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我们讨论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效率。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也应该这样。这次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讨论,如果从实质上看问题,就是要不要把语言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的问题。工具性论者认为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人文性论者不但反对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而且反对语言教学,主张人文教育即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而所谓两者兼而有之论者显然已陷入了两个核心的矛盾处境,实际上是随从人文性论者一起断送语文教学的前程。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有没有人文性这个东西?当然有的,它客观地存在于语文之中。人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也包括科技、文艺、文物、民风、民俗等等。语文既然反映这些内容,语文教学也就不可能游离于人文性即思想性之外。
  所以,现在人们提出语文的人文性,并不是人们终于发现了它,而是另有背景。
  目前“应试教学”充斥讲坛。“应试教学”的最大弊病是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就是搞形式主义的语言教学和语言训练。
  事实上,“应试教学”造成的种种弊端以及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没有把工具性认识清楚、理解深刻的问题,都是没有把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战略战术、方式方法研究深入、处理得当的问题,尤其是没有把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的语言教学分析过细、安排合理的问题。
  所以,本文确立“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个论点加以论证,以正视听。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负载文化本身又是文化;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其他人文内容。因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的途径,就语文作品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过程而言,先是接触表层意义的语言文字,再是理解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接着是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掌握渗透着思维感情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这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终极目的,因而具有规律性。
  这个语文教学运转规律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既是语文教学的入门处,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归宿点、发展点。后一个“语言”与前一个“语言”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前者是教学凭借——必须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后者是教学目的——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作为这一过程转化的中介的“思想”虽然不是教学的目的,却是教学的桥梁,是教学的致力点:不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语言负载了什么思想,而且是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得到启发和积存,培养自身的语言能力。
  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我们也许终其一生不能完成,但是,只要我们顺应规律的呼唤,我们一定能在教学实践中摒弃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的工具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钻研课文,掌握渗透着思想的语言,进而化为操作过程,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增长以读写能力为标志的交际能力。
  二、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操作过程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训练的过程,但不是以练代教,而是寓教于练。为此,教师必须掌握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以便较有把握地去解决学生能够发现和需要我们启发他们发现的问题,较有信心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较为合理地表现教师自己强烈的“教学欲”,较为主动地面对各种彼时彼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加以选择与组合,成为只能此时此地运用的“这一种”教学方法。而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语言教学。教师只有抓住语文作品的以语言为标志的思路来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针对学生的当场反馈,对症下药,解除疑难,才能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练练相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使学生循着以语言为标志的思维轨迹,加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如果脱离语言教学,这一切便化为乌有。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中心。
  在中小学培养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底,使他们从小孕育自学的精神,探索自学的方法,为日后的自学即进入学习的最终形式和最高形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铺设必要的台阶,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条件成熟时自觉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的循环往复中,层层“反刍”,步步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对阅读过的句子作出积极的由模仿到创造的由浅入深的、由表及里的反馈,并以自己构造、设计的句子形式落实下来,并且由句子的学习扩展到段落、篇章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测定语文作品的制高点,从而驾驭全文脉络,化为己有,发表独特见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创设争辩的情境,使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集中与发散辩证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使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于听说读写的全过程。
  显然,所有这一切指导内容,无不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因为指导需要有“抓手”。最好的“抓手”当推语文作品中的句子。句子最富有作品主题、文章体裁、作者风格所赋予的个性,句子最能体现作品的特点、重点、难点所在,句子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动态流程中的一环,句子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因而有处于静态中的特性。教师如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归纳总结,可能化为教学过程,可能使学生有所发现、吸收、模仿、创造。这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思想,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意图,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写作能力,才有一个扎实可靠的基础。
  四、语言教学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根据。
  现在没有人不重视“语感”,但是,“语感”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语感”是靠长期培养获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读语文,就是读语文作品的作者的心理发展过程,有时还要读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心理发展、心理变迁过程。一般地说,我们读懂了的,是我们的心理发展跟了上去,读不懂的,是我们的心理发展落在后面。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一方面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日臻成熟;另一方面指作为读者,他能很快进入作品作者或其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悟其言行,揣摩其神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获得其语感。到了这个水平,我们一定会了解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来表达的道理。而要达到这个水平,就得靠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语言教学的长期熏陶的。
  首先,要指导学生积累词语,使他们头脑中形成越来越多的词语义项的网络。其次,要指导学生辨析同一个词语的同一个义项的不同的指向,从而获得正确的感知。第三,要指导学生在获得正确的感知以后,要经受错误的干扰而排除之,借以锻炼识别能力,从而获得用一个已知去探求另一个未知的正确的迁移。第四,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扩大迁移面,从一类知识中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把符合规律的新知识吸引进来。这个过程就是“类化”的过程,是获得语感的关键性阶段。当然,在类化训练的同时,还要把故意设置的、不符合这一类知识规律的东西分化出去。这样,一方面类化,一方面分化,双管齐下,合二为一,学生便可较快地获得语感和应用语感了。
  五、语言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三者并举:在广开写作源泉上,要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接近文学艺术,深入语文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教育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树立辩证的观点,加强思维的逻辑性,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在加强语言基础上,要学习范文,模仿语言,要练习一篇多幅,锤炼语言,要调整表达方式,变化语言特色,要接触生活实际,捕捉时代语言,要总结写作经验,评价语言。我们看,在写作的源泉、关键、基础三点中,哪一点离得开语言教学呢?
  六、语言教学是进行具有语文特色的思想教育的源泉。
  这就是说,语文特色的思想教育要通过语言教学来进行,来落实,这是它与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与人文性论者的思想教育根本不同的地方。说穿了,人文性论者的思想教育就是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当然,政治课的思想教育也有作用,也有意义,但是,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应有语文特色,那就是道理是从词句的推敲中产生,效果是从作品的诵读中体现的。
《上海教育》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张大文20012001张大文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作者:《上海教育》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张大文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3:53

[新一篇] 語言和言語的區分與中學語文教學

[舊一篇] 說課:“分數的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