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的几个问题[1]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要特别重视加强德育
    工作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宏伟纲领,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根据五中全会建议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建设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中全会重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根本任务,并且明确指出,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这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要特别重视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它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环节。
  近几年来中学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实施行为规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广大中学生思想品德面貌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还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学校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五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一指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讲政治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治原则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进行。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就是要联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实现五中全会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讲政治,就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方面。这几方面的教育都不可缺少,都应该加强和改进,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从“学做人”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也应明确认识,在德育工作中,第一位的,起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的是政治教育。“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一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那种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几方面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加强政治教育要求过高,甚至会影响和削弱其他几方面教育的观念是不对的,学校领导对此必须有全面的认识。要把对政治的不正确理解和实际工作中的缺点与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加强政治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定性。
  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基础。学校领导讲政治,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要把《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贯通起来理解,注意从其内在的相互联系上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实践意义。要避免重犯那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和个别言论的教条主义错误;避免重犯那种割裂、歪曲和践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实用主义错误;避免重犯那种“简单对号”和“立竿见影”的形式主义的错误。要坚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例如,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搞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到坚持还是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关系到改革开放成败的问题。总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考察和分析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和处理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采取正确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教育理论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德育的实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学风。当前,在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中,强调进一步贯彻这条思想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各方面普遍认为中学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够理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中学德育工作的内部原因来看,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恐怕是很重要的一条,既脱离社会实际,也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应当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花大力气,下狠功夫。
  一是要加大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力度。政治课教材要增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容,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溶入教材;必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密切联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从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出发安排教学内容;要实行“一纲多本”,使教材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照顾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和多民族的特点。
  二是要把“灌输”和启发、引导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需要“灌输”,但这不等于空洞的说教,不是要学生死背教条,而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他们学习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察、分析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生活现象,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解除思想上的困惑。
  三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身活动中,经过内在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势必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各种德育活动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德育的教学和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息息相通,才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收到实际效果。
  四是要加强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访问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社会调查等,使他们受到时代精神的熏陶感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对在社会实践中可能接触到的一些消极现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提高鉴别力和免疫力。要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使活动收到实效的重要环节。
      四、全方位育人,把德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中
  德育处于学校教育工作的统帅地位。但不能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生产劳动教育分割开来。德育需要建立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讲政治,应落实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学习,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当成为进行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增强德育意识,将德育要求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样引入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中。学校要特别强调实行教劳结合,加强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树立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学校的全部活动过程中都应渗透德育工作。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康的育人环境,搞好生活服务等。要严格执行学生守则,抓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总之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全方位育人。五中全会确定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这为中学德育实行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把握这个机遇,拓宽思路,把中学德育放在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系统中研究,努力促使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全面地、协调地开展起来,形成一个知行统一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结合的而不是单向灌输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教育格局。建议党委和政府把中学德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对有关中学德育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基地建设、资源开发利用、为青少年教育办实事、各有关方面支持学校德育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要把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列为建成文明城市的一个标志;把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情况,列为评选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要积极开展对家长的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把对子女的期望与国家培养青少年的要求结合起来,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子女。家长学校是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建议教育部门将其列入教育工作计划,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社区是直接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基层单位,学校应当积极争取社区组织对德育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的文明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双方互相配合,共建精神文明,共育“四有”新人。
      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
    德育工作的关键
  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程度、道德修养水平和进行德育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开创新局面。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广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当前,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要求,组织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要联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自觉性;联系思想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掌握好理论武器,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群众性的德育科学研究。要使教师通过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掌握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对德育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要组织教师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认真总结经验,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德育实践的进一步提高。通过这样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实现教师队伍向研究型发展,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
      六、增强搞好德育工作的信心
  我们许多同志埋怨大环境造成的困惑,埋怨对外开放中西方消极影响的侵蚀,埋怨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因而说“6加1等于0”或“5加2出现负数”,对搞好德育工作有些信心不足。对这个问题应当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我们完全有条件搞好德育工作的信心。
  目前德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前年,联合国在北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主题是21世纪的挑战与教育改革。来自24个国家的80多位专家分析了世界面临的挑战,他们提出的第一个挑战是德育问题而不是新技术革命。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了,而且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垄断权,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年轻一代的道德却下降了。日本教育界一位头面人物认为,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严重的教训是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只注重培养知识、能力、创造才能,而没有抓品德,以致青年一代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全部变成西方的东西。他们提出不能拿西方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教育日本孩子,要回到东方来。
  联合国会议认为,世界第一位的挑战是德育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呢?当时会议上的意见是到东方到中国寻找答案。对此,我们当然要持科学分析的态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植根于资产阶级私有制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是无法改变的。
  中国有搞好德育工作的特殊优势和条件。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在基本路线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只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我们完全有能力搞好德育工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搞好德育工作创造了条件。前些年,我到深圳了解中小学教育工作情况,深圳的同志在介绍德育工作经验时,谈到对学生进行中外对比教育很有效。我们概括了两句话:“你们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我们能办到的,你们办不到。”这两句话有很深刻、很丰富、很具体的内涵。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科研室的同志参加国家科委关于“社会发展工程”课题的研究,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也概括出两句话:“富裕了不等于文明,有了钱不等于幸福。”这两句话也有深刻的、丰富的、具体的内涵,它说明人民要求过富裕、文明、幸福的生活。从发展经济角度考虑,要创造新优势更上一层楼,除搞好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外,也必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抓住“你们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我们能办到的,你们办不到”,“富裕了不等于文明,有了钱不等于幸福”这四句话的深刻、丰富、具体的内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既具体地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教育学生注意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影响,提高免疫力,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完全可以把德育工作搞好,我们应当努力。
  注释:
  [1]本文是张承先同志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德育研究会1996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中国教育学刊京3-6G3中小学教育张承先19961996 作者:中国教育学刊京3-6G3中小学教育张承先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55:59

[新一篇] 功勛卓著一代楷模  ——紀念賀龍元帥誕辰一百周年

[舊一篇] 加強對當代漢民族的研究是人類學民族學跨世紀的重要課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