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经验主义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不列颠经验主义

伴随宗教战争而来的恐怖

紧接着基督教改革运动,在北欧产生了一种对政治和哲学的新态度。

它集中在英国和荷兰出现,对抗宗教战争和屈从罗马的时期。

这种对社会和知识领域中的新态度叫自由主义。

在这个有点模糊的标题下,人们能识别一些相当明显的特征。

更确切地说,它是新教观念——每个人必须以自己的方式与上帝达成协议——的发展。

另外,偏执于事不利。

既然自由主义是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的产物,商业和工业在中产阶级的控制中得到发展;

因此,自由主义反对根深蒂固的贵族特权的传统,同样也反对君主政体。

其主旨是信仰自由。

凭借自己的企业获得资产和财富的中产阶级商人,逐渐以不赞同的态度看待国王的专断权力。

因此,运动指向以财产权利为基础的民主和削减国王的权力。

在否定君权神授的同时,产生了一种感觉,即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超越环境,于是,

人们开始越来越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政府本身被怀疑地看作是妨碍商业扩张需要、限制其自由发展的。

同时,法律和秩序被认作是基本的需要,这稍微缓和了对政府的敌对态度。

从这个阶段开始,英国养成了热衷妥协的典型性格。

在社会问题中,这暗示着关心改良而非革命。

葛里克的真空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荷兰的领航者,那时是一流的航海者。

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17世纪的自由主义是解放的力量。

它把奉行它的那些人从所有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的和知识的暴政中解放出来,

垂死的中世纪传统依然依附于这些暴政。

同样,它反对极端的新教派别的盲目狂热。

它否定教会为哲学和科学事务立法的权力。

直至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投入神圣同盟的新封建泥淖之中,

由乐观的世界观所点燃,并由无穷能量所驱动的早期自由主义,

阔步向前迈进,没有遭受重大挫折。

个人主义的学说主要是理性主义的理论,人们认为理性有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一般认为,受感情支配是未开化的。

然而,在19世纪,个人主义学说逐渐扩展到感情本身,在浪漫主义运动的高峰时期,

个人主义导致了一系列权力哲学,权力哲学张扬强者的任性。

过程的结局却相当有悖于自由主义。

这一理论确实是自拆台脚的,因为成功者必须摧毁通往成功的梯子,以免与同样野心勃勃的人竞争。

心灵开始的时候像一张白纸,后来感觉和反省观念刻在上面。

不幸的是,作为一种政治力量,自由主义目前已相当衰竭。

对于我们的时代,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也许20世纪国际灾难的结果,大部分人若无坚定的政治信条,便再无勇气生活下去。

在讨论中人们开始明白,对人类知识的范围和局限作一种初步的评价,可能是有益的。

根据它们的对象,观念一般分成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感觉的观念,它来源于通过我们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观察。

第二种类型是反省的观念,它产生于心灵观察自身。

因此,在思想和沉思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超越我们通过感觉和反省所推测的东西的限制。

洛克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简单性标准,因为当观念不能分解为各部分时,他称为简单。

