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历程 赵紫阳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ResID Label Title Author Content CreateTime 397 改革历程 赵紫阳 "

改革历程

赵紫阳

目录

第一部分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

一、八九学潮初起

二、四·二六社论激化了矛盾

三、两种处理学潮方针尖锐对立

四、决定戒严和武力镇压

五、邓的拍板不具合法性质

六、宁愿下台也必须坚持自己的主张

七、同戈尔巴乔夫的谈话

第二部分 非法幽禁与世隔绝

一、三年审查不了了之

二、非法幽禁岁月漫长

第三部分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

一、邓小平和陈云的不同主张

二、一九八一年进一步调整经济

三、开始对外开放

四、探索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五、我同耀邦在经济上的不同意见

六、计划与市场

七、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八、经济过热、软着陆和治理整顿

九、扬长避短发展外贸

十、农村包产到户

十一、探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十二、关于沿海发展战略的几种不同意见

十三、探索反腐败的道路

第四部分 从反自由化到十三大

一、胡耀邦被迫辞职

二、防止反自由化扩大化

三、说说胡乔木和邓力群

四、筹备党的十三大

第五部分 一九八八年的经济和政治

一、十三大后出现的好形势

二、市场抢购和银行挤兑的出现

三、治理整顿的负作用

四、闯物价改革关

五、改革开放遭受很大挫折

六、来自中央高层不和谐的声音

七、「倒赵风」的由来

第六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

一、邓小平心目中的政治体制改革

二、政治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三、胡耀邦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

四、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过程

序:历史是人民写的

前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 杜导正

1989年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六四事件,这个事件被定性为反革命暴乱。随后赵紫阳为此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罪名是支持动乱分裂党。

1989 年5月17日,赵紫阳召开了紧急家庭会议。赵紫阳对家人说:我的缓和事态的方案没有被接受,形势会很严峻。如果矛盾激化,在历史上是说不过去的。我既然 在这个位子上,就不能同意这样做。但是,这样做我坐牢也是可能的,一定会牵连你们。你们要有这个思想准备。赵紫阳的老伴梁伯琪及孩子们没有丝毫犹豫,一 致表示支持赵紫阳在这生死荣辱关键时刻的历史性决定。

六四后,中共中央几次派人找赵紫阳谈话。第一次,赵紫阳的老同事王任重等几位中央要人奉命出面。王任重说,只要你能做出深刻检查,可以保留政治局委员的职务。赵紫阳拒绝了。第二次,中央几位要人说,只要你表个态,做个检查,可以保留中央委员的职务。赵紫阳又拒绝了。

当 时,北京政治气氛非常紧张,我和赵紫阳的联系断了两年多。1992年我们恢复了来往。我建议他写一篇文章,作为六四当事的一方,写出事件的全过程,前 因后果,总结一下经验教训。赵紫阳表示不想写。我把话说得更重,我说:紫阳同志,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你有责任写。你处在这个位置上,对六四及其前 因后果,治党治国都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思考,写出来,留给后人,是你应尽的历史责任。当时萧洪达也在场,我们一起劝他写。赵紫阳同意了,让我们拉个 提纲,我们问,他来答。

赵紫阳有非凡的记忆力,但他还是怕记忆不够准确,曾经向中共中央办公厅要一些公开发表过的有关资料,中办不给。他很受伤,说那就翻报纸吧;另外他说近来也草拟过一个提纲。口述就这样开始了。

开 始,除了赵紫阳之外,参加这个工作的有四个人:前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萧洪达、前《光明日报》总编姚锡华、前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再加上前国家新闻出版署署 长杜导正,也就是我。我们都是赵紫阳的老部下。开始时想搞笔录。我相对年轻些,身体好些,又是老记者,有笔录的习惯,就准备让我负责笔录。后来我去广州, 把这件事告诉了前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林若很支持这件事,说他有最好的录音机,连同磁带一起给了我。我们就采用了口述录音再整理的方法。

口述完成后,我和萧洪达在盛夏季节关了门窗,躲在屋子里一盘一盘地。共同的感觉是:口述很有条理,逻辑严密,语言准确,只要变成文字的东西就可以直接成书了。

二十年来,赵紫阳的访谈记,围绕赵紫阳谈六四的、谈改革开放的、谈中共成败前途的,境外出版了十几种。不过,现在这本依照赵紫阳谈话录音原原本本形成的书,无论在完整性方面,深刻性方面,特别是本人认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方面,无疑都是别的任何有关书籍所不可比拟的。

