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三章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明清更迭的社会大动荡,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而达于极点。是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缢死煤山,朱明王朝覆亡。四月中,此一消息传到江南,人心震恐,一片混乱。五月,清军入踞北京,江山易帜,正朔顿改当此国家、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顾炎武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旗帜,毅然走出书斋,投身时代洪流。

一、弘光授官

清朝人主中原,追歼李自成农民军乃是当务之急,江南半壁,鞭长莫及,于是南明政权应运而起。明制,设南北二京。朱元璋立国,建都南京。成祖以燕王得国,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为遵祖制,亦视南京为留都,文武职官,一如北京有明一代,遂成定制。明亡,南京众文武大臣得悉噩耗,几经角逐而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改明年为弘光元年,以号召天下。是为南明弘光政权。

明亡消息传至江南,顾炎武当时正在苏州。惊悉国变,他匆匆赶回昆山千墩故里,将嗣母王氏并率家人迁居常熟唐市。此时的顾炎武,正深陷家难困扰之中,离乡至苏州及迎母迁家唐市当皆与家难有关。,44,

旷世大佛--顾天武-

地悲哀,家人相对,含酸饮泣,叫天而苍苍不闻,呼父而冥冥莫晓者乎?”①顾炎武的这封信,字字句句皆痛心疾首,实为研究他生平行事的一段重要文字,不可忽视。

崇祯十七年五月,弘光政权建立,经昆山知县杨永言举荐。授顾炎武为兵部司务。对于福王继统,顾炎武为之振奋,他置一己家难于不顾,深寄复明希望于弘光政权。心潮起伏,见诸笔端,写下了《大行哀诗》、《感事》等激情洋溢的诗篇。诗中,顾炎武比福王为重建夏朝的少康和复兴汉室的光武帝,激励南京文武挥师北进,匡复故国。所撰《感事》第二首,最可反映此种心情,诗云:“缟素称先帝,春秋大复仇。告天传玉册,哭庙见诸侯。诏令屯雷动,恩波解泽流。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然而福王朱由崧既非中兴英主,南京文武亦乏少康大材,军阀割据,号令不一,已然暴露夭亡凶兆。因之顾炎武在诗中亦留下了深深的忧虑,他写道:“自昔南朝地,常称北府雄。六军多垒日。万国鼓中。听律音非吉,焚旗火乍红。恐闻刘展乱,父老泣江东。”③

尽管如此,且千墩故居惨遭焚劫,被迫再迁常熟语濂泾,顾炎武在安排好家人之后,依然积极准备前往南京赴任。

二、乙酉四论

顺治元年(1645年)春,为准备应弘光政权之召,出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撰成着名的“乙酉四论”,即《军制论》、《形势

① 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1,《答再从兄书》,②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1,《感事》第二首。都 同上书,《感事》第七首。·46,

旷世火儒--顾炎武-

亡,又通晓山川地理形势,因此他以史为鉴,通过总结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宋等八个建都南方朝代的兴亡,

指出:“尝历考八代兴亡之故,中天下而论之,窃以为荆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领,而两淮、山东,其背也。”炎武认为:“夫取天下者,必居天下之上游而后可以制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则事不集。且人知高皇帝之都金陵,而不知高皇帝之所以取天下。当江东未定,先以大兵克襄汉,平淮安,降徐、宿,而后北略中原。此用兵先得地势也。”既然如此,所以顾炎武向弘光政权建言,主张北守徐、泗,西控荆、襄,接通巴、蜀,“联天下之半以为一。”他认为果能如此部署,“则虽有苻秦百万之师,完颜三十二军之众,不能窥我地。而蓄威固锐,以伺敌人之暇,则功可成也。"①

农为国本,历代皆然。弘光政权建于大乱之中,用兵固为大事,但如无固本之计,忽视农耕,亦非治国之道。顾炎武的《田功论》开宗明义即指出:“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国亦然。”炎武认为,农耕尤为国家根本,他说:“事有策之甚迂,为之甚难,而卒可以并天下之国,臣天下之人者,莫耕若。顾炎武在此文中,大段征引宋人魏了翁关于务农积谷、屯垦实边的论述。他以之为据而论弘光时局,指出召民屯垦,“此正今日之急务”。对于此一固本之计的具体实施,顾炎武在论证其可行性之后,认为断不可急功近利,建议:"请捐数十万金钱,予劝农之官,毋问其出人,而三年之后,以边粟之盈虚贵贱为殿最。炎武指出,唯有如此,始可达到“物力丰,兵丁足,城圉坚”的目的,于是“天子收不言利之利,而天下之大富积此矣”。

①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 6,《形势论》②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 6,《田功论》"48,

的帮虹.

