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对技术与经济的片面追求,使教育逐渐沦为技术与经济的附庸。对于道德与精神发展的忽视,伤害了孩子完满发展所需要的内在基础,由此引发了儿童种种身心问题与学习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重新重视儿童发展的道德与精神基础,并用恰当的方式努力促进儿童的完满发展。美国学者特蕾莎·朗格内斯创立的FCL(Full-circle Learning)教育模式正是这一努力的尝试。
FCL(Full-circle Learning)教育模式是从核心的品格主题出发,通过全面丰富的内容与循环深入的教学策略,将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冲突解决与社区服务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帮助儿童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利他的完满的人。这一模式因其对儿童学习能力、情感、社会技能与利他性品格的积极影响,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FCL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
FCL教育模式将儿童利他性品格的培养放在课程的核心位置,从儿童的品格陶冶出发整合教育的种种资源,在品格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彼此的互动与交流,增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在争做社会服务者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同情心与利他性品格。
培养具有利他性品格的完整儿童。特蕾莎认为面对一个日益个人化的社会,利他主义不再是社会生活的点缀,而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当不同国家的人们学会相互理解、关心与帮助,全球性的疾病、饥饿与战争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她认为,整合学习的使命就是从生命的早期开始就要培养儿童的利他之心,因为童年是发展人的包容和利他性品格的最重要阶段。有关研究表明,那些成年后成为终身人道主义服务者的人,在其早期经历中,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即他们总是与有社会责任感的榜样生活在一起;他们总有较多机会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并有着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历。
这种利他性品格的发展是与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分不开的。一个儿童的发展是身体、心灵、精神和品格的完整发展。由此,整合学习的教育目标包含了身体、认知、情感、道德、艺术与文化理解的多方面目标。特蕾莎说,整合学习不只是认知的,还是情感的;不只是理论的,还是经验的和互动的;不只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不只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孩子们的利他性服务使一切的学习获得了方向与动力。
全面丰富的学习内容。FCL教育模式中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往往同时包含了品格的教导、学术的探究与学习、艺术的练习与丰富、冲突解决的练习以及社区的服务项目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者经常用一个坐在有头、臂、腿的车中的学生来表示整合学习模式。每一个部分都代表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焦点领域。头脑意味着品格的教导,它提供动力以获取一些技能,使其为人道主义或我们所居地球服务。左手代表了学术及应用于品格目标的技能。左脚是同艺术、音乐能力的加强以及向公众的讲演能力联系在一起。右脚则代表了解决冲突方面的技能。右手是核心的服务部分,通过它,其他部分被用于真诚地服务于社区或全球的其他个体或群体。整合学习的每一个部分密不可分,一种活动将自然地导向下一个活动。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地跨学科的整合,而是通过品格学习的渗透将各方面的内容的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圆满的循环。一个完整的学习包括:品格概念的理解——实践或是教室内的互动——反省或是家庭中的互动——技能练习和知识应用——社区团体互动——反思整个过程。只有完成了这最后一步以后,学生才可以继续发展新的品格学习单元。当学生们认识到品格发展、学业学习、艺术和音乐的学习、冲突解决的实践、团体服务之间的联系时,他们也将意识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循环深入的学习策略。整合学习理念认为,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的获得只有在持久深入的滋养、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由此,整合学习模式强调品格学习时间的持续性、空间的陶冶性、方式的丰富性。时间的持续性既表现在每一个品格主题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通过集体活动与日常生活的渗透得到系统、有意的学习(一个品格主题的学习需要两到四周,如果以此为兴趣课程,或是周末课程,那么这一时间会相应延长);也表现在对品格学习的重视应成为一个基本的教育取向,教育的所有方面都应体现品格目标,同时,儿童在家庭的时间也要有品格学习的延续性。空间的陶冶性是强调品格主题的学习需要相应的环境氛围,教师通过引导孩子设计相应的主题墙、主题标志,并通过教师、家长与学生在生活中示范与运用品格主题来营造学习的氛围。通过全方位的渗透与影响,一个个美好的心灵习性的种子就被深深地埋入了儿童的内心,它们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一天天壮大,也会随着儿童未来的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而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
基于品格的整合学习既强调教育的广度也强调教育的深度,正因为以上的几个特点,特蕾莎将这一模式命名为Full-circle Learning。它既有整合之意,也有完满、全面、深入与不断循环发展之意。
FCL教育模式对于我们的意义
FCL教育模式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理念本身,更在于由这一理念所推动的实践,它着力于培养助人者,培养良善的人,并通过对儿童的利他性品格的培养去影响社区、社会以至于全球。它在通过具体的努力建构着良善与和谐的社会,这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是一致的。
