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根据我的体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大开放中走开放的路子
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就是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也不受知识类型的限制。广义地说,我们甚至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划到语文的范畴,即人们所说的大文、大史、大哲。因为任何知识都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要表达,就有语言组合规律,逻辑规律,这不是语文,又是什么呢?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是有用的知识,就全吸收过来。即使有一些糟粕,我们也暂时可以接收下来,储存在记忆的仓库里,以便有朝一日化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鲁迅不是也反对简单地把鸦片烧掉,而主张送进药店么?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什么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既然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如此丰富,那么,我们必须什么东西都要学。人家讲话,我们要认真听,能听出其中心,能听出其可取之处。前人讲学习,有一个名称叫“耳识之学”。我们不要小看了“耳识之学”,有许多文盲,能说会道,也会推理思考,这是怎么来的?我认为主要是听来的。
我们不只是跟老师学,不只是向教本学、更重要的是跟社会所有人员学,跟所有的课外读物学,跟中国学,跟外国学,跟现代学,跟古代学,同时,可以泛泛地学,也可以深入细微地学,可以宏观地学,也可以微观地学。总之,语文学习的天地真是太大了。并且希望提高自身语文素质的人们也不少。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大环境。
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开放?即横向辐射或纵深发展。所谓横向辐射,就是在我们学习某一知识类型的同时,思维能发散到相关科目,这样与相关科目的某一点连接起来,融会,照应,深化,使我们对可接收的知识信息有更完整、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甚至由此而出现创造性火花。具体地说,比如我们学语文时,完全可以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门类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学科的文章都是特好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理解这些学科的定理、公式、原理的同时去揣摩这些文章的语言特点,说明顺序,分、总、开、合的规律。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文理渗透。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说:“一个科学家,假如只知道自己搞的那一门,对其他事情一概无知,你的思路怎么开阔呢?”
所谓纵深发展,就是对某些内容作深入的发掘,拓展知识面。比如我们学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间提到了向子期的《思旧赋》,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兴趣:那《思旧赋》的原文是什么?中心是什么?如果教师未提及,我们是否可去图书馆去查阅一下?如果我们是这样的每接受一个新的知识信息的同时,又回顾以往的知识信息,或则再开拓更新的知识领域,寻找更新的知识信息,那么,就达到了向纵深发展的目的了。总之,知识的覆盖面越广,知识信息越多,脑海中可供选择的信息也越多,自然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提高了,随之,语文素质就提高了。
二、加强自学
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难教好的课程之一,不必说作文的指导和批阅,也不说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难于烂熟在胸,只要做到课堂上把同学们充分吸引过来这一点,也就十分难了。所以,学生不要奢望老师这堂课一定要教给我多少知识,它不象数学,某种类型的题我不会解,经老师今天一讲解,就会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而语文有它的特殊性,今天老师分析甲课,用的是A方法解决了问题, 但移到了乙课也许又变了。还有语文知识的推进不象数理一样是线性推进或阶梯板块性推进,它是一种螺旋形推进,它是在不断的重复和新旧知识的犬牙交互中缓慢推进的,有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某个问题,某个知识,甲同学早已掌握或解决,而乙同学不见得清楚,教师也不完全了解学生,时常有重复某些知识的现象。针对语文的这个特殊性,我认为还是采取鲁迅的拿来主义,全部拿来再说。这就是我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课的理由。
从师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提倡自学。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十多年,我们学了这十多年是否就可以说全部具备了必需的知识呢?我说极不可能。有许多知识,我们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样一来,自学就必不可少了。更何况,在大学里学习,主要是靠自学了。魏书生教语文,很少教,主要让学生自学,硕果累累。
三、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据视觉生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人的大量知识是通过它获得的。观察是认识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周围事物不断地进行周密而系统的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才能从中发现规律。如果你一辈子热爱科学,你就必须观察一辈子。
观察对写作特别重要。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语重心长地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鲁迅的话是经验之谈。
培养观察能力,使自己的素质提高,我想必须经历这么五个环节:观察→分析→归纳→联想→积累。第一步,是着重解决对观察的认识问题,有兴趣,有热心去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不轻易放过。第二步是分析。有的人观察了,但要他谈观察收获谈不出。什么原因?缺乏分析。有观察而无分析等于照相和洗印没有曝光。观察中必须依赖分析,分析往往是有目的的,比如要用之于写作啦,要进行创造或发明啦等。分析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是由特征到本质,或是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或是分析观察对象的过程等。经过分析观察之后,还要把你所观察、分析的事物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你的认识或结论。这是第三步。第四步是十分重要的,即联想和想象。对一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形成认识以后,如果再由此联想到相类的事物,或则联想到一个抽象的道理,或则想到事物的另一面。经过这样一番工夫,你的思想不就大大地丰富了吗?你的能力不就大大提高了吗?我们还愁语文水平,思想水平不高吗?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积累。观察积累实际上是一种资料积累,这是自己创造的一种资料积累。换一句话说,是一种学问积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难坚持的办法。每日写观察日记。有时候,可连续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只围绕某一事物写观察日记。我想久而久之,你的这个知识仓库会异常的丰富,到时,定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四、要勤记巧背
多少年来,“死记硬背”好比苍蝇,人人厌恶。其实,“死记硬背”这四个字中除了“死”和“硬”值得修改一下,“记”和“背”是应大力提倡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很强的背诵能力的。心理学家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正常人的脑的记忆储存量高达10[12]—10[15]比特(一个信息量的单位叫一比特),它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一万倍。人脑的记忆容量数相当于五亿册书籍的知识总量,而且,信息的储存期可达七十到八十年。可见,人人都有记忆的天赋。经验证明:人越记得多,就越会记,越易记。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或随意识记要好得多。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阶段是人的记忆力旺盛的阶段,且保存的日期更长。有经验证明:人越到年老,小时候的记忆,年轻时的记忆格外清晰。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青少年时期多识记一些东西。
有一些什么记忆的方法呢?
