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繁荣是怎样形成的?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趋临近,海内外读者很想了解百多年来的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变化情况。本报今天推出《香港的繁荣是怎样形成的?》一文,以飨读者。
  香港的繁荣是怎样形成的?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有必要回顾一下香港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
  香港1841年就宣布为自由港,但此后100年的发展并未给香港带来繁荣。195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只有31.5亿港元,以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当时香港不但落后于东京、大阪,而且落后于上海、广州。
  香港经济比较快的发展是本世纪中叶以后开始的,而真正可以称得上繁荣,则是最近20年左右的事情。
  五十年代初,以上海、宁波为主的江浙企业家带来几十亿元资本、机器设备以及生产管理技术,开始投资于香港纺织工业,为香港轻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时,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对中国实行“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下降,也促使不少企业家转而从事加工工业,以谋求生存。
  从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工业转型,在本土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而将劳动密集的生产线转移海外。香港华人工商界及时抓住这一机遇,集中力量发展服装、塑胶、玩具、钟表、化工、电子等轻工业,逐步使香港成为亚洲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到六十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产值已占本地生产总值30%,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则由五十年代初的一成左右增加到八成左右,标志着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为主转向轻工制造业为主。
  七十年代后期,香港工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以及高地价、高工资、高通胀的威胁,很难就地扩展生产以应付竞争。这时,中国内地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香港企业家就利用地理之便,将劳动密集的产品生产线移往内地,在香港则着重发展金融、贸易、运输、地产、旅游、信息等服务性行业,逐步实现了香港经济结构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经济形态的转变。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94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已达10192亿港元,人均折合21800美元,超过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同时,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货柜港、第三大银行中心、第四大黄金市场、第六大外汇市场、第七大股票市场、第八大贸易经济体,以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而驰名全球。
    (二)
  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表明,香港进入繁荣时期,基本上是与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转型与蓬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动力。突出地表现:在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制造业充分利用内地的廉价劳动力,以及租金低廉的厂房和土地资源,大量向内地转移,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即把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搬到内地,而由香港提供经销、采购、设计、科技开发、保险、融资、运输、仓储等服务。据估计,现在香港80%多的生产线,包括90%玩具,服装、塑胶、皮革、电子各80%左右已迁入了内地。香港厂商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设有2.3万家合资企业和8万家来料加工工厂,雇佣了超过300万内地工人。香港厂商在内地设厂,每年节省的工资开支就达2000多亿港元。这使香港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内地改革开放以后,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日趋紧密,金融往来、贸易往来、物资往来、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使香港服务业的发展获得了实质性的支撑。在金融方面,香港成为中国内地引进外资的主要门户,促进了银团贷款、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的大发展。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包括H股)有61家,总市值900多亿港元。另外,不少基金也以中国为投资对象。就贸易来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1994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总额增长了77.8倍。香港来自内地的转口贸易额15年中增长了223倍。1994年香港从与内地的转口贸易中就赚取约1200亿港元的利润收入,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12%。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大发展,直接刺激了航运和集装箱码头的大发展。与此同时,商流物流还带旺了人流,1978年香港的游客为205万人次,到1994年已增加到933万人次。香港能由工业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业为重心,并获得蓬勃发展,是与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机遇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估计已有3/4的香港厂商到内地投资,投资项目从加工工业起步,逐步扩展到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金融、贸易、旅游等领域。到1994年底为止,香港与澳门在内地的投资项目总数已达到14万个,协议投资金额2004亿美元,实际投入约600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2.8%。这些项目投产以后,大部分营运良好,成为香港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发展,又直接吸引了海外机构纷纷来香港设点。现在,国际着名的会计师、财务顾问、工程师、建筑师、测量师及律师行在香港都设立了分公司。截至1994年,香港的外资银行数目已达到148家,外资银行的附属机构或相关公司155家,全球名列前100家银行有85家在香港开展了经营活动。另外,海外公司在港设立了地区总部714家,地区办事处1132家。这些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也由于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的迅速增长而获利丰厚。例如汇丰银行去年盈利的六成左右来自香港与大陆,而怡和财团来自香港与大陆的盈利更占其总利润的七成左右。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确实是香港崛起,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主要动力。
    (三)
  地处欧、亚、美各大洲交通要冲,拥有很好的深水港,实行自由港政策,这些都是香港得以繁荣的重要条件。但是,只有这些条件还不行,世界上一些拥有深水港、实行自由港政策的地方,并不见得都繁荣。因此,片面地把香港经济的繁荣归因于自然环境或自由港政策,是缺乏说服力的。
  造就香港繁荣的关键因素是两个:
  香港背靠祖国,长期得到祖国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从改革开放政策中得到巨大的利益。建国以来,内地按照“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从物质、政策等方面给了香港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后,内地把香港作为通向世界的中介与桥梁,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关系全面展开,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以及众多的生意机会。与此同时,内地还加强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到目前为止,中资企业在港的累积投资额已超过250亿美元,成为香港第二大外来投资者。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因素是香港经济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离开了中国内地因素,香港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香港居民90%以上都是中国人,他们勤奋努力,灵活变通,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到了香港看一看就会明白,中国人是天生的企业家。”在香港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华人工商界都作出了灵敏的反应,处于领先地位。而香港工人的勤劳程度,在全世界诸多大城市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所以,邓小平先生指出:“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这一论断是有充分根据的。
    (四)
  香港今天的繁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带动下,由香港的中国人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实实在在地创造出来的。九七年之后,随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造就香港繁荣的基本条件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由于以下两个因素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使香港更能发挥其经济活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随着内地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将为香港创造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开辟更多的经济合作领域,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推动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
  早在1984年中英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就郑重地声明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保证香港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后来,这些方针政策都以法律形式写入了基本法。坚决贯彻这些方针政策,既符合香港地区的利益,又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中国政府将会不遗余力地把这些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为香港的繁荣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之,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曾经造就香港繁荣的诸多有利因素不仅不会丧失,反而会由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羁绊而得到更好的发挥。香港的中国人在真正成为香港这块土地的主人以后,一定能把香港管理、发展得更好。正如邓小平先生早就指出的:“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管好香港,这是老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状态”。香港同胞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民日报(海外版)京005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袁求实19951995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京005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袁求实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2:01:19

[新一篇] 香港的文學批評:1950—1975(下)

[舊一篇] 香港經濟的回顧與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