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三):共和新生(5)——讨袁战争(上)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3月6日

讨袁战争,也称“二次革命”或“癸丑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一场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战争。二次革命遍及南方七八省,最后以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派的失败结束,北洋军阀势力乘机扩展到南方各省,开始了全国性的军阀专制统治。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北迁以后,袁世凯把持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控制了许多省份和大量军队;然而,革命派虽然让出了大总统,但却仍控制着南方苏、赣、皖、粤、闽等数省以及几十万的军队,同时还是临时参议院中的主导力量。因此,袁世凯一直处心积虑的要分化、瓦解革命派,破坏民主共和,建立独裁专制,而革命派则期望以临时参议院、《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

1912年3月,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这时的唐绍仪已经加入了同盟会,在他组建的内阁中,虽然同盟会员只是负责四个“冷衙门”,但从人数上看,同盟会员还是占据了内阁半数,因此该内阁也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4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决定北迁后,唐绍仪事事强调“大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院副署”,这让袁世凯非常不爽,于是6月,袁世凯在内阁准备任命非袁嫡系的王芝祥为直隶都督时,指使北洋军将领通电反对,并不经内阁副署就下令改命,使“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唐绍仪及同盟会的四个阁员被迫辞职(“唐宋内阁”因唐、宋二人亲密无间的合作和对内阁责任制的坚守立场,使之被誉为民国初年最好的内阁)。随后,袁世凯在内阁部署亲信党羽,把内阁变成了他的御用机关。

临时参议院北迁后,各党派经分化和改组,逐渐形成了以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以章炳麟为首的统一党和以梁启超为首的民主党,这三个党都是反对同盟会,拥护袁世凯的。同盟会方面,宋教仁积极从事民主政治建设,力图促成“责任内阁制”,孙中山则情绪悲观,寄希望于袁世凯能让自己从事交通、实业建设;地方上,李烈钧、胡汉民等“地方实力派”主张地方自治,巩固自己的底盘,并不过问议会斗争。为了夺取议会争斗的胜利,1912年8月,在孙中山、黄兴的支持下,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组建了国民党,由孙中山任理事长,宋教仁代理行使职权。此后,袁世凯提名无党派人士陆徵祥为国务总理,当陆徵祥向临时参议院补提六个国务员时,全部遭到否决,后在袁世凯派出的军警的恫吓下,参议院被迫通过了五人,但却随即提出弹幼陆徵祥失职案,陆微祥从此称病住院,袁世凯亲信内务总长赵秉钧代总理。

为了稳定政局,袁世凯邀请孙中山、黄兴北上会谈,说是要授予孙中山“筹划铁路全权”,上当受骗的孙、黄二人作为回报,促成了参议院通过赵秉钧为国务总理,并将赵秉钧及其他六个阁员拉入国民党,形成了一个名为“国民党内阁”,实则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的内阁。

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2月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了压倒多数的议席,宋教仁大受鼓舞,四方奔走,宣传“政党政治”、“议会政治”,力图组织真正的国民党内阁,以分袁世凯之权。宋教仁这一“过激”举动,极大的触怒了袁世凯,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车站将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刺杀。为掩人耳目,袁世凯对宋教仁被刺的消息表示“愕然”,并电令江苏地方官员“迅缉凶犯,穷究主名,务得确情,按法严办”,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直接部署暗杀的正是国务总理赵秉钧,而幕后首脑则是袁世凯本人。“宋案”真相公布后,全国舆论大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终于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

1913年3月底,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当晚便在黄兴寓所召开紧急会议,主张立即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但许多革命党人却认为革命派元气未复,兵力不足,对武装讨袁没有信心,大部分国民党议员也主张在北京联合其他党派以国会的力量从事“法律倒袁”,孙中山因此孤掌难鸣。革命党人在“武装讨袁”问题上的犹豫不决给了袁世凯充裕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

首先,袁世凯以“糜饷过巨”和“南方军队拥兵自重”为由,下令裁撤革命军,但他自己的北洋军却不断的扩充;同时,袁世凯向德国大量购置军火,向德、美、奥等国订购新式鱼雷艇,使北洋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大大提高。为了有足够的经费扩军,袁世凯不惜饮鸩止渴,以出卖主权和高额利息为代价向欧美列强大量借款,1913年4月,更是派赵秉钧背着国会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2500万英镑的巨额“善后大借款”。 “善后大借款”遭到了国会中国民党议员的强烈反对,革命党人纷纷通电指责,要求袁“立罢前议”,孙中山也写信给“五国银行团”,声明“中国人民不承认非法借款”。于是,袁世凯指使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合并,组成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以对抗国民党,同时授意北方各省都督通电斥责国会反对借款为“不顾大体,无理取闹”,在国会内外向国民党议员施加压力,硬是把“法律倒袁”的呼声压了下去。

不过,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却博得了欧美列强的好感,他们极力支持袁世凯。得到列强的支持后,袁世凯攻击孙中山、黄兴无理取闹,蓄意破坏,并声称若他二人敢另立政府,则自己将派军队讨伐。1913年5、6月间,袁世凯以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不服从中央为由,先后下令将三人免职,同时密令北洋军沿京汉、津浦路向南开进,准备进攻南方革命军。

革命党方面,在袁世凯陆续派兵南下,战争端倪已现之时,孙中山四处呼吁革命党人丢掉幻想,武力抗袁,他先后致电湖南都督谭延闿和广东都督陈炯明,要求他们立即宣布独立,进行讨袁,但此二人均借故推诿。无奈之下,孙中山又打算在上海宣布独立,并以此为根据地,但黄兴等认为上海地方狭小,不足以御敌;后来,驻沪海军表示愿意宣告独立,孙中山大喜,计划由海军先行北上进攻津沽,但革命党领导层的争论不休、犹豫不决和对形势分析的错误却最终导致坐失良机,他们听任袁世凯将驻沪海军调往烟台,并将其控制。

1913年7月,原江西都督李烈钧秘密前往上海,见到孙中山,表示愿意率江西军队首先发难,于是孙中山决定派李烈钧回江西,黄兴赴南京准备行动,其它各省伺机响应。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宣布江西独立,并组织讨袁军,自任总司令,发表讨袁通电;迫于形势,黄兴也在南京逼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并武装讨袁。随后,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讨袁战争正式开始,孙中山将其称为“二次革命”。  


三鉴斋 2010-07-20 14:58:48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4)——民國建立和北洋政府時代的開始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三):共和新生(6)——討袁戰爭(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