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当代汉民族的研究是人类学民族学跨世纪的重要课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荣仕星(广西民族学院院长、教授):
  今天,’96当代汉族学术讨论会暨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现在开幕了,在这里,我代表广西民族学院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对各位学者、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们现在召开的这次当代汉族学术研讨会,是我们准备多年的。在当今世界上,在我们国家,汉族是最大的民族,也是56个民族当中最大的民族,对她加以进行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无论是从学术研究上,还是从实践指导上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里,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在我们国家,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们要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研究少数民族的问题,也离不开研究汉族的历史,汉族的问题。
  1987年,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在我院召开了全国首届汉民族学术研讨会,到现在已经经过了9年的发展。这9年来,我们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许多专题性研究,特别是徐杰舜教授对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深的,也发表了不少着作,还有在座的各位来宾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对于汉族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来说,仅有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术界虽然已有几部汉族研究方面的专着,但数量过少,更缺乏系列的丛书。所以,为了把汉族研究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汉族历史文化》这本书是很有魄力的,很有远见的。
  我们广西民族学院为了进一步研究汉族的历史,研究汉族的问题,将汉族研究推向深入,以较高的学术水准走向国际,同意成立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我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我们的汉族研究,把少数民族的研究继续推向深入,使我们汉民族的研究和少数民族的研究上一个新的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有隽(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副会长、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研究员):
  广西民族学院举行’96当代汉族研讨会和汉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我以中国汉民族研究会副会长的名义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各位代表示热烈欢迎!
  汉族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一个民族。汉族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中,汉族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对推进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已经和正在作出巨大的贡献。
  我国汉民族研究过去是由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进行的。用民族学、人类学对汉民族的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的。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的一些学者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人类学研究的推动下开始研究汉族,包括梁启超先生在内,发表了不少研究汉族的着作。当然,影响最大的是受到西方人类学系统培训的中国人类学家,如吴文燥、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他们出版过具有影响的一些着作。汉民族研究在50年代以后,走过一些曲折的道路,除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人体学还进行研究外,民族学、人类学处于停滞状态,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当前,进行汉民族研究,特别是加强汉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个意义起码有三:
  第一,有利于促进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汉民族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就是文化相对的角度研究汉族,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人类学有一个基本概念,即“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都只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以我们中国来说,这么多民族聚集在一起,汉民族人口很多,汉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东西,同时也有某些历史糟粕;少数民族亦然。因此,我们不能说只有汉族先进,少数民族都落后。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汉族要通过汉民族的研究来正确认识自己,少数民族也要通过人类学研究正确认识自己。当各民族通过研究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又能正确认识别的民族的时候,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团结就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有利于发展汉族与各民族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汉族有很多优良传统,她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汉族按毛主席讲的,她自己在形成发展中,不但吸收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而且我认为也吸收了西方优秀的东西,一个民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她就发展了。现在搞改革开放,要提倡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能搞西化。针对社会风气不好,中央政治局开过会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有利于促进理论方法的建设 汉族是世界上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人类学形成发展中汉民族的研究是相当少的。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原主任乔健博士有这么一个观点,人类学过去在西方形成主要是研究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原始民族,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不多,而且对这些原始民族的研究主要是由西方人类学家进行的,东方的人类学者研究不够,整个人类学研究人类自己的文化不够,这样得出的理论不能不带有片面性。所以,加强汉民族的研究,对完善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刚才我们院长讲,广西的汉民族研究,徐杰舜教授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徐杰舜教授早年在中南民族学院学习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汉族历史文化,毕业后也没有间断过。1985年到我们民院之后,在我们院长的支持下,编纂了《汉族历史和文化新探》的文集,这本文集出版以后在国内外引起反响。1987年,在我院召开了中国首届汉民族学术讨论会,后来在汕头开了一次,1992年在昆明开了一次,1996年又在湖南开了一次。在徐杰舜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学院部分老师参加了汉民族的研究,挖掘民间文化,进行社区调查,所以,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顺理成章的,对今后汉民族研究我们抱有希望。
