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花间一壶酒》战争启示录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战争启示录(1)
---------------

  一、序说西方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崇尚武器,崇尚实力,崇尚大规模的杀戮和报复,崇尚对外的侵略和征服。他们谈论战争,总是喜欢把根子追到两件事上。一是人类的暴力活动,与男人有很大关系,与男人的暴力倾向,特别是性侵犯,有很大关系。二是人类的暴力活动,和动物有关,和打猎有关,和打猎后用猎物作牺牲,进行血祭有关。
  关于第一点,我们要注意,西方以M打头的字,有不少和暴力倾向有关。如:man是男人,male或masculine是男性,macho或machismo是阳刚之气或男子汉气,martialart是武术,militaryart是兵法。他们说,男人来自火星(Mars),火星是战神,总是喜欢强加于人。一个国家把它的男人派到另一个国家,杀死所有男人,包括老人和小孩,强奸和虏走所有女人,这就是古典意义上的战争和男人心目中的胜利。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英文原名叫TheRapeofNanjing,rape的特点就是强加于人,它的原始含义是强抢,另一个意思是强奸。它不仅可以涵盖日军在南京的烧杀抢掠(后来有所谓“三光政策”),还特别指他们对中国妇女的暴行。日本老兵手里有很多反映这类暴行的照片。他们的文化中有强烈的大男子主义,大家很熟悉。
  第二点,也很有意思,古代的猎人和牧人是男人,他们和动物的关系很密切。贵族武士都爱打猎,打猎是原始的军事训练,到处如此。他们用猎物献祭,祈求神佑,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第一,是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敌人比为野兽,可以任意杀戮;第二,自己的手段也非常动物,虽“饥餐”、“渴饮”也有合理性。古代杀俘献祭,就是模仿这种血祭。我们都知道,动物有捕食类(predator)和被捕食类(prey)。鹰狮虎狼是前者,驼马鹿羊是后者。前者吃荤,后者吃素。中国古代把贵族叫“肉食者”,人也分吃荤吃素。“文革”后,有人说,西方先进,是因为吃肉多;中国不行,是因为光吃粮食不吃肉。如果真是这样,那匈奴、蒙古、爱斯基摩才是最先进的文明。这当然不对。但战争确实不吃素,征服者皆以虎狼自居,没人说我比兔子跑得快。
  手边有本书,叫《血祭》(BarbaraEhrenreich,BloodRites,OriginsandHistoryofthePassionsofWar,NewYork:HenryHoltandCompany,1997),就是从这类话题说起,讲战争的激情,战争的非理性,即“兽性大发”,人的邪火和怒气都是打哪儿冒出来的。在荷马史诗中,英雄血脉里都有一种叫lyssa的东西,经学者考证,就是“豺狼一般的狂暴”(布鲁斯。林肯《死亡、战争与献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鲁威仪的《早期中国的合法暴力》(MarkEdwardLewis,SanctionedViolenceinEarlyChina,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0)是近年来讨论中国军事传统的名着,其中也有不少笔墨是花在讨论这类问题上面。
  下面,我想谈谈中国人的战争观念,和他们做一点对比。
  二、人道先兵中国重人道,人与人斗的学问特别发达。
  战国末年,杀人盈野,是中国兵学的黄金时代。
  《鹖冠子。近迭》有段话:庞子问鹖冠子曰:“圣人之道何先?”鹖冠子曰:“先人。”庞子曰:“人道何先?”鹖冠子曰:“先兵。”庞子曰:“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鹖冠子曰:“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地广大深厚,多利而鲜威,法地则辱。时举错代更无一,法时则贰。三者不可以立化树俗,故圣人弗法。”庞子曰:“阴阳何若?”鹖冠子曰:“神灵威明与天合,勾萌动作与地俱,阴阳寒暑与时至。三者圣人存则治,亡则乱,是故先人富则骄,贵则嬴。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鹖冠子。近迭》)
  战国秦汉时期,齐鲁之地,最有传统的祭祀是围绕八主祠。八主祠的遗迹至今犹在。八主者,即天主、地主、兵主、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其中天主、地主、兵主是相当于天、地、人三才。兵主祠,祭战神蚩尤,就是相当人主祠。
  三、血气欧洲兵法的黄金时代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这场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理性在当时很时髦。后来,人类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提出疑问:战争是一种理性行为吗?我们真的摆脱了动物性吗?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问题。
  “血气”是人类的动物本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俗话说,少不读《西厢》(或《水浒》),老不读《三国》。年轻人好色好勇,不像老年人深谋远虑,一肚子诡计,主要是“血气”作怪,荷尔蒙分泌太多,肾上腺素来得太快。
  中国人讲战争,也是从“血气”说起(参看鲁威仪书,第六章):怒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肌)肤也。怒若不发,浸廪(淫)是为痈疽。(马王堆帛书《经法。经。五政》)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包于六合之内,托于宇宙之间,阴阳之所生,血气之精,含牙戴角,前爪后距,奋翼攫肆,跂行蛲动之虫,喜而合,怒而斗,见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淮南子。修务训》)
  //
---------------

