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二):晚清乱局(20)——中日甲午战争(中)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1月28日

同中国的洋务运动相比,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维新运动,日本很快就摆脱了被西方列强殖民地化的危险,迅速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日本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忠君和武士道精神等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明治维新后,日本仍然保留着浓重的军国主义色彩,难以避免的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高层就制定了所谓“大陆政策”,旨在立足于战争手段向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进行扩张。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实现“大陆政策”所依赖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基础逐渐完善,日本对外扩张的魔爪终于伸向了中国,而这次寻衅的导火索却是大清的属国——朝鲜。

实际上,日本的“大陆政策”并非缘起于近代,从甲午战争往前300年,在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后,日本就曾多次觊觎中国,除了我们熟知的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之外,中日矛盾的导火索仍然是当时大明的属国——朝鲜。1592和1597年,日本两度入侵朝鲜,而明朝则从1592年(万历20年)到1598年(万历26年)连续七年进行抗倭援朝战争,这正是我们前面讲明朝时介绍过的“万历三大征”之一。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首度入侵朝鲜,相继占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等地,朝鲜国土大部沦丧,国王紧急向明朝政府求援。明朝因朝鲜为其属国且唇亡齿寒,遂于当年派兵数万入朝作战。1593年,中朝联军收复平壤,随后明军追击占领开城,日军全线南撤;接着,明军主将李如松轻敌冒进,在王京以北中日军埋伏,精锐损失大半,明军被迫在开城布防;不久,明军偷袭日军粮仓成功,日军因平壤之败和军粮不继,被迫放弃王京,退守釜山。之后,明朝遣使与日军议和,明军主力撤回国内,中日双方前后谈判两年没有任何结果,日本仍占据釜山。

在此间谈判中,明朝全然不顾日本还有一位天皇,以胜利者的姿态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而丰臣秀吉也是在看到诏书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被置于失败者的位置了,此前他还以为自己胜利了,明朝会将朝鲜的一半割让给他呢。经过这次失败的外交,中日之间的战争继续了。1597年,丰臣秀吉再度入侵朝鲜,明朝也第二次出兵。至1598年初,明军多次战败退守王京,不久明朝从江南调来的援军陆续进入朝鲜,后来明军援朝军队达到近10万人,于是向日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年底,丰臣秀吉死讯传到朝鲜,日军全线退却,明军趁机追击,将朝鲜境内日军全部肃清,从而结束了这场糊里糊涂开始,又糊里糊涂结束的战争;中日朝三方也都将自己视作战争的胜利者,大书特书。

在这场又被称为“壬辰倭乱”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几经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胜利。但经此一役,明朝也元气大伤,以致20年内无力进剿东北女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日本的侵华战争才被拖延到了20世纪。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逐步实践其大陆政策。19世纪70年代,日本多次袭扰琉球和台湾,遭到了当地军民的重创,可是清政府却以赔款将此事压下,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随后,日本将目标再次转向朝鲜,将其视作进取亚洲各国的桥梁。1876年,日本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82年,汉城发生“壬午兵变”(可以去看看韩国电视剧《明成皇后》),日本乘机胁迫朝鲜签订《仁川条约》,取得了在汉城驻军的特权;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机,在朝鲜制造“甲申政变”,又胁迫朝鲜签订《汉城条约》,并于第二年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肯定了日本有向朝鲜派兵的特权,为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对于日本逐渐升级的挑衅行为,清政府的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都采取了息事宁人、少生事端的态度,不断纵容日本的所作所为。

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明治天皇采纳了“速取朝鲜,与中国一战”的建议,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到1892年伊藤博文组阁后,日本侵华的脚步愈发加紧了。明治时期,日本军制逐渐完善,军费开支逐年增加,到1892年已高达国家预算的41%;同时,日本还不断从欧美进口武器,并学习造船技术,自造军舰,逐步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据说明治天皇曾要求政府削减划拨给皇室的经费,将其转用到海军建设上。这一切都和清政府形成了鲜明对比,清政府鉴于日本日益明显的野心,虽然也在积极筹划加强海防,扩充南北洋海军的实力,但由于官场政治的腐败、贪污横行,加之老佛爷私人欲望的无度扩张,国防预算因此每每难以到位,作为海防主力的北洋海军因多年没有添置新舰而逐渐落后。

1894年,朝鲜爆发了以“尽灭权贵”、“逐灭洋倭”为目的的东学党起义,日本内阁趁机以保护在朝日本侨民为由,准备出兵朝鲜。清政府方面,北洋大臣李鸿章本来无意出兵干预,但当时清政府派驻朝鲜的商务大臣袁世凯却积极鼓动李鸿章派兵赴朝;不久,李鸿章接到朝鲜政府的“代剿”请求,遂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派舰船赴仁川、汉城护商,并派直隶提督叶志超与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统兵赴朝,同时按《天津会议专条》规定通知日本政府:一旦镇压了东学党起义,清军就立刻撤回。

但是此时,日本已经下达了动员令,派海军以护送公使为名进入汉城,并派陆军入朝占领了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同时日海军主力战舰亦陈兵于仁川、釜山海面。紧迫形势下,李鸿章为避免冲突,下令撤走了清军在朝的全部军舰,并请求俄、英等国驻华公使出面调停。

东学党起义被平定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军同时撤兵,日本断然拒绝,并在俄、英等国的默许下,不断在朝鲜滋事,甚至派军闯入朝鲜王宫,囚禁朝鲜国王高宗李熙和闵妃(就是明成皇后),胁迫李熙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主持国事,还宣布废除过去中朝签订的一切条约(这部分还是可以去看电视剧《明成皇后》)。

鉴于日本的不断挑衅,光绪帝责令李鸿章迅速备战。李鸿章见调停无效,遂派军从陆海两线进入朝鲜,其中海路清军在“济远”、“广乙”、“威远”三艘战舰的护送下乘英国运兵船抵达牙山。军队登陆后,“威远”号先行返航;1894年7月25日,“济远”、“广乙”两舰离开牙山,行抵丰岛西南时,遭到日舰袭击,双方战在一处,引发了丰岛海战。“广乙”号开战不久就受重伤搁浅,“济远”号则负伤西逃,途中遇到从威海卫开出奔赴牙山的北洋海军“高升”和“操江”号,“操江”号航速较慢,遇敌后立刻调头西返,但由于跑不过同时西逃的“济远”号,最终被日军俘虏,“高升”号则与日军拼死激战,最后被击沉。丰岛海战的同时,日本陆军也开始对牙山一带的清军发起进攻。由于海上通路已被日军阻断,清军将领叶志超和聂士成在输掉成欢驿之战后,被迫北撤,绕走山区退至平壤。

随着丰岛海战的展开和日军开始袭击牙山,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徐徐拉开了。 


三鉴斋 2010-07-20 14:58:18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9)——中日甲午戰爭(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21)——中日甲午戰爭(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