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二):晚清乱局(9)——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8月29日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在发出最后通牒的同时,从香港出发,进犯虎门,迅速突入珠江内河,兵临广州城下。1858年1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被押往印度加尔各答。联军随后组成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并扶植投降卖国的柏贵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占领广州后,英、法、美、俄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谈判并签订新约,否则便北犯白河口。1858年3月底,清政府拒绝了联军的要求,于是早已聚集在上海的联军舰队开始北上,英法联军第一次北犯开始。由于清政府一直认为英法不会真的北犯,只是威胁恫吓罢了,因此一直没有做战争准备,直到最后关头,咸丰才下令沿海各要塞加紧布防。

1858年4月,英法联军舰队抵达天津门户大沽口。清廷答应谈判,但要求英法美公使返回广东、俄国公使返回黑龙江,在那里进行谈判。5月20日,英法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津谈判,并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就在当日,联军开始轰击大沽炮台,清军伤亡惨重,炮台失守。随后,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直抵天津城下,并宣称“如清廷不立即派全权代表前往天津谈判,就先取天津,再攻北京”。咸丰皇帝得知后,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赴天津议和。6月,桂良等被迫接受了联军全部要求,相继签署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扮演“调停者”角色的美俄也诱逼清廷签署了中美《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

根据《天津条约》,中国不但向英法赔款,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还允许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修改了税则。

对于《天津条约》的签署,在清政府高层实际存在着很多反对意见,尤其是对“外国公使驻京”一条,但由于当时兵临天津,京畿难保,咸丰皇帝才不得不采纳桂良的建议,同意立刻签约。所以,当1858年7月英法联军陆续南撤后,咸丰的态度就变化了,感到自己皇帝的尊严受到了损害,于是要桂良等利用去上海同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之机,以全免进口税为交换条件,取消《天津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河通商、内地游历及赔偿军费等条款。10月,桂良、花沙纳到达上海,几经努力终于使额尔金让步,答应英国公使驻于北京以外的地点,随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该条约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与此同时,咸丰皇帝接受惠亲王绵愉等人的建议,加强了天津一带的布防,重建大沽口炮台,设置重兵以备不测。

在签署《天津条约》时,清政府曾和列强约定隔年于北京换约。可是,到了1859年3,4月间英法美三国公使前来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时,清朝方面却提出“希望在上海换约”,并让桂良等为此作最后努力,万一失败,只要英法两国的军舰停泊在大沽口的拦江沙以外,两国公使少带从人,则也可同意他们在北京换约。

1859年6月,三国公使拒绝了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率舰队抵达大沽口外,开始了英法联军第二次北犯。这时候,咸丰皇帝一方面令僧格林沁严守海口,一方面令直隶总管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20人,并不得携带武器。然而,英法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武装护送公使,并在行进过程中与清军交火。清军和联军的战斗异常激烈,清军多名将领阵亡,联军也损失了多艘战舰,死伤数百人,其总司令也身负重伤,后在美国舰队的帮助下,联军部队撤出战场。清军取得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对西方列强作战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英法虽然战败,换约不成,但美国公使却按照清政府的要求从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而俄国公使也在此前于北京换约。咸丰皇帝看到取得了对英法的胜利,“小胜即骄”,断然撕毁了与英法的《天津条约》。

英法战败的消息传回欧洲,舆论一片哗然,公然叫嚣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59年底,英、法两国分别任命额尔金、葛罗为特命全权代表,以格兰特、孟托班为远征军总司令,组成新的侵华联军,其中英军18000人,法军7000人。1860年春,格兰特、孟托班分别率英、法舰队驶达上海集结,随后开始了英法联军第三次北犯。联军先占舟山,又占大连、烟台,完成了对渤海湾的封锁,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

当时的清政府一心致力于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咸丰皇帝认为如今海防已经非常严密,且英法战败后必定心存畏惧,不敢盲目进攻,这次只不过是想“以战求和”罢了,因此谕令僧格林沁、恒福等要以安抚、和谈为主。头年取得了大胜的僧格林沁也有骄傲情绪,为了让英、法等国公使从北塘登陆进京,他竟撤掉北塘的守备,专守大沽口。这一消息随即被俄国公使获知,并告诉了英法联军。

1860年8月,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未遇任何抵抗,顺利占领北塘,驻守大沽口的僧格林沁没有及时抽兵反击,以致坐失战机。北塘被占,咸丰帝感到事态严重,急令恒福妥善筹办和议。但额尔金、葛罗拒绝了恒福提出的谈判要求,并要清军交出大沽炮台。随后,联军从北塘出发,攻占塘沽;在拒绝了清政府的和谈请求后,联军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军不敌,炮台旋即失守。见北岸炮台失守,僧格林沁自知南岸炮台也难保全,便按咸丰的旨意,尽撤南岸守军,向天津退却,恒福随即在南岸炮台挂起免战白旗。

英法联军彻底占领大沽炮台后,溯白河长驱直入。僧格林沁打算与敌人野战决胜负,便尽撤天津守军万余人到通州,而联军则在无敌军阻击的情况下不费一枪一弹即占领天津。

天津的陷落极大的刺激了咸丰皇帝,他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赶赴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与联军议和。但英法方面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全盘接受1858年的《天津条约》”、“增加赔款”和“增开通商口岸”不说,还要求撤走通州守军以便两国公使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于是,咸丰下旨拒绝了英法的要求,并于1860年9月诏谕军机处和诸王大臣,要与英法决战。

至此,在经过英法联军三次北犯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了最高潮,联军进攻的矛头已经不可避免的指向了清王朝的中心——北京。

民国百年

三鉴斋 2010-07-20 14:57:47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8)——第二次鴉片戰爭(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0)——第二次鴉片戰爭(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