  战争启示录(2)
---------------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史记。律书》)
  上面说的“气”,既是“酒色财气”的“气”(见《金瓶梅》第一回),也是“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的“气”。
  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塌地陷,这种力量,谁也不可低估。
  四、中国的战神人类的武器,当以木石水火为最原始。石器时代,弓矢、投石器和舟楫被发明,但没有战马、战车和金属制造的兵器。青铜时代,有了快马轻车和利刃,杀人才变成一门艺术。驯化马和青铜兵器,这两项发明最重要。
  中国的战争和马有关,古代的军事长官,商代叫“马”,两周时期叫“司马”,出兵前的祭祀叫“禡祭”(也叫“师祭”)。“禡祭”,照例要祭兵器和兵器的发明者蚩尤,或说还包括黄帝(《周礼。春官。肆师》郑玄注)。秦末,刘邦在沛县造反起事,自立为沛公(模仿楚县公),曾在县廷举行血祭,祠黄帝,祭蚩尤,用牲血涂染钟鼓和旗帜,钟鼓是红的,旗帜也是红的(《史记。高祖本纪》)。这种祭祀就是属于禡祭。
  战争的特点是壁垒分明。中国古代神话也分好坏人,所有好人(五帝之类),黄帝是第一人;所有坏人(四凶之类),蚩尤是第一人。黄帝和蚩尤战于阪泉或涿鹿,是传说中最有名的战争:蚩尤是“邪恶”和“混乱”的象征,黄帝是“正义”和“秩序”的象征。这个神话最重要。
  蚩尤是什么人?是黄帝六相(蚩尤、太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之首。黄帝六相是《周礼》六官式的一套职官。蚩尤掌天时,相当于天官(《管子。五行》)。但他背叛了黄帝,和黄帝作对,最后兵败身死,下场很惨,是个“失败的英雄”。《世本。作篇》说“蚩尤作兵”。蚩尤号称“兵主”,是以兵器的发明者而着称。秦八主祠,其中有兵主祠,就是祭祀蚩尤,据说在汉东平陆监乡(今山东汶上县西北)。汉高祖在长安,汉宣帝在寿良(今山东东平县西南),也都立过蚩尤祠。他是五兵的发明者。五兵都有哪几种?各书说法不同,主要是戈、矛、剑、戟、弓矢,或说还有殳、钺、铠、盾等等。
  希腊的战神是雅典娜(Athena)和阿瑞斯(Ares),罗马的战神是马尔斯(Mars),他们手执剑、盾,有雕像在,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人的模样。