  我个人认为,今后加强汉民族研究需要做到:第一,需要确立一个国际观念,跟国外交融。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把汉民族研究搞上去。第二,培养人才。要重建中国人类学,振兴汉族研究,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包括现有人员的培训和招收研究生等,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提高汉民族研究的整体水平。第三,挖掘、抢救资料。汉民族的历史很长,少数民族有很多东西是从汉族那里借鉴过来的,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两者间的关系究竟怎样,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说清。我搞宗教研究,即以南方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等族的宗教信仰,既杂有汉族的道教、儒家思想,又有自己的东西,少数民族之间也互有影响,究竟关系怎样,谁也难说清楚,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资料。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挖掘和抢救资料。抢救资料,包括对古代的历史文化汉族的习俗文化。早在50年代就展开了,比如广西就搞过民间习俗采风,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很令人满意,需做补充才能工作。只要解决了观念问题、人才问题、资料问题,最终定能够形成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汉民族研究成果,并且为发展国际民族学、人类学作出贡献。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只能依靠大家,希望我们国内学术交流能够经常进行。
   徐杰舜(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我的学术经历是与汉民族研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我的主要着作也就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汉民族发展史》,还有由我主编的一套《汉族民间风俗丛书》,有8本135万字。我这十几年在广西民族学院的研究是与汉民族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就学术背景来讲,我是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的,是岑家梧教授的最后一个弟子。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一个小小的山区县里去工作。我从小在武汉市长大,是在都市文化中熏陶长大的。可一下子把我分配到浙南山区的一个小县——武义县,到了乡村文化的范围里去,我就觉得有一种异文化的感觉。在武义县我当中学老师,上课要擦黑板,找不到抹布。学生看到我在东张西望,就在下面讲话了:“希热诗,结萝卜瓜萝让让!”这是学生们用武义土话跟我讲话,我说听不懂,你们用普通话讲。他们说:“徐老师,擦桌布挂在桌档上。”你们听了,能听得懂吗?我现在听多了,已经很熟了,因为我已经学会了这些土话。但当时我听了,完全像外国话,听不懂,所以我就觉得处在一种异文化的氛围当中。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岑家梧先生教我的民族学理论,在这种异文化的氛围里,觉得很新鲜,城市里看不到的,在农村里什么都有了。所以我在这种氛围里,少数民族研究不成了,就开始了对汉民族的研究。当时,我写的第一本书是《汉民族发展史》,到1992年才出版,前后花了12年。我的《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出得比较早,这是我写这本书做的各种练习,到广西民族学院以后,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1985年12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但是我们中国的民族研究,长期以来基本上把汉族排除在外了,讲民族研究就是讲少数民族研究。1989年在汕头开第二次国际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市政府招待我们去看演出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市民看到我们是参加国际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就很吃惊地问:“汉民族出什么问题了也要进行研究?”当时我就感到非常的悲哀。这么大的汉族,中国有12亿人口,有10亿是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可是大家对她却是熟视无睹。所以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讲讲汉民族研究的人类学意义。
  1、进行汉民族研究是人类学本土研究的需要 汉民族是中国最大的本土主体。我最近把汉民族研究的历程大致归纳了一下,20年代到40年代是我国汉民族研究的起步时期。西方人类学建立以后,他们就很自然地把眼光放到非常伟岸的汉民族上,用伟岸形容汉民族是因为她太大了。关于汉民族的来源,当时西方学者提出了许许多多汉族起源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学者对汉族进行研究都是和中国民族史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从20年代一直到40年代,在已出版的大约21种中国民族史的着作中,都少不了汉民族这一块,有她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在这段时期里,没有汉民族研究的专着,但是有一本书,那就是1928年出版的王桐龄先生的《中国民族史》,它的上篇,叫内延史。内延史实际上讲的是汉民族发展史。它用非常独特的体例来说明汉族的发展,分为汉族的胚胎时代,汉族的脱变时代,汉族的休养时代,如此交叉循环发展,直到汉族的第四次脱变时代。实际上,这本《中国民族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所以我觉得王先生的书,如果从汉民族研究的地位上去评价它的话,它是歪打正着的成了我们第一本中国的汉民族专史。第二个时期就是50年代到70年代,这个时期,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中国的学者兵分两路,即台湾学者一路,大陆学者一路。在这个时期台湾学者对汉民族社区的研究搞得非常活跃,取得了许多成果。大陆方面有范文澜先生带头搞的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再到民族概念问题的讨论,有一些成果。但是这段时期里,我觉得最典型的代表作应该是台湾1968年出版的吴主惠先生的《汉民族的研究》。他这本书,第一次对汉民族进行了民族学的审视。第三个时期就是80年代到90年代。对这一时期,在汉民族研究方面有三件大事情。一件是厦门大学与台湾学者合作研究的闽台惠东人研究。这个研究非常有价值,它不仅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汉民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课题把大陆和台湾的学者联合在一起了。第二件是客家人研究的兴起,变成一个热门。第三件是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了四次。首次是由我们广西民族学院发起于1987年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的。这三件大事把我们大陆的汉民族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所以我觉得人类学的本土研究,汉民族是最大的一个本土主体,研究人类学的本土问题,不研究汉民族是不行的。