---第三章 天下兴亡 四天有责

《钱法论》是“乙酉四论”中的最后一篇文字。这篇文章与《田功论》相辅而行,亦专在探讨弘光政权所面临的经济问题通过总结历代钱法变迁,尤其是有明一代钱法利弊得失,顾炎武认为,明代钱法固然称善,但钱币的流通则最为混乱,症结在于国家权力旁落,行钱不畅。因而迄于晚明,酿成“物日重,钱日轻、盗铸云起”的严重局面。顾炎武历考古制,认为“钱自上下,自下上,流而不穷者,钱之为道也。”他指出,两汉迄于唐宋,口赋之人以钱,盐铁之人以钱,关市之人以钱,榷酤之入以钱,罚锾之入以钱,契税之入以钱。由于国家权尊,行钱有序,所以才能“敛天下之钱而上之,赉予禄给,虑无不用”。而明代不然,晚明为最,“钱则下而不上”,伪钱日售,制钱日壅,结果一片混乱。针对此一积弊,顾炎武主张:“请略仿前代之制,凡州县之存留支放,一切以钱代之。”①

顾炎武有此治国方略,满以为成竹在胸,可以为弘光政权效力。于是同年春,他一度离常熟语濂泾至镇江以观察时局。在镇江,熙来攘往的军队调动映人炎武眼帘,似呈一派中兴气象。他为此一局面所鼓舞,写下《京口即事》诗二首,寄寓北伐复国的憧憬。第一首云:“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第二首云:“大将临江日,中原望捷时。两河通诏旨,三辅急王师。转战收铜马,还兵饮月支。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② 五月初一,正值炎武嗣母六十寿辰,亲朋故旧归庄、吴其沆、顾兰服、徐履忱等四人专程来乡居道贺,煮酒剧谈,通宵达旦。同诸友作别,炎武遂出应弘光政权之召。

①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 6,《钱法论》。②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1,《京口即事》

·49·

广世大情- 顾美式

从兄子清晏,以武进士为宝山守备,亦从公死于黄浦。①再次关于自顺治二年六月至闰六月间顾炎武的行止,他所撰《常熟陈君墓志铭》有明确记录。据云:“崇祯十七年,余在吴门,闻京师之报,人心凶惧。余乃奉母避之常熟之语濂泾,依水为固,与陈君鼎和隔垣而居。陈君视余年长以倍,于县中耆旧名德,以及田赋水利,一切民生利病无不通晓。乃未一岁而戎马驰突,吴中诸县并起义兵自守,与之抗衡。而余以母在,独屏居水乡不出自六月至于闰月,无夜不与君露坐水边树下,仰视月食,遥闻火炮。"

综上所述,可见顾炎武顺治二年五月的苏州从军,当系追队杨文聪所部,而非其后的吴志葵、黄蜚、鲁之玙部。

四、昆山之难

顺治二年五月末,苏州兵败,六月初,顾炎武返回常熟语濂泾,之后数月,皆在乡间伴嗣母而居。就在此数月间,苏南各地,义旗高举,同清军展开了壮烈的抗争。

江南告捷,清廷前敌将帅向各地派遣接管官员。六月苏州既降,清廷旋即任命原昆山县丞阎茂才为知县,严令全城人民限期剃发。闰六月十三日,不堪民族屈辱,昆山贡生朱集璜等揭竿而起,杀阎茂才。十五日,与贡生陈大任等共议,推原明狼山总兵王佐才为主帅,婴城固守。原明昆山知县杨永言、参将陈宏勋等,亦募兵入城,共襄战守。与之同时,鲁王朱以海监国绍兴成为一时南明军民抗击清军的一面旗帜。而相继以起的苏南义