  中国的战神是蚩尤。在沂南汉画像石上,我们见过蚩尤,他面目狰狞,有如怪兽,头戴弓矢,身穿铠甲,手执戈矛,脚执刀剑,胯下还立着一面盾,很像含牙戴角、前爪后距,凭血气作殊死搏斗的动物。鲁威仪的书,就是用这张图作封面。
  五、风后、玄女的发明黄帝伐蚩尤,据说九战九不胜,最初打不过蚩尤。蚩尤的优势,一是兵器好,二是能调动风伯雨师,呼风唤雨,兴云作雾。上面说过,他是黄帝的天官。黄帝转败为胜,是靠了两个人的帮助,一是风后,二是玄女。
  风后,是黄帝七辅(和六相不同的另一套官职)之一。他的发明是指南车和八阵图(《太平御览》卷一五引《志林》和《风后握奇经》)。指南车是相当GPS这样的定位系统,比一般武器更厉害,特别是破蚩尤的风雨云雾。八阵图是属于阵法。这种图是按九宫类的式图来营兵布阵,与式法有关。
  玄女,“主北方万物之始”(《太白阴经》卷十),单从名字即可看出,她是代表北方的女神。南方多雨,北方干旱。蚩尤作大风雨,黄帝从天上请来一位天女,叫“魃”(《山海经。大荒北经》),她来了,才止住风雨。这位干旱女神就是九天玄女。玄女授黄帝“战法”,其实也是式法。
  中国古代讲式法的书很多都是依托风后和玄女。式法是军将的必修课。
  黄帝和蚩尤斗法,还包括风角、五音,和《史记。律书》的内容有关,和“师出以律”的“律”有关(《易。师》)。这类技术,多与兵阴阳有关。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分两门,其中一门叫兵阴阳。兵阴阳,是属于“知天知地”的大学问,即诸葛亮借东风能掐会算那一套,其中很多是属于占卜之术,今人视为迷信。
  但在古人看来,兵阴阳才是当时的高科技。
  黄帝伐蚩尤,主要就是在兵阴阳上斗法,这是我们的解读。
  六、蚩尤之死:蹴鞠的发明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还有一门叫兵技巧。它包括兵器的使用,武术和军事体育,其中最复杂,是攻城术和守城术。攻城和守城,也是和文明有关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军中之戏,包括角抵、蹴鞠和围棋(弈)。
  角抵是摔跤类的游戏,它是头戴双角,模仿含牙戴角的动物,互相角力,古人也叫蚩尤戏(上面说过,蚩尤正是这种形象)。蹴鞠是中国式的足球,外面是皮,里面是毛。这种游戏也和蚩尤有关。
  据说,蹴鞠的发明者是黄帝(刘向《别录》)。但黄帝怎样发明蹴鞠,过去不知道。日本江户时期(17世纪)有本书,石近政光的《蹴鞠指南大成》(收入《杂艺丛书》第二),它说蹴鞠是踢蚩尤的脑袋。这是比较晚的传说。只是到70年代,由于马王堆帛书的发现,我们才知道更古老的答案。
  //
---------------