  2、发展人类学也需要对汉民族进行研究 汉民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学术宝库,无论你从哪一个学科进入这个阵地都可以得到丰硕的成果。乔健先生在他那篇着名的《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中就指出:“由于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小型的、简单的语言及较原始的社会中发展出来的,能否有效地运用这个方法来研究中国这么博大、悠久的复杂社会,是个极具挑战性的方法论问题。因此,现有人类学方法不足以有效的研究中国社会”。我觉得这段话对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汉民族有许多事情,我们仔细去审视她、考察她、研究她,我们都会觉得现有的无论是民族学理论的方法或是人类学理论的方法,可能还无法进行解释,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考虑和提升。比如说,汉民族的历史连绵不断,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就是我们中国的汉族。这样一个汉民族,它的历史这样长久,这样的连绵不断,哪怕是在灭顶之灾的情况下,她照样能够妙手回春。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很多,对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用传统的理论去解释她,也有不少的解释,但是我觉得还不是那么透彻,还可以做很多新的解释。还有一个就是汉民族的语言,那实在是太复杂了。我跟日本学者谷口房男先生交往,他老是讲“an not”如何如何,我说:“an not”是不是在讲“我”的意思,他说:“是呀”。刚好,武义县讲“我”也是“an not”。两者都是讲“an not”。所以我觉得如果按照中国的方言情况去划分的话,可以说不知道有多少民族,多少国家。但是恰恰这个汉民族,不管语言怎样不能交流,但是文字是相通的,汉字在这里起的作用太大了。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民族。但是如果要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或古典人类学的理论去解释它,你能解释得通吗?是不是需要我们重新加以提升。所以我很赞成乔健先生讲的这么一段话:“我们如果对汉民族进行研究,用人类学的方法理论去研究,那么可以使现代人类学在当代汉民族的研究中受到一次洗礼,从而使现代人类学的理论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可以加速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而且还会使现代人类学民族学变得更有国际性。”这是乔先生的高见,我在这里搬用一下。
  3、是汉民族认识自我的需要 汉民族这么大,可恰恰是我们对汉族可以说很不了解。客家人研究的兴起,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启示:我们中国由于方言的原因或者还有其它原因吧,民系很多。搞客家人研究的把客家人称为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而搞少数民族研究的则用“支系”一词,如瑶族有60多个支系。现代人类学用“族群”,而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用“分支”。到底用什么更准确一些?民系没有人作出任何界定,对于支系,字典里边也没有查出来,族群在人类学里可以查得到,分支也有人在用。如果我们把汉族不同的族群,或不同的民系,或不同的支系,或不同的分支都加以研究,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我在广西这么多年,我觉得广西的白话人、桂柳人、客家人、平话人等族群或分支或民系或支系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我老家浙江,宁波人和温州人是不一样的,与杭州人也不一样的,和金华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这些族群或民系或支系或分支进行研究,那么我们汉民族的构成问题就可以进一步的清晰,我们可以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去认识汉民族的情况。最近我跟费孝通先生谈到这个问题,他很高兴,他说这样搞下去就是一个突破。
  总之,对汉民族进行人类学的研究,既是人类学本土研究的需要,又是发展人类学的需要、也是汉民族认识自我的需要。
   胡小静(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值此冬至如春的大好时日,我来到广西民族学院,被邀请参加’96当代汉族学术研讨会,又正逢贵校汉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召开,心情十分激动,也感到十分荣幸。首先让我代表我们上海人民出版社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感谢荣院长对我们出版社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说实在话,我们出版社要争创一流的出版社,就要与学术界取得广泛的联系,使得一些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有开创性,或领先国际国内水平的研究成果,经过论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制作成精品,同心协力把她推向市场,为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徐杰舜教授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努力进行汉民族的研究,使他有精力、人力、财力专心致志搞研究,更说明贵校对学术研究的重视。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社对参与《汉族历史文化》这本专着的投入有了信心,我衷心地希望此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同时也祝愿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使得我们社同贵校的联系更为频繁。
  最后用毛主席的诗句作为我对大会的再次祝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蒋廷瑜(广西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今天我很高兴出席这个会议,首先向’96当代汉族学术讨论会和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汉民族的研究现在是一个很重大的课题,我们说的民族学应包括汉民族的研究。我是从事考古学研究的,考古学和民族学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考古学讲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最后都是华夏文明,而汉族在这里面,起着最大的作用。我的一位老师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摇篮不光是在黄河流域,摇篮应该是很多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形成发展的历史,从小的摇篮逐步形成一个大的摇篮,最后形成中华民族。所以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是从很大意义上来讲的。这里面研究少数民族和研究汉族是不可分离的,这里面众多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是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