在这本书里,赵紫阳详细讲述了六四事件的经过。作为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他是最重要的当事人之一,又是被彻底封杀的被告。他的叙述,对于全面客观地把握事件真相,纠正种种误传、偏颇和歪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更进一步,赵紫阳谈了他对六四事件的起因和后果的看法。

再深一层,他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党治国方面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的成就和错误,邓小平的成就和错误。

最后,他还努力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和衰落。

赵 紫阳是个求实胆大的实干家。他是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到副总理,再到总理和总书记,一路干上来的。六四以后,有时闲了,他开始结合自 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反复思考各种大问题,海阔天空地放胆自由思考。我也是从他软禁中几十次谈话,以后多次温习他的谈话中,渐渐地感到这位被人尊敬的 老人晚年思想中确有许多值得人们汲取研究的像火花一样的闪亮观念。我甚至以为他晚年的政治思想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在我印象中,他不只是在大是大非 关键时刻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一位伟人,而且他的见解,他的思想,具有大思想家至少是思想大家--的深度和水平。

赵紫阳的整个谈话,显示出根本主张上的许多重大变化。他曾经几次恳切地对我说:老杜,你知道我过去也是很左的。现在我痛定思痛,改弦更张。现在,翻开这本书,从始至终,我耳边一再回荡着这八个字:痛定思痛,改弦更张。

中外古今从无一个完人。赵紫阳绝不例外。他在这本书里的想法见解不一定都对,有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我也不是每一观点都赞成。但他的想法见解背后都有血泪经验的支撑,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本书只是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如何评价是读者的事,是历史的事。

从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就在赵紫阳的领导下工作。当时赵紫阳是中共广东省第二书记,陶铸是第一书记。我是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赵紫阳说他过去很左,确实。 在反右派、公社化、大跃进、反右倾、农村社教等等极左性质的运动中,他并不消极。1959年反右倾,错误地把我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时,他也没有能公 正地站出来讲一句保护我的话。

但 是,比较而言,那时赵紫阳的独立思考比陶铸更多。在处理逃港问题上,陶铸主张压制,赵紫阳则要求疏导。不少问题处理上,他比陶铸求实而温和。文革 十年,他的人品觉悟有了大的升华。1966年末,广州越秀山十万人批斗赵紫阳大会。我老伴坐在现场前排。造反派逼他自己喊打倒三反分子赵紫阳的口号, 他拒绝喊。造反派退一步要他喊打倒走资派赵紫阳,他仍拒绝喊,最后他只喊一句打倒赵紫阳。就是说我赵紫阳作为个人,可以打倒。但绝不承认自己是什 么三反分子或走资派。文革中被批斗的省委第一书记二十七、八个,像赵紫阳这样连个走资派罪名也不承认的,恐绝无仅有,只此一例。一时传为 国内佳话。

作 为一个地方领导人,赵紫阳是优秀的,但我以为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他的了不起,在于他与胡耀邦是邓小平的左膀右臂,对中国划时代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卓 越贡献,更在于他在六四前后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在六四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赵紫阳对中华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百姓负责,完全不顾个人生死荣 辱,站在真理一边,站在人民一边,绝不妥协,绝不屈膝,绝不退让。他传承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为了人民,为了一个义字,可以赴汤蹈火的高尚精神。他是 人们的榜样。因此,人们才可这么深深地怀念他,对他这辈子的某些失误也全都谅解了。我们愿意向他学习,做他那样的人。

赵紫阳下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没跟上。我们的改革一直在跛足前行。我们要学习赵紫阳和胡耀邦,继承他们的遗志,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2005 年赵紫阳去世时,中共中央以新华社公报形式对他作过几句评价,说他在1989年春夏之交,犯有严重错误,不再提他支持动乱分裂党的话了。这个提法 的变化,从中共中央来说,是一种退让。从中国当代史说,这自然也是一种进步。但与事实相比,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评价、结论是不行的。而且时至今日,又四年 了,对赵紫阳的骨灰还未妥善安置。对赵紫阳撤职后任意软禁多年,还没有一句平反的话。赵紫阳三个字至今在大陆媒体实际还在严行禁止之列。这些在历史上说, 当然是一概站不住脚的。不过正如刘少奇在文革中被打倒的时候呼喊的那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历史是人民写的。

2009年3月22日


2022-12-08 19:09:51

[新一篇] 投資藝術

[舊一篇] 散戶至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