  战争启示录(3)
---------------

  原来,黄帝伐蚩尤,活捉了蚩尤,他对蚩尤的处置很残酷。为了警告作乱者,黄帝把他的皮剥下来,做成箭靶;把他的头发剪下来,做成旌旗;把他的胃掏出来,做成蹴鞠;把他的骨肉剁烂,做成肉酱(马王堆帛书《经。正乱》)。
  蚩尤之死,似乎是身首异地。古人认为,斩比绞惩罚更重,绞能保留全尸,斩是身首异地。它死后,有两个冢,《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说:“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绦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寿张即寿良,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即汉宣帝蚩尤祠所在。钜野在今山东钜野县东北。二者都在今山东西部。
  鲁威仪讨论的sanctionedviolence,直译是被批准的暴力,即对合法性具有垄断解释权的暴力。古代有“兵刑合一”说,用刑罚解释战争,就是属于sanctionedviolence.蚩尤之死,体现了这种精神。
  七、三时讲武而一时用兵古代各国,军事演习多假打猎行之,野兽就是假想敌,这是普遍规律。中国称为蓃狩或校猎。
  然而,打猎选在什么时候,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清代有木兰秋狝之制,就是选在阴历的五月到八月。这是打猎的最佳时间,鸟兽毛最好,膘最肥。
  汉族什么时候打猎,好像四季都可以。古人说“春猎为蓃,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尔雅。释天。讲武》)。但汉族是以农业为主,古人有“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国语。周语上》)的说法,即春、夏、秋三个季节是用来务农,只有冬天才借打猎来讲武。同样的说法也见于《礼记。月令》,如“孟冬之月,……是月也,……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礼记。月令》)。
  八、女战神、女儿国和娘子军战争是男人的游戏。现在的儿童游戏,还是男孩玩刀玩枪,女孩玩洋娃娃、过家家,性别差异很明显。
  希腊神话,最初的战神是女神(雅典娜),后来才有各种男神。西人盛称的女儿国和娘子军,则有希腊神话中的亚马孙(Amazon)。
  男神颠覆女神是大问题,《血祭》有专门讨论。
  我国的神话,九天玄女也是一位战神。她不仅以战法教黄帝,还授之以房中术。中国的房中书一直是以战争喻男女之事,称女子为“敌”。男人于五行为木,配四神的青龙,外刚内柔;女人于五行为金,配四神的白虎,外柔内刚。男人不是女人的对手,“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古人称为“金克木”。明清色情小说常有这类描述。
  中国是大男子主义的国家,本身没有女儿国,女儿国的故事都是属于海外奇谈。古人的说法是叫“女国”。如西王母的故事,就是较早的传闻,屡见于汉代的图像。晚一点,《三国志》、《后汉书》、《梁书》的《东夷传》也说今朝鲜、日本一带的大海之中有个女国,是东方的女儿国。《魏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和《大唐西域记》也提到三个女儿国,一是于阗南的东女国,即苏伐剌拏瞿呾罗(Suvarnagotra),在今西藏的西部;二是所谓“西山八国”中的东女国,在今四川金川县一带;三是大食西北的西女国,据说在今土耳其境内,则是西方的女儿国。古人对女儿国往往神秘其事,以为一国尽女,借邻国男子传种,其实只是以女为王的国家。这种国家,欧洲多有之。中国的狩猎游牧民族,女人的地位也比汉族高。这些都属于古风犹存。《西游记》第五十三至五十五回说通天河对岸有“西梁女国”,就是以于阗南的女国为蓝本。
  女子从戎,见北朝民歌《木兰诗》。唐高祖起义太原,也有平阳公主组织的娘子军。鲜卑拓跋部,祁后临朝,号称女国。李唐与鲜卑通婚,也出了武则天。这些都与胡风有关。
  九、中国古代的生物武器2003年,既是伊拉克战争之年,也是非典肆虐世界之年。
  非典时期,讨论细菌、病毒的书和文章铺天盖地。我有三个印象最深,第一,疾病是与时俱进,人有一张管不住的嘴,植物、动物,甚至人,什么都吃,人与人,人与动物、植物打交道越多,染病越多,这是报应,如新石器时代,我们有了农业和畜牧业,疾病才突飞猛进大发展;第二,治病是场持久战,归根结底治不好,人体自身有免疫力,细菌、病毒也有抗药性,消灭细菌和病毒,也就消灭了人本身;第三,人病大战主要靠两条,隔离(主动免疫)和药物(被动免疫),但关键是靠免疫力,免疫力的获得,历史上的代价,一般都是大批死亡,自局部观之,也是“予与汝偕亡”。这本身就是战争。
  古人有鉴于疾病的传染性,特别是交叉感染,因而想到“蛊”。《说文解字》卷十三下虫部有“皿虫为蛊”之说。古人相信,只要把各种毒虫放一块儿,让他们互相吃,就会产生剧毒和传染性,有些是立即见效,有些是效果缓慢。长江以南,自古就流行这类巫术。特别是西南地区,如云南和西藏,就是今天,也还保存着这类技术。参看李卉《说蛊毒与巫术》(《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9期,1960年)、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上海艺文出版社,1999年)。
  //
---------------

