起认知的需要,刺激使人进入认识的不和谐(Disharmony)状态。认知的需要驱使人开始搜寻一种新的答案,它们将减少不安。这种搜寻,不论进行多长时间,均包含在思维的三种基本过程中,思维过程的这一阶段称为中介(Mediate)。 搜寻的结果就是一种答案,这就是有意识思维过程的最后阶段——反应(Reflection)。因此,有意识思维流程的一般模式为:S→D→M→R。本文试图就该模式对地理教学思维过程的积极控制谈些粗浅认识。
   一、教材内容的控制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师生围绕知识而合成的认知的“三位一体”——系统。教材内容是系统控制的前提,思维活动的展开是构建在一定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理教材是前人智力活动的产物、思维的结晶,地理事象的特征之归纳,成因之分析,地理规律之综合,发展历史和演化趋势之演绎与推理等,无不渗透其中,贯穿始终。学生获取这些认识成果离不开思维,需要有相应的思维过程(尽管不完全相等)。教师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的界定,精心分析其知识结构,确定思维类型与主辅功能等。然后,依据思维流程模式,设计出相应的程序问题,控制学生的思维流向,驾驭其思维发展。
  以高中地理第七章能源分类为例,为便于认识和应用,详解具体流程如下:
  1.刺激(S)。刺激(问题)可以启动思维, 可以进一步引发问题。相应于三种不同的思维过程,问题也可分为三类。如图二:不同问题引发不同思维过程
  (附图 G337D05.JPG
  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适合于三种思维过程,这样,将有助于产生行为与意图的一致性,有利于知识梯度与智力梯度的和谐。具体编制的程序题如下:
  Qm①“你家中在利用哪些能源?”
   ②“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源在被人们利用?”
  Qd③“煤炭、水能、液化气、太阳能、地热、潮汐能,按其形成和来源,将它们划归哪三类?”
   ④“上述六种能源,哪些是可再生的?哪些是经过人类再加工的?哪些是人类大量使用的?”
  Qc⑤“你还能知道哪些不为他人所知的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吗?”
  2.认知的不和谐(D)。不和谐即不安状态, 是引发人认识的条件。当刺激(问题)与人的兴趣、需要和知识水平相关时,学生就进入认知的不安状态。它激发学生凭借认知需要去行动,驱使他们进入下一阶段。
  3、中介(M)。人的思维包含许多具体的认知操作:比较、对照、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假设、外推。中介包含执行由刺激的独特性引起的某种认知操作。其作用(功用)如图三:
  (附图 G337D06.JPG
  在中介期,具体的认知操作具有两种功能:主导功能与辅助功能。以Qd③为例,首先,问题驱动学生进入不安状态,学生问自己以下问题:我怎样将这些能源分类?分类的原则是什么?接着,认知不安引起探索并驱使学生进入中介。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大脑进行着能源分类活动。因而分类成了主导的认知操作,因为它与问题的目的一致。当完成分类活动后,它的功能就结束了。随后,为了进行分类,学生需要比较每一能源的不同形成过程,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主导的认知操作。这样,比较操作就是辅助的。事实上,不先比较就不能分类,这一过程的每一步骤,比较均先于分类。最后,为了比较,学生进行回忆,将每一能源的形成过程提供给比较操作,这时,记忆就是比较的辅助操作。这三种相互作用的操作总是在任意两种操作之间来回移动,按顺序或互换着发挥作用(记忆、比较;比较、分类)。不过,最终,信息总是流向主导操作。
  4.反应(R)。主辅操作间的相互作用迟早将导致反应。 这个反应可能是记忆、发现或创造的结果, 但它总是处在主导操作的领域, 如Qd③煤、水能、液化气、太阳能均源于太阳辐射能,地热源于地球内能,潮汐能源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能。至于反应的速度、数量、质量,则与学生运用操作的经验、有关教材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及其能力相关。
  据笔者体会在编制程序题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科学性。地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问题才能正确反映自然、人文、思维的规律,才能使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和判断。
  ②基础性。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从性质上讲具有稳定性,它们是思维的基本因子,便于地理知识的迁移,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③适难性。实践证明,过分容易,不需努力,会阻碍思维的发展。而适当难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④熟悉性。联系周围事象的问题可引发兴趣,激起探索欲望,还便于思维升化。
  此外,问题要能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因此,给高中生讲课,既要源自课本,又要“高出”课本,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外部控制
  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目标制约下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相关的动态过程。这里的目标既包含教材内容目标,也包含师生行为目标。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就是两种目标和谐统一的过程。控制论认为,系统有黑箱、白箱之分,因为思维过程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完成的(行为过程与内部思维过程并非一一对应),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的这种控制系统当属黑箱系统,控制手段只能主要指向思维的外部环境,实施宏观控制。在地理教学中,外部环境的内容很多。如课前多种深思熟虑的选择、课堂教学的速度和节奏、各知识点持续时间、完成的次序、课后信息收集、评价与调节等。但是,目前教学中的有效控制途径主要表现在课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控制。