但是,他试图做什么,还是一目了然的。

复杂观念再分成实体、样式和关系。实体是能独自存在的事物的复杂观念,而样式依赖于实体。

神秘的灵感意指通过神赐的灵感而具有的状态,它是16世纪和17世纪宗教领袖的特征。

洛克觉得,他们的狂热毁灭了理性和启示,这一观点得到了宗教战争暴行的可怕支持。

一言以蔽之,洛克确实把理性置于首位,秉承了他的时代总的哲学倾向。

理性和零碎的经验主义的混合,同样可见之于洛克的政治理论。

在公民的政府之前,人们生活于受自然法则支配的自然状态。

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说法。

关于政府起源的观点,建立在社会契约的理性主义学说的基础之上。

在洛克看来,隐匿于社会契约背后的主要动机是保护财产。

当人受制于这样的协约,他就放弃作为其自己事业唯一拥护者而行动的权利。

洛克本人并未把司法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力加以讨论。

但是,不管在哪里,只要权力分立逐渐被承认,司法就最终获得完全独立的地位,

使它能够在任何其他权力之间裁判。

就此而言,三种权力构成了相互钳制、平衡的体制,

并趋于防止不受限制的权力的产生。这是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

作为结果,洛克的自由主义导致某种颇为壮观的革命的动乱。

在美国,自由主义成了国民的理想,在宪法中奉为神圣。

牛顿力学彻底地破除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同样,洛克的政治理论虽然几无新意,

却摧毁了君权神授,在学究式的自然法基础上,适当变化以适应近代条件,

努力建立新的国家学说。

这些努力的科学倾向反映在随后发生的事件的效果上。

《独立宣言》的措辞烙上了科学倾向的痕迹。

当富兰克林在“我们把这些真理视作不证自明的”语句中,

以“不证自明”代替杰斐逊的“神圣的和不可否认的”时候,他重复了洛克的哲学语言。

总的来说,大陆哲学一直属于建构大体系的类型。

它的论证带有先验的倾向,在其视野内,它常常对问题的细节不感兴趣。

另一方面,英国哲学更严密地遵循科学的经验研究的方法。

它以零碎的方式处理了大量细小问题,当它确实提出一般原则时,

它将一般原则验之于直接证据。

理性主义,一座倒立的金字塔;经验主义,一座站立的金字塔。

由于这些研究方法中的差异,尽管就其本身而言先验的体系是和谐一致的,但如果其基本原则被强行去除,

那么它就会碎成粉末。

经验哲学因其建筑于可观察的事实之上,如果在某些地方我们发现了错误,仍不会倒塌。

在伦理学方面,这一方法的实际效果更为明显。

作为严苛体系制定出来的善的理论,如果一个无知的暴君自以为命中注定要履行这一善的理论,

可能制造出恐怖的浩劫。

毫无疑问,有一些人鄙视功利主义伦理学,因为它从追求幸福的基本欲望出发。

然而,无可置疑的是,与那种不管手段只追求理想目的的、严肃的、思想高尚的改革者相比,

这一理论的提倡者更多地改善他的众多同伴。

洛克传统中的自由主义者,并不十分热衷于抽象原则基础上的彻底变革。

每一争端必须在自由讨论中,依其自身的是非曲直来处理。

正是英国政治和社会实践这一零碎的、试验的、反体系的而非无体系的性格,使欧洲大陆人极感恼火。

洛克自由主义的功利主义的后继者,支持开明的自利的伦理学。

这一概念也许并不唤起人的最高尚的情感;但却以同样的理由,它避免了真正英雄的暴行,

这些暴行是以最高尚的体系的名义犯下的。

这些体系设想了更为高贵的动机,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人不是抽象物。

贝克莱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就是被感知。

在他看来,这一公式是如此的不证自明,以至于他从不向较不信服的同时代人解释他想干什么。

因为乍看起来,这一公式自然与常识水火不相容。

没有人会像这一观点要求的那样,正常地认为他所感觉到的客体就在他的心中。

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区别无法恰当地保留在洛克的认识论之中,不可能同时主张洛克的观念理论和知识的表象论。

贝克莱第一部批判抽象观念理论的着作是《视觉新论》(New Theory of Vision)。

在这本书中,他一开始就讨论当时流行的关于知觉的一些混乱。

他特别正确地解决了如下明显的难题,即我们看正放的东西,但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的形象与之相反。

从几何光学不知不觉地陷入知觉的语言,这一粗心大意是此误解的原因。

贝克莱进而发挥了知觉的理论,知觉使事物的种类迥然有别,不同的感觉让我们说出它们的对象。

物质纯粹是性质的形而上学的载体,单独性质引起属于精神内容的经验。

赤裸裸的物质无法经验,因而是无用的抽象。

说任何事物存在,只有在经验中并通过经验才有意义,因而存在和被感知是完全一码事。

贝克莱的百慕大岛城镇规划方案

至于当心灵处于休息状态时有什么发生,需要具体的解决办法。

显而易见,如果就活动的心灵来说,存在要么意味着感知,要么意味着被感知,好像利用观念那样,那么,不活动的心灵必定是一个观念,

此观念存在于上帝的不断活动的心灵之中。

因此,正是为了对付理论上的困难,这一哲学的上帝被引入了。

上帝的功能仅仅为了保证心灵的继续存在。这是把整个叙述带回到有点接近常识谈话的稍微自由的方法。

贝克莱这部分主张最没有价值,最少哲学趣味。

如同前述,他正确地主张一个人用他的眼睛看东西,而不是看眼睛;

同样,一般而言,人们可以说,一个人用他的心灵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

并不盘旋于心灵之上,观察心灵。

正如我们不观察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不观察我们的心灵;

正如我们绝不该说我们看到了视网膜上的东西,我们也不该说我们感知到在心灵中的东西。

也许人们觉得如此对待贝克莱并不公道。然而,这或许恰恰是他本人要求批评家做的。

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的导言中,贝克莱指出:总的说来,我倾向于认为那些困难的绝大部分,

即使不是全部,迄今还引起哲学家的兴趣,却阻塞了通向知识的道路,这完全应该归咎于我们自已。

我们才开始扬起一点尘埃,马上就抱怨看不见了。

休谟与卢梭,当时的版画。

在休谟看来,因果关系是出于习惯的联想;理性主义者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这些知觉是以什么方式属于自我,并且是如何与自我联系着的呢?就我而论,当我亲切地体会所谓我自己时,

我总是碰到这个或那个特殊的知觉,如冷或热、明或暗、爱或恨、痛苦或快乐等的知觉。

任何时候,我总是不能抓住一个没有知觉的我自己,而且我也不能观察到任何事物,只能观察到一个知觉。

心灵是一种剧场,各种知觉在这里连续不断地露一下面。

剧场的比喻可不要误导我们。这里只有连续出现的知觉构成心灵;对于呈现这些布景的那个地方,

或对于构成这个地方的种种材料,我们连一点概念也没有。

正如我们所见,就斯宾诺莎而言,通过以足够充分的方式来研究事物,就有可能演绎地证明,所有的现象必定是它们的存在,

尽管通常承认只有上帝才能获得如此的眼光。

关于这种联系的本质的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归因的倾向不可缺少某些观念序列的分子之间的结合。

观念的联结起源于联想,而联想由三种关系引起,即相似、时间和空间上的邻近以及原因和结果。

休谟把这些关系区分为七类:相似性、同一性、时空关系、数的关系、质的等级、对立性、因果关系。

休谟时代的爱丁堡

在理性主义者看来,事物是有内在联系的。怀疑论者否认所有联系。


2022-12-08 18:57:21

[新一篇] 近代哲學的興起

[舊一篇] 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