  战争启示录(4)
---------------

  把“蛊”的想法用于战争,就是所谓“生物战”或“细菌战”。
  古人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大战之后,尸体腐烂,导致瘟疫蔓延,会引起更多死亡,这是战争的继续。1347年,蒙古人围攻克里米亚的卡法,曾将鼠疫患者的尸体投进热那亚人的城墙,热那亚人将细菌带回欧洲,造成鼠疫蔓延,就是一次细菌战。战争和疾病有不解之缘。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除快马利刃和枪炮,还有一件武器,是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天花、麻疹、伤寒、斑疹伤寒和流感。欧洲人有免疫力,他们没有。这类疾病多是病毒类的疾病。满人征服汉地,也有天花的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国使用过细菌战。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也在中国使用过细菌战(利用日本的技术)。
  1972年才有禁止生物武器的公约,但有些国家还偷着玩。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说,“朝鲜战争(1950-1953)期间,中国曾指控联合国军从事细菌战。20世纪里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施过成功的细菌战”(“生物战”条)。
  中国是细菌战的受害者,这不是一种说法,而是历史事实。
  什么才算“成功的细菌战”?我们不知道。
  十、《武经七书》世界上很多擅长作战的民族(如匈奴、蒙古和满族)都不写兵书(有些民族连文字都没有),很多足智多谋的名将也没有兵书传世。
  但中国不一样。
  中国的特点,是兵书特别多,也特别发达。数量,见于着录,在四千种以上。深度,很多都是属于战略层次,甚至是哲学层次。这类古书,很早就经典化,两千年后的军人还是读两千年前的古书,不像欧洲,类似着作,要迟至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
  宋金明清,中国的军人都是以《武经七书》为武举教材。《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这些书,只有《三略》属于汉代,《问对》属于唐代,其他都是先秦留下的经典。
  中国的兵书分四门。
  四门,即《汉志。兵书略》的“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权谋”、“形势”是谋略,“阴阳”、“技巧”是技术。谋略的地位,显然在技术之上。谋略是道,技术是器。道惟求旧,器惟求新,这也是特点。
  四门中的谋略,传世经典比较多,主要都保存在《武经七书》里。中国的先秦兵典以齐地为最发达。名气最大,是《孙子兵法》、《司马法》和《太公兵法》(包括《六韬》)。《孙子兵法》(包括吴、齐两种《孙子兵法》)是兵法的代表,《司马法》是军法(也叫军礼)的代表。兵法脱胎于军法。《太公兵法》则是依托文武图商的历史故事(类似《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讲阴谋诡计的书,其实是通俗兵法的代表。它们代表了先秦兵书的三个类型。《吴子》、《尉缭子》是三晋系统的兵书,地位次之。今本《吴子》是唐代重编的节抄本,也属于兵法类的作品,但水平不如《孙子》。《尉缭子》的内容则与军法、军令有关,影响也不如《司马法》。汉代的韩信是传《孙子》和《司马法》,张良是传《太公兵法》。《三略》就是出于张良一派的传授,乃是《太公兵法》的延续。《李卫公问对》虽然也讨论当时的战争,但言必称三大经典。崇尚三大经典,仍是它的指导思想。
  四门中的技术,古书多亡佚,没有经典。阴阳类,只有银雀山汉简中的《地典》是失而复得。技巧类,只有《墨子》讲城守的各篇保留下来。
  中国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尚权而轻力,贵谋而贱技。这和西方的传统不一样。它对战争现象做超越时空的讨论,优点是高屋建瓴,缺点是下临无地,有利也有弊。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
  十一、《六韬》取名之义欧洲的旗、盾徽章(arms)多以鹰、狮为饰,军人好以猛兽自况。
  我国也有类似传统。
  今本《六韬》包括六篇,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后汉书。何进传》李贤注说:“《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他把全书比喻为《周礼》六官式的系统(前两篇象天地,后四篇象四时),即天子御将,将御偏裨,偏裨御校尉,校尉御司马。这是古人的一种解释。其中《霸典》、《文师》就是今本的《文韬》、《武韬》。“韬”的本义,是装弓矢的皮匣子。但这里所谓“六韬”,却是用来装六种阴谋诡计,好像后世说的“锦囊妙计”,是把各种阴谋诡计装在一个袋子里。《六韬》系统的古书,《文韬》、《武韬》,讲“文论”、“武论”,放在最前,后面四篇都是以动物命名。
  这种习惯很古老。
  《列子。黄帝》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以鵰、鹖、鹰、鸢为旗帜”。
  //
---------------