1.定任务,长计划,短安排。我提议同学们来一个“背三百”活动,即背古典诗词一百首,背古代好文一百篇,背现代各类典范文章一百篇。这“三百篇”不必到课外去搜求,课本里就可以找出来不少。
2.寻求背诵的“支点”。背诵,首先是“读”,通过视线扫描,筛选出关键的信息,联系读者头脑中的语言材料,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的思考的这样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这里讲的“关键性语言信息”就是背诵的“支点”。一篇文章,自有其主干,哪里是引发,哪里是“主体”,哪里是“附属”,哪里是“归结”,哪里是“过渡”,哪里是“照应”,哪里是“伏笔”,哪里是“强调”等等,这些就是文章的“支撑点”。一个段落也是有支撑点的,一个句子也是有支撑点的。所有这些支撑点都是背诵的“支点”,掌握背诵的“支点”有很多好处,即背诵时能清晰地再现一篇文章,一段文句,一个句子的主干,并且以这些“主干”去带动其他附属性的文字。这比不分段落结构层次,不分句子内容层次而胡乱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3.化抽象为形象,以熟悉代陌生。有一些抽象的内容,不好记忆,我们就可以把它变一下,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形象直观的东西,如一些历史事件,文学史上的一些名家名篇,都可以用熟悉代陌生法来记。当然如果熟练了,这些办法就可以不用了。
4.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多作笔记,感兴趣的东西就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语言材料就会大大地丰富了,且不会忘记。我提倡以笔墨助记忆。
五、提倡作文在模仿中创造
作文,是令许多同学头痛的问题。的确,如果谁企图通过听一次讲座,就能豁然开朗,从此,写起作文来一点也没有问题了,那是幼稚得可笑的。因为,写作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高远的人生境界,丰富的生活积累、扎实的知识储备,深邃敏锐的思想,娴熟的写作技巧,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发达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头脑中印下来的各种文章图式,都是与写作密切相关的。所以,写文章是不容易的,而写好文章就更难了。
其实,模仿是传统的法宝。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是模仿别人的结果。王维模仿《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王勃在《滕王阁》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来。毛泽东的“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是模仿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而来。鲁迅模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写成了中国的《狂人日记》,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名作。我们读巴金的《家》、《春》、《秋》,读茅盾的《子夜》,都可见出《红楼梦》的影子。
我认为,摹仿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入格”,第二步“出格”。
在入格阶段,一定要机械,近乎死板,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严格按照模仿对象的套路写,象小学生描红一样。我们看拳师的格斗,龙飞凤舞,风驰电掣,但内行的人中是可以看出其招式和套路的。这拳师的动作这么惊心动魄,使人眼花缭乱,当初他学习时,还不是按照师傅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脚地练的吗?我们写文章不妨学拳师,先把文章的各要素分解,就这么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练起。这就是所谓的“入格”。
摹仿首先要“入格”,“入格”的目的是为了“出格”,即就是经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后,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能力,这时,就可以从模仿的圈子中跳出来,进行创造了。我们把这种模仿基础上的创造,叫做“死而后活”的境界。齐白石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强调“师其神”。把“神”学到了,也就算“出格”了。
但是,切忌写作文时,就翻作文选,于是找某一篇类似的或相近的抄来。这不好,这不叫摹仿,连“入格”也算不上,只能算是抄袭。
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把自己语文素质提高的中学生,请以这为入口,努力吧!
收稿日期:1997年6月2日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长沙84~86G31中学语文教学罗孟湘19981998本文谈了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五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诸如走开放的路子、加强自学、培养观察能力、要勤记巧背、在模仿中创造等,确有推广的价值语文素质/自学/支撑点/勤记巧背/模仿益阳市十八中,中教一级,益阳市,413400 作者:湖南教育学院学报长沙84~86G31中学语文教学罗孟湘19981998本文谈了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五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诸如走开放的路子、加强自学、培养观察能力、要勤记巧背、在模仿中创造等,确有推广的价值语文素质/自学/支撑点/勤记巧背/模仿
网载 2013-09-10 21: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