  就地方的民族历史研究来说,象广西汉民族的历史,她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这里,广西民族学院的一些老师,象徐杰舜教授他们做了很多、很好的研究,值得我们从事地方民族学和地方考古学的同志很好地借鉴。
   鲁刚(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同时是一个跨国界、跨洲界分布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遗憾的是,在现阶段我国民族研究取得整体性重大突破,出现了空前繁荣之时,汉民族的研究却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可喜的是,广西民族学院近年来在汉民族研究领域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出版了相当一批有水平、有分量、有创建的论着、论文,而且率先成立汉民族研究中心。这是广西民族学院专家、学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要感谢广西民族学院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作为民族院校,广西民族学院领导热情支持专家、学者大胆开展汉民族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兄弟院校做出了表率,值得我们学习。相信随着汉民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反过来促进少数民族研究再上新台阶,为阐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客观事实,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
   徐方治(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经济系教授):
  今天,我们国内研究汉民族的专家、学者聚集在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研讨当代汉民族历史和文化,庆祝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非常有意义的日子。我以民族学院一个老教师的身份对大会的召开和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汉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在当代又是充满朝气和生气勃勃、蒸蒸日上的民族。汉民族的历史是汉民族广大人民创造的,又是跟中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团结、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同时也是跟中国的发展紧密相结合的。当代的汉民族更是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和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密切相联系的。今天,她仍然与各民族一道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繁荣、强大和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汉民族有今天的发展、进步和强大,是由于她不断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成果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结果,而汉民族的发展帮助和促进了各个兄弟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伟大历程。当代的汉民族正是在这个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我们研究汉民族的发展,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研究汉民族,就要善于吸收各民族优秀的和先进的成果,以发展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实践,要研究汉民族友好相助和团结互助的历史经验和共同的实践,以及她的丰富理论,去推进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我相信与会的同志和研究中心的同志会无愧于时代的期望,我相信我们的会议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徐华龙(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编审):
  汉民族的研究,曾是学术界多年呼吁的一项工作,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如今广西民族学院成立了汉民族研究中心,表现了院领导的胆识和魄力,这也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表现了汉民族的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中来。徐杰舜教授长期以来不断致力于汉民族的研究,不断呼吁提倡重视这一领域,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也是汉民族研究中心出现在广西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9年以来,我们强调了少数民族的研究,这是很需要的,顺应了历史和社会的要求,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大胆的突破,相比之下,汉民族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作为一个国家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对此却少有重视,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组织部门,也没有长远或短期的计划,整个研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过去的民族学研究是不包括汉族的,这不能不说是件奇怪的事,好像汉族不属于一个民族。事实上,只有对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研究透彻,才能更好地制定有关政策,才能更好地搞好民族团结。在如今这一阶段,强调一下汉民族的研究是必需的,是有见地的。事实上,今后乃至更远,只有坚持汉民族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果,让世人更多了解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采的文化。
  过去有两种观点是汉民族研究之大忌。一种为等同论,认为除了少数民族的研究之外,其他的研究均为汉族研究。这种观点实际上模糊了汉民族研究的范畴及其界限,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等同于汉民族的研究。虽说历史上作为统治者的大多为汉人,但统治阶级的文化不等于汉民族的文化,统治阶级的历史也不等于汉民族的历史;再说汉民族研究亦有自己研究对象、范围,同一个国家的研究有根本的区别。另一种观点为取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及其历史无需再研究,因为过去研究及其出版的着作大多是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例如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经济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等,大都讲的是汉民族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无研究之必要。其实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存在着一个民族学的研究。作为研究主体为汉民族的民族学,还有一个新兴的学科,与以往的中国学(或汉学)既有联系,亦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两者不可等同视之。