  战争启示录(5)
---------------

  《书。武成》说,“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我怀疑,《六韬》题篇,大概是象征文、武二王率龙、虎、豹、犬之师。
  司马迁说,“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史记。魏世家》),形容秦始皇,也是“蜂准,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史记。秦始皇本纪》)。《荀子。议兵》说,齐国的士兵不如魏国,魏国的士兵不如秦国。古人都说,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兵是“虎狼之兵”。
  中国的导引之式和武术套路,也多半是模仿动物。
  在战争问题上,人最推崇动物。今天的美国还是如此,他们的军队名称,飞机、军舰和导弹,仍然喜欢以猛兽猛禽命名。
  十二、由余的自尊《汉志。兵书略》的形势家有一部兵法叫《繇叙》,今已失传。繇叙,就是古书中的由余。
  孔子有句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这段话,历来都以为是蔑视夷狄。但明清时期,也有人故意唱反调,如谢肇淛、顾炎武,他们认为,诸夏不如夷狄,历史上的例子很多。
  由余本来是晋人,窜身戎狄,为戎王做事。戎王派由余出使于秦。秦穆公让他参观秦国的宫室和积聚,向他炫耀秦国的富有。由余说,这些东西,“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感到奇怪,问他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着回答他,“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史记。秦本纪》)
  由余的自尊,令秦穆公惭愧。他一心想把有由余挖过来,所以让内史廖给他出主意。内史廖说,戎王住在偏远不曾开化的地方,从来没有见识过中国的音乐,您最好派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让戎王沉溺其中,趁机邀请由余访秦,留而不发。他们用美人计和离间计,终于得到有余。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汉族的优势是文明,文明的优势是腐化。
  但我相信,在打仗的问题上,戎狄一直是老师。他们没有兵书传世,却是最善于作战的民族。
  十三、退避三舍一部春秋史,晋楚争雄是重头戏。
  晋承夏政,是北方大国,为周室之屏障,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晋是主要对手。楚人的特点,是性格暴躁,古人谓之“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即带着帽子的猕猴,表面像人,其实非常粗鲁,今人犹称“九头鸟”。张良曾说“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史记。留侯世家》),周勃也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史记。绦侯周勃世家》),都劝刘邦不要和项羽硬拚。其实,这种印象,在春秋就有。当时,楚国正在崛起,其势咄咄逼人。晋人说,“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未可与争”(《左传》宣公十五年)。
  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曾受到楚国的接待。楚王问他,如果你能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他说,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有一天,不幸兵戎相见,“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舍”,本指宿营。春秋时期,行军的常规速度是三十里,每到三十里要宿营。故“舍”又是计算行军速度的单位。三十里为一舍,三舍是九十里。他是以后撤九十里作为报答。古代谈判,前提是“退舍”,脱离接触。九十里是三天的路程,后撤九十里,也就是脱离了双方可能接触到的距离。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成语,就是“退避三舍”。
  动物对距离十分敏感。当你离它太近,接近或超过它认为的安全距离,它会做出紧急选择,或者逃跑,或者进攻。人也是这样。
  岳麓书院,门口有对联,上面写着“惟楚有材”。楚国人材丰富,但很多都叛逃,逃到了晋国,就像他们的齿牙革角和珍贵木材,物流的方向是北方。晋人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此大国之风也。
  《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六十九章)。
  退让并不是耻辱。
  毛泽东拈古书之语为兵法,曰:不为天下先(出《老子》第六十七章,原作“不敢为天下先”),退避三舍(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来而不往非礼也(出《礼记。曲礼上》,原作“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其中就有这一条。
  十四、不羞遁走逃跑也是兵法。
  中国的兵法是来源于战争,不仅来源于内战,也来源于外战。历史上,外敌入侵,主要是从北边来,所以讲防御,主要是城防。明清时期,新的敌人是从海上来,是坐船来,这才大讲海防和江防。“骑马民族”南下,特点是流动性,即机动和突袭。
  司马迁讲匈奴之俗:
  //
---------------