FCL模式是特蕾莎在美国种族冲突的背景中发展出的教育模式,她对儿童解决冲突,创造和平的能力寄予了特别的关注,同时,她把自己教育的最高目标放在了人性中最为利他的一面,即培养儿童利他奉献能力与意识。这一目标追求对于矫正我国儿童日益突显的利己、自私的社会性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社会个体的利他与合作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一教育模式对我们的首要意义在于教育实践所带来的教育品质的改变。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关注教育本质的实践模式,我们选择对它的实践也是一个追求实现本质教育的过程。
同时,这一模式也为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实践系统、清晰的品格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思路。在领域课程中,根据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教育者通常强调社会领域的渗透教育,但这种渗透常常是无意识的,即教育者并没有真正仔细地去思考渗透的内容与方式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影响。无意识的渗透也就常常使幼儿品格的培育处于虚无的境地。FCL模式强调教育者在实践品格主题前要对品格主题的内涵及其影响方式有深入的思考与筹划,这对避免品格教育的无意识状态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我们如何实践为发展FCL教育模式
品格教育具有典型的文化性,即儿童具体品格的养成总是与具体的文化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如善良是人类共同认可的普适性品格价值,但养成儿童善良的文化资源却是各不相同。这决定了品格的教育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只能立足于自身品格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创造上。为此,我们在实践FCL教育模式时,从总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教育内容都建立在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上。
特蕾莎的FCL倡导和平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体与世界的相依,个体对世界的责任。我们认为,中文中最能表达FCL模式思想的词可能就是“和合教育”。“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范畴,其要义是万物各不相同,但又是有机融合的,即所谓万物并育而不害。以此为基础的教育,被视为一个帮助儿童培养自我内在的和谐,并通过学习与世界的相依之道。从和合思想出发的整体与整合,不仅以“和”的价值为目标导向,而且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生生变化,它强调从生命整体的变化来考虑道德教育,在这里“和合”还意味着从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与文化的现实出发。
由此,我们将研究的价值基础定位于中国的和合思想,并通过与西方整体思维、全球哲学的对话来实现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以建构适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儿童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模式。而不只是简单地去做西方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同时,也实现对西方整体教育思维的一种超越。我们的实践也成为丰富FCL模式的一个努力,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发掘自己的品格教育文化为其他的国家与民族提供参考与借鉴。
此外,品格教育的文化性还决定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也只能是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FCL的教育实践涉及各种教育文化资源,包括品格故事、音乐、艺术以及具体的教育榜样,这些都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寻找。教育的相通性与品格的渗透性使这种寻找可能通过老师们对本有课程文化的创造性与转化性运用而得以实现。当教师有了品格教育与整合学习的意识后,所有的课程文化资源都可以变为品格教育的文化资源,品格教育文化并不是一种单独的教育文化,而是教育文化的品格维度。因而,实施品格教育、实践FCL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品格教育意识的形成。这种品格教育意识就是将所有教育的最终目标落脚于品格的陶冶与养成,并自觉将所有的教育实践与品格的培养联系起来。这种意识只有在老师深刻地理解了品格教育对于孩子一生幸福的至关重要性,以及深刻把握孩子的品格学习与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养成。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FCL模式的实践为老师们理解孩子的品格学习与感受品格学习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也让教师们在这一实践中体会到更多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因为她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幼儿园老师,而是一个可以积极地影响并改变世界的人。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幼儿园老师加入到品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行列,让幼儿教育真正成为陶冶儿童的品格与德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幼教版京6~7G52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甘剑梅20082008
甘剑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作者:学前教育:幼教版京6~7G52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甘剑梅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