  汉民族是一历史久远,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分布辽阔,族系繁多,同样汉民族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历史的、人种的、地域的、族系的等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只有这种综合的系统的研究,才能使汉民族研究更上一层楼,使汉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万事开头难,如今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我们开了个好头,一个美好、灿烂如画的前景即将出现在眼前,让我们用双手去迎接吧。
   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源远流长的历史铸就了一个分布地域辽阔、文化个性鲜明、人口众多和具有连续发展历史的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她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都做出了无愧于自己文化的贡献。但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于汉族的研究不仅与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地位以及她的作用很不相称,也与她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很不相称。近几年来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注重,作为汉族文化的许多亚文化系统诸如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等都有大量成果问世,并且不定期地召开了四次有关汉族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然而,与她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相比,我们在民族政策、理论及相关的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不仅不够,而且远远地落后了。与其他兄弟民族研究进展相比,汉族的研究,成了一种只做支系、具体工作而不敢将它提高到整个中华民族中主流民族地位去认识、去把握的一种琐碎研究,甚至在民族学研究中很少提汉族的研究,缺乏深度、缺乏整体性,当然就是意料中的事。
  确实,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我们自己的主流民族已把握了它跳动的脉博,没有人敢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在世界文化人类学界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困惑的时候——外国民族学家研究中华文化,大致定位在汉民族上,因此,称她的学问为汉学,而我们的文化人类学家,却茫然地坐视自己主流民族文化,主要精力放在少数民族之上,虽然不能说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太正常的。
  今天,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重新崛起,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汉民族的文化个性已越来越多地在各个兄弟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往中得到确认,不仅是儒学等为主的经典东方文化的魅力能为现代化社会服务,更在于中国的世俗文化能与现代技术相共存相融合并为生存提供前所未有的宽容度。因此,即使从现实出发,对于汉民族的文化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研究,也是非常必需的。至于从她在整个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去认识,那更是毋庸多言。
  世界的整个文化由于现代技术发展而处于空前地被认识、激烈的碰撞之中,文化的扭曲和无法定位自己的民族文化所带来的不安和躁动,使民族间的不和谐,甚至对抗成为八、九十年代国际间地区动荡的主要导火线,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以技术为标准的价值观在全世界的推行,使那些技术文化处于相对低层面的民族有着被同化的危险。中华民族的改革开放,虽然使经济的腾飞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但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被整合甚至被抛弃的感觉,仍然非常深刻。所以,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并把握自己的文化发展,进而掌握自己民族的命运,对于中华民族中最大的民族汉民族来说,不仅是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类进步的需要!
  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这是我们必须重视并化大力气研究汉民族的根本所在。
   韦东超(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一个具有上下5000年辉煌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民族的研究重视得很不够,对其现当代状况的研究更显得薄弱。由此,广西民族学院发起召开这次“当代汉族学术研讨会”,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作为一名年青一代的学人,我对被邀请参加这次盛会,感到十分荣幸,也衷心希望当代汉族的研究从此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当代汉族的总体民族特征是怎样?当代汉族的人口分布、经济生活是怎样?当代汉族有多少个支系或民系,他们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在语言(准确地说是方言或次方言)、文化风俗上各具有什么特点?当代海外华侨、华人的分布、生活和文化心理是怎样?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当代汉族研究的主要内容。
  然而,对当代汉族的研究绝不仅仅是为了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它还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干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当然并不仅仅针对汉族而言,但作为占全国总人口90%以上而且文化相对较发达的中国主流民族,汉族在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勿庸讳言,也是显而易见的。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由于长期以来汉族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当我们打开国门,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进一步加深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却相对滞后了。我们感叹我们自己文化的危机和传统道德的失落,却又找不到解决的途径,甚至看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了解得不够,尤其是对于无论是人口上还是文化上均占主流地位的汉族了解得不够。因此,全面深入地开展对当代汉族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汉族在绝大部分的历史时期内控制着中央王朝的政权,再加上其经济文化上的先进性,因此,大汉族主义思想在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得到了滋生和发展,其影响至今仍有残留。其表现之一就是把汉族史等同于中国史或王朝史,其后果是对汉族的研究出现了冷寂的局面。由此,从研究当代汉族状况入手,把汉族视作一个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的普通民族来进行研究,应有助于澄清人们的思想,还汉族以本来面目,从而有助于民族平等的真正实现,有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稳定发展。
  当代汉族研究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让我们共勉!