  战争启示录(6)
---------------

  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俗,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史记。匈奴列传》)
  这里的“不羞遁走”,在军事学上很重要。“逃跑”、“忍耐”和“等待时机”是中国兵法的特色。蒙古统治时期,汉族有《忍经》,《三十六计》也是“走为上计”(其实是最后一计)。“跑”这一条很重要。它是从“骑马民族”学来的。“马”在古代是机动性最强的作战武具,坦克发明前,任何东西都比不了。骑马民族固然离不开“马”,对付骑马民族也得靠“马”,所以汉武帝要到西域求大宛马。“马”是一种“军事传染病”。西班牙征服美洲就是靠“马”。流寇称为“响马”,也离不开“马”。中国的内战,主要是对付农民战争。统治者把农民武装叫做“流寇”,也有对付“流”的问题。毛泽东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是歼灭战,“走”是运动战,同样看重“逃跑”。
  其实,何止是逃跑,投降也可以是兵法。
  十五、亟肆以罢之,多方以误之动物是最好的战术家,特别是苍蝇、蚊子。
  从前,在乡下,常受蚊蝇骚扰,不胜其苦。白天,地头歇晌打瞌睡,眼皮一合,就有苍蝇围着你乱转,嗡的一声(高频振翼,声音震耳),有如飞机俯冲,直扑嘴唇,或者在你脸上乱爬。你还没来得及挥打,刚一睁眼,它就跑了。你睡它就来,你醒它就去,反正不让你安生,惟一的办法就是用草帽遮脸。蚊子更鬼,专于夜深人静,搞突然袭击。它们有红外夜视和热敏感应的高科技装备,好像现在的美国兵,有时在脑袋周围盘旋,声音大的像飞机(也是高频振翼),有时又悄无声息,在你手上脚上乱叮,突遭暗算才发觉。而且,经常是这个来了那个走,轮番进攻。气得你七窍生烟,挑灯夜战,满屋子瞎扑乱打,根本睡不成。
  春秋末年,楚国势大,吴王阖闾伐楚,伍子胥给他出主意,就是采用这种战术: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左传》昭公三十年)
  所谓“亟肆以罢之”,“亟”,是频繁的意思:“肆”,杜预说是“暂往而退”(《左传》文十一年注),意思是派三股部队,轮番骚扰,突然出现,又突然撤回:“罢”是疲劳。总之,是来回来去折腾你,让你疲于奔命。“多方以误之”,也是说用各种方法,诱导敌人犯错误。
  毛泽东的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也是这种战术。
  对付蚊蝇,我的经验是,第一,不要乱跑,更不要追着跑(只有“没头人”,哪有“没头苍蝇”);第二,蚊蝇总是去而复来,宜于原地静候;第三,最好诱之以利,蚊嗜血,蝇逐臭,两者都趋光。等它来了,落定脚跟,再打。包括以身飤蚊,等它叮你再动手。历史上官军剿匪,聪明者,如曾、胡、左、李,就是使用这类办法。
  《孙子。虚实》有句话,叫“致人而不致于人”。李靖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
  这话很对,两面都适用,全看谁能调动谁。
  十六、兵不厌诈“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我喜欢用一句话来概括,“没有规则就是惟一的规则”。比如京剧《空城计》,诸葛亮大开城门,司马懿不敢进,主要是他多疑,“诸葛一生惟谨慎”,怎么会大开城门?他犹豫再三,怕有伏兵,不敢进。但他万万没有料到,这次,诸葛亮是一反常态,故意反着来。空城计,计谋本身无好坏,全看对方是否中计,中计就是好计。
  “诈”永远没有固定的内容。
  “兵不厌诈”这个词,来源可能是韩非引用舅犯的话。原文是: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韩非子。难一》)
  舅犯即狐偃,古书也作咎犯。此人是狐戎之人。狐戎,可能与令狐有关,《战国策。秦策五》称为“中山盗”,是活动于山西境内的许多戎人中的一支。戎人多诈,擅长流动战术。韩非师事荀卿,对“诈伪”的使用颇有限定,和《荀子。议兵》对“诈”的态度一样。但“战阵之间,不厌诈伪”,他否定不了。《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孙子。计》,“兵以诈立”(《孙子。九地》)。战国以来,兵家都很强调“诈”。
  //
---------------

  战争启示录(7)
---------------

  “兵不厌诈”在唐代的古书中就已出现。如:(1)《史记。田单列传》“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索隐:“兵不厌诈,故云‘善之’。”
  (2)《北齐书。高隆之传》:“世隆便欲还北,子如曰:”事贵应机,兵不厌诈,……“
  此语,明清小说多见(如《三国演义》),现在是成语。
  2005年1月21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


李零 2013-08-19 13:09:20

[新一篇] 李零《花間一壺酒》中國歷史上的恐怖主義

[舊一篇] 李零《花間一壺酒》避暑山莊和甘泉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