① 顾炎武:《亭林佚文辑补·都督吴公死事略》② 顾炎武;《亭林余集·常熟陈君墓志铭》。'52,

广世天腾--顾美武-

所闻。《常熟陈君墓志铭》所云“自六月至于闰月,无夜不与看露坐水边树下,仰视月食,遥闻火炮",应属实录,可信不诬不惟昆山战守,而且一时苏南义军动向,亦为顾炎武密切关注他此期间所写《千里》一诗,有云:"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王子新开邸,将军旧总戎。登坛多慷慨,谁复似臧洪!”①短短四十字,亦诗亦史,仿佛可以听见响彻云霄的正气歌声。

七月六日,昆山城破,清军滥杀无辜,肆意掳掠,一城百姓,死伤惨重。吴其沆殉难城中,“莫知尸处”②。归庄则先期柔间逃出,幸免于难。而顾炎武的三弟缵、四弟绳皆惨死屠刀,生母何氏被清兵砍断一臂,致成终身残废。七月十二日,归庄潜回昆山。据他所见,此时的城中,依然“横尸载道”③。昆山不过五万户的蕞尔小城,而死难之众并不下于同时的江阴、嘉定据顾炎武事后所记,已达四万之众。

七月十四日,常熟失陷。炎武嗣母王氏闻讯,毅然绝食,至月末三十日逝世。迄于八月松江义军兵败,苏南各地均为清军所有。

昆山城破,生母大难致残;常熟失陷,嗣母绝食而逝。身历国破家亡的惨痛,当年九月,顾炎武返回昆山,探望幸存的友人吴其沆之母。面对残垣断壁,生灵涂炭,顾炎武写下《秋山》诗二首。该诗第一首写道:“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

① 颈炎武:《停林诗集》卷 1,《千里》。

②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 5,《吴同初行状》。

③ 归庄:《归庄集》卷1,《遗人人城权痤三嫂遥哭三章》。@ 同上书卷 1,《您昆山》

⑤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 5,《吴同初行状》

’54,

-第三章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驰,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第二首则云:“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腹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句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抗清战事之悲壮,军民死伤之惨重,江南横遭掳掠之痛心,为天下兴亡而献身的志趣,如泣如诉,--尽在字里行间。

五、隆武遗臣

顺治二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继绍兴鲁王政权之后,成为南明军民抗清复国的又一面旗帜。消息传至江南,顾炎武为之一振,他在《闻诏》一诗中写道:“闻道今天子,中兴自福州。二京皆望幸,四海愿同仇。灭虏须名将,尊王仗列侯。殊方传尺一,不觉泪频流。”①翌年春,隆武帝遣使北上,授顾炎武兵部职方司主事一职。炎武欣然受命,成《延平使至》诗一首,诗中有云:“春风一夕动三山,使者持旌出汉关。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一听纶言同感激,收京遥待翠华还。”② 从此,他以隆武遗臣自居,辗转于三吴乡邑,太湖沿岸,直至松江沿海,同吴旸、杨廷枢、陈子龙、顾咸正等人暗中往还,秘密从事反清斗争。

吴旸,字日生,吴江人。明崇祯间进士。弘光立国,经史可

① 顾炎武:《亭林诗集》(抄本)卷 1,《闻诏》。

② 顾炎武:《亭林诗集》(抄本)卷 1,《延平使至》。

·55,

旷世大儒--顾炎武--

吴胜兆之狱,对江南抗清斗争是一个沉重打击。从此,浙西大规模的抗清起义,遂告结束。面对旧日抗清营垒中友人的纷纷死难,顾炎武虽痛裂肺腑,但兴复故国之想依然长存胸中。在此时所写《精卫》一诗中,炎武以衔木填海的精卫自况而道出胸臆:“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心,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①

①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 1,《精卫》。58.


2022-12-08 19:02:04

[新一篇] 第二章 晚明實學思潮的熏陶

[舊一篇] 第四章 歧路彷徨 流轉四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