   高有鹏(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把汉民族作为一个普通的民族来研究,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要的,急需的。这主要是针对长期存在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所出现的误区,即研究中国民族历史文化只谈汉民族之外的民族,而忽略了汉民族历史文化的个性。事实上,不研究汉民族,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就会失去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固然应当反对大汉族的专制行为,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在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时避口不谈汉民族;当然,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对许多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们什么时候都要给予重视。汉民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又由于封建专制的民族歧视政治,在客观上形成了汉族即中华民族的狭隘、浅陋的观念。针对这一点,鲁迅先生曾给予过批判,并在文学史体例的实践中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走向极端,要么抛却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只谈汉民族,要么抛却汉民族,只谈兄弟民族。特别是一些人的文学史着述中,严重存在着这种误区。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我们不仅要在中国文化的范围内研究汉民族历史文化,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研究汉民族。我们56个民族,以12亿人民居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每一个民族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举世闻名的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即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玛纳斯》、柯尔柯孜族的《江格尔》,和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即主要流传在汉民族中的《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都堪称世界文化的瑰宝。西方一些学者,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居心叵测的目的,有意地割裂汉民族和兄弟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整体性,特别是后者,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警惕。在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地位是平等的,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看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在加强对各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民族,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也就是说,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只研究兄弟民族,和只研究汉民族,都是偏颇的。特别是在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具体研究中,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具体内容的罗列,而是民族个性的科学的显示,及其个性意义的阐释。费孝通先生就谈过,在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不研究汉民族是很不够的。汉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具体特点呢?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准确地看到这些。与兄弟民族相比,汉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专制的内容更为突出,宗法观念更为普遍,但它对科学文化的发展,贡献也是突出的。认识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肯定专制政治和宗法观念,而是为了改造它,在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容中去寻找生机,乃至在全世界各民族中去寻找自强的精神。以往,我们谈放眼世界,胸怀世界,被狭隘的“阶级斗争为纲”限制,在蔑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等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逆流的同时,忽视了向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学习。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广阔、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个性存在,既要坚决反对一切不平等的霸权主义行径,又要广泛学习,使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加文明,更加富强,这样,加强对汉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这里着重提出的是,加强对汉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为了更全面地研究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对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意义是同等的。
   周耀明(南宁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园地》副主编):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汉族的历史文化加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汉族的传统文化加以发掘研究,分清精华和糟粕,揭示其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对我们今天两个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有着几千年的交往和交融的历史,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往往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交融的关系。对汉族这个巨大的人们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加以研究,揭示出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往和交融关系,对我们现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好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显示出独特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对这种民族凝聚力,这种稳定性和统一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规律加以研究,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祖国统一可以起相当的促进作用。
  以方块汉字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在历史上曾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曾以“四大发明”为代表,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通过汉族研究,揭示出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相影响,对增进我国与各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强友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族这个巨大的人们共同体,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始终遵循“多元一体”的规律。在汉族内部,由于族源及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又有着许许多多的“族群”,如客家人、平话人、dàn@①民等,在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汉族内部各族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揭示各族群间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所存在的差异的原因,对发展区域经济,缩小贫富差别,共同奔小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此外,汉族研究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克服民族劣根性,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参与国际汉学交流等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汉族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学科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和队伍。现在广西民族学院成立了“汉民族研究中心”,是可喜可贺的。相信她将成为报春的第一只燕子,必将引来我国汉族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春天。同时也希望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能在徐杰舜教授的带领下,在连创三个第一——新时期第一本研究汉族的专着《汉民族历史与文化新探》、历史上第一本系统的汉民族史专着《汉民族发展史》、国内第一家汉族研究的专门机构“汉民族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在汉族研究领域里创造出更多的第一来。*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蛋去虫换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34-42A849民族研究张有隽/徐杰舜等19971997蒙本曼       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34-42A849民族研究张有隽/徐杰舜等19971997蒙本曼

网载 2013-09-10 21:56:00

[新一篇] 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的幾個問題[1]

[舊一篇] 加強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研究,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