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同样需要一点精神。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日趋尖锐的今天,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并对其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民族精神是民族性格、习性之上的一个概念,是民族性格和习性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习性具有多面性,既有积极的、正面的性格和习性,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性格和习性。人们常说的民族劣根性,就是特指民族的负面性格和习性而言的。民族精神则与此不同,是指优秀的民族性格、习性、意识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凝结,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所创造的文明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精神品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个民族没有优良的精神,没有优良的品格,就会在民族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因而也就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蒂固,历久而弥新,是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否优越,不凭口说宣传,而要看这种民族精神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要看这种民族精神孕育了什么样的民族人物,以及这些民族人物又为这个民族贡献了什么样的思想和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追求和谐共生的基本特征。《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天地之间有两种力量,一种被称之为“阳”,一种被称之为“阴”。这两种力量相吸相斥,相推相摩,不断地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因此,天地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系统,宇宙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死寂的,都是处在生生不已的状态之中。天地有好生之德,故人应效法天,使万物不断地发育生长。这个原则被古代思想家概括成仁。仁是爱,爱就是使人生、使物生。损害别人、戕害他物以满足自己的生命需要,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为中国人所不齿。正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所说,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自己遂其生,使他人亦遂其生,使万物各遂其生,才算得上是仁。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墨子所谓“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戴震所谓仁是生生之德,“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等等,无不秉承的是天地的生生精神。
中华民族把天下共生视为天经地义,把“赞天地之化育”、助天地之生生看成是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强大了不仅不会称霸世界而且还会促进世界和平,增进全人类的幸福,就根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确立的这种和谐共生观念和仁爱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尊道贵德尚义的基本特征。我们知道,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古人把现象界背后的规律称之为“天道”。人作为天地的产物,当然就要遵循天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遵行天道是正,违逆天道是邪。正和邪的分别,就在于行道与否。中国思想史上的不同学派,虽然对于天道、地道、人道各有不同的认识,但无一不强调行道、得道的重要。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俯而读,仰而思,辩而争,无一不是为了求道。中华民族正是出于对天地正道、天地正气的尊崇和景仰,才形成了尊道而贵德的伟大传统。
直道而行,不趋邪曲,居仁由义,尚礼贵信,急公义而贱私利,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贯的精神传统。“以德配天”、“太上立德”、“明明德”、“止于至善”被看成是最大的不朽事业,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陆九渊所说“轻重荣辱惟义与否”,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不畏强暴,为维护天下正义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都是出于对天地之间的道义和正气的维护。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因道义而不朽,被后人永远景仰和尊祟。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刚健,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人作为天地之间之一物,就应该效法天道,不断进取。从此,“自强不息”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意为努力向上,永不懈怠。在这方面,古人给后人树立了榜样。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墨子兼爱天下,虽枯槁不舍。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是勤劳敬业,发奋图强,使中华文明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自强不息表现为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奋斗毅力,更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还表现为一种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的自省意识。三千多年前,商朝君主商汤在他的洗脸盆上刻上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着名的“汤之盘铭”。意思是说每天都有新气象,每天都有新创造。脸是天天要洗的,同样,心也需要天天洗。既除去身上的污垢,又除去内心的渣滓,人才能不断进步。因此,自强不息也包含着自新的意思。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很多的修身、治心的思想。古人把进德和修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德业相互促进,日日都有新发展。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优秀的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开放、与时俱进的,像天象的运行那样一刻也不停滞。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着民族精神的时代内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的精神、航天精神等等,都鲜明地展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性。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厚恢宏的基本特征。《易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是博厚的,可以容纳和承载万事万物。中华民族从大地那里吸取了这种博厚能容的品质,形成了宽容的精神。老子所谓“有容乃大”,《论语》所谓“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荀子所谓“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等等,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厚恢宏特征。中华作为泱泱大国,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其精神和思想也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势。
许多人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本身就体现了宽广能容的特点。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神物。人们对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更欣赏龙来源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崇拜的说法。相传最初的华夏部落的图腾崇拜物是一条蛇。凭借当时最高水平的生产力,华夏部落不断地发展壮大,不断地融合接纳它周围其他的部落。华夏部落每把一个部落融纳进来,就把这个部落的图腾的一部分加在本部落的图腾——蛇的身上。这样,当中原各部落最终统一的时候,一个新的图腾形象——龙也就定型了:驼首、鹿角、兔目、牛耳、鳄吻、蛇身、虎齿、蟒鳞、鹰爪、鲤须、麒尾……它几乎汇聚了各种灵物最雄美的部件,因而显得异常神奇,极其独特。龙的诞生本身就体现着中华民族和谐一致、宽广能容、敦厚能载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北方的少数民族,印度的佛教,西方的文明,毫无例外地都容溶于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了。这种大海般、大地般的气度,在其他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古人认为,人是天地之间最优越的事物,可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利,可以赞助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而为三。因此,人被称之为“四大”之一,“三才”之一。这样,“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敬鬼神而远之”,注重现世、尊重民意的以人为本观念,就成为中国人的最基本的观念和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强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使百姓足食。自周公提出“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到孙中山倡导“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一不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是人民,“以人为本”重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以人为本问题上与前人不同的理解。在历史上,不乏轻君重民的思想家,不乏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清官,但都不能与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比。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革命的事业,人民的解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靠小米加步枪,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把侵略者赶回了日本老家;为了民富国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社会主义时代,焦裕禄、雷锋、孔繁森等等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以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对以人为本进行了全新阐释。一些在乎凡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使以人为本更加鲜明。房屋维修工人徐虎,在平凡的掏马桶、通管道的岗位上,披星戴月,十几年夜间为民义务服务3700多天,为市民解决2161个生活难题,被市民誉为“夜行天使”、“晚上七点钟升起的太阳”。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她对自己平凡的本职工作要求是“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她每天的劳动量比同行的很多人要多得多,她在平凡岗位上向人们袒露的永远是真挚亲切的笑颜、和蔼温婉的话语和倾尽心力仿佛从不倦怠的细致服务,诠释出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行动,是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崇尚公忠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因而人应当效法天地,尚公而不尚私。先秦儒家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法家讲公私相背,尚公义而克私义。《吕氏春秋·贵公篇》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忠经》提出“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享贞。”顾炎武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孙中山提出,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共产党人提出并踏实地践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雷锋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这自古至今的思想和实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崇尚公忠的特点。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是古代中国人与现代中国人共同铸造的,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铸造的,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卓而不群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伟大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伟大的中国人又不断地发展、提升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伟大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京13~15G2思想政治教育焦国成20042004在传统道德中,“忠”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要“忠”必然“公”。“忠”是为国之本,“公”是治国之本,而“忠”与“公”的实现别在于“义”和“廉”。“忠”与“公”属于理念的范畴,“义”和“廉”则属于实践范畴,如果说“胸怀天下,忠公为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义”和“廉”便是爱国主义行动的最高表现。本文为2002年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张增元 河北沙河市实验LOSS AND GAIN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 作者: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京13~15G2思想政治教育焦国成20042004在传统道德中,“忠”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要“忠”必然“公”。“忠”是为国之本,“公”是治国之本,而“忠”与“公”的实现别在于“义”和“廉”。“忠”与“公”属于理念的范畴,“义”和“廉”则属于实践范畴,如果说“胸怀天下,忠公为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义”和“廉”便是爱国主义行动的最高表现。本文为2002年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濮岚澜
网载 2013-09-10 22: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