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苏轼的《方山子传》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苏轼写过一篇《方山子诗》。现将全文译介如下: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愤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於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所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姓陈名慥,字季常)呀,你怎麽会住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由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岐山之下,今陕西凤翔县,境内有歧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他那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他的眉宇间显现着。他怎麽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於世代功勳之家,照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一定是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他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这个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慧心所乐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异人,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人们想见而不可得见於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正是:

美园广厦,毫不眷恋,
英年豪气,不减当年,
偏要住在,穷僻山沟,
独有所乐,会心安然。
高人异士,往来其间,
噫嘻至哉,的是仙缘。
浩瀚宇宙,风光无限,
人各有志,可见一斑!

(事据《苏轼文集•方山子传》)


吉光羽 2010-07-15 08:32:50

[新一篇] 文藝復興盛期藝術概說

[舊一篇] 《尚書.洪範》的介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