  1.教学方法的选择。S·D·M·R思维流程模式,用问题设疑、激疑,以程序作业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时段目标分解成若干相对稳定的知识单位,通过一定的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矛盾,推动思维活动的展开,根据思维活动展开的程序,把教学进程组成一系列不同智力高度的阶梯。这种方法始终使学生以发现的姿态来学习新知识,确是良好的启发式教育。这里,着重谈谈直观手段——地图在流程中的应用。正确、灵活地编绘地图,运用地图,常能变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认知操作,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如高中地理第一章正午太阳高度(H )的教学,可展示系列图如下:
  (附图 G337D07.JPG
  Qd:“图1中太阳高度H[,A]、H[,B]何处最大?”经观察、比较,推论得出:直射点H[,A]最大。
  Qd:“H[,A]、H[,B]不同,二图中H[,A]也不同, 原因分别是什么?”经比较、分析、推论:纬度和季节不同。
  Qd:“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进一步外推: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二至日,由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H最大;冬至日,H最小。南回归线以南,情况相反。回归线间,直射时H最大,最大值一年有两次。
  Qc:“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如何推理?”经观察、分析、推论,从而答出:H=90°-α(α代表直射点与要求点之间的纬差)
  当然,教学是个动态结构,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多种多样,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机灵活。凝固僵化,“从一而终”,势必陷于公式主义,反而于思维发展有碍。
  2.课堂教学的控制。控制论认为,认识黑箱的方法是如何从黑箱得到信息,并分析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酿以对策,尽管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但其结果乃至于其过程仍会通过一定媒介传出信息,如瞳孔扩缩、眼动情况、面部表情、注意力集中情况、思维活动的产品等。因此,教师应调动身体的各种器官,密切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及时监测,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反馈,予以有效控制。如地理课中某些概念较为枯燥抽象,易使学生疲倦或情绪低沉,此时,教师可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轻快感,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假如程序作业步骤过大,可追加一些小问题。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应依据标准,及时判断,通过语言或手势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肯定的、否定的或中性的,并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和修正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向、步骤,使之清晰、流畅,步入正轨。
   三、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控制
  在学习行为中,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特点、结构、习惯性程序有稳定的认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时刻体验到思维是否流畅,是否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步,并能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调整思维过程的方向、步骤等。因此,学生的控制直接指向思维过程本身,实施微观控制。不难看出,加强学生自主控制技能的培养,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指导学生对比思维过程的理想和实际模式。学生的思维过程确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或长于形象思维,或长于逻辑思维),但教学时教师总有一个理想化的关于学生如何展开体思维过程的模式。如前述能源分类Qd③,其理想模式为:
   M(记忆)—C(比较)┐
   S→D→M }→R
   C(比较)—C(分类)┘
  通常,理想模式体现了思维的一般过程和结构,值得学生模仿和追求。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对比理想与实际的思维过程,从中获益,变教师的因材施教为学生主动因材“适”教,使思维过程精炼、流畅,从而达到最优化。
  2.教给学生分析流程中认知操作的方法和步骤。S·D·M·R思维流程模式,过程(步骤)多、细,且个中不乏许多非智力成分(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确实也属培养之列,但思维过程的核心乃是中介期的认知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个别—共性—个别,具体—抽象—具体),教给学生分析认知操作的方法,确定主辅功能,控制认知流向。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以出声思维来反馈内在的心理过程,反复多练,悟出规律,再指导实践。这样,逐渐养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技能。
  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亘古及今,一直是教育的主题,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尤见重要。S·D·M·R思维流程模式应用于地理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驾驭其思维过程,还只是开头,尚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地理教学沪13-16G33中学地理教学周少南19971997 作者:地理教学沪13-16G33中学地理教学周少南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49:06

[新一篇] NMET與中學英語教學

[舊一篇] ·國外民族教育· 西方民族主義教育思想簡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