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主要表现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教材编写由统编制转变为审定制,在“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新体制下,几套各有特色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已经由实验阶段进入试用阶段[1];能力培养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教学方法改革活跃;涌现出一大批历史教学改革的积极分子,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队伍壮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与高中历史教改相比,初中历史教改成绩更突出;与初中其它学科相比,初中历史教改也毫不逊色。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近年来,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明显放慢,初中历史教坛相对沉寂,与高中历史教改状况形成反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从初中历史教学本身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第一,初中历史教师中松劲和满足情绪增长。一些教师觉得,前几年钻研、试用新教材费力不少,现在新教材已用熟,“本钱”已有,再对付几年不会有什么问题,该歇口气了。第二,历史教师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由于商品大潮冲击的负面影响,在一些青年历史教师中,刻苦钻研业务,热心投入教改的风气尚未形成,还有一部分人不安心本职工作。第三,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初中历史教师教改的积极性。有的老师因“中考”不考历史而灰心丧气;有的老师则把高三文科班复习课的模式搬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来,“以考促学”、“以考代教”,步入误区。第四,一些教研机构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收”上,追求“经济效益”,使历史教研员不得不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各种练习题、检测题的编写和发行上,放松了对初中历史教改的指导。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自然就慢下来了。
  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界应重振旗鼓,继续发挥开拓创新精神,加大教改力度,力争近期内让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再上一层楼。那么,怎样才能使初中历史教改向前跨进呢?
   加速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观的核心是目的观、任务观。初中为什么要上历史课?对此,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早有明确规定,似乎问题早已解决,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些初中历史教师仍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上,一部分老师上课、甚至努力把课上“好”的目的乃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这些同志的历史教学观至今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的层次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广泛地使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高三复习式教学法”,频繁地祭起考试的法宝,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有鉴于此,摈弃错误的历史教学观,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便成为深化初中历史教改的首要任务。
  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其关键是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尽快把初中历史教学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让初中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实现这一转变,当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认识问题:
  首先,要明确树立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观念。我国现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虽然指出了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积极作用,但因未把素质要求具体落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未具体规定初中历史教学应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去提高学生素质,显得过于笼统,限制了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修改的必要。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的作法有两点很突出,一是明确地把“培养作为生活于国际社会的、民主的、和平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的公民素质”[2]作为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二是注意了青少年素质发展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小学是从感情方面诱导‘公民素质’,初中是从基础认识方面造就‘公民素质’,高中是从观念(信念)方面成就‘公民素质’”[3]。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虽有待修订,但教师观念的转变却要“只争朝夕”,不能等待。
  其次,要树立全面发挥历史教学功能的观念,素质教育与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就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这里,笔者不准备全面阐述历史教学的功能问题,只想强调两点:第一,搞素质教育并不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是历史课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和依托。但不能把历史教学的任务限制在传授历史知识这一狭小范围内,更不能通过考试的压迫、分数的刺激强制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支离破碎、考完忘完的所谓历史知识。第二,不要忘记,除了德育、智育(包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外,历史课还有美育功能[4]。美育即以美育人,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陶冶人。在这方面历史教师大有可为。
  最后,还要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的方式及显示是多种多样的。考试及显示考试成绩的分数在教学评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其特有的价值。但考试并非万能,分数有其局限。历史教师不能以一两次考试的分数来为学生排座次,区分其历史学习的优劣;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也不能仅以学生历史考试的成绩来为历史教师排座次,决定其奖惩升降。要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评估体系、办法及显示方式。
   确定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很多。而每一阶段的改革又应有其重点和主攻方向。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已经启动,初中历史课程设置和初中历史教材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于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应以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攻方向。
  之所以把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确定为当前初中历史教改的主攻方向,主要理由是:方法是达到预期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只有采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总的来说,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显得陈旧落后,单一死板,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何况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兼课教师)很难说已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教学方法,因此,有深入研究和改革方法的必要。教学方法改革天地广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任何地区任何学校任何老师只要下决心搞,都可以找到用武之地,都可以有所创造。当然,也应鼓励和提倡初中历史教师在更广的领域进行改革,如探索历史教改理论,改革历史教学内容,为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的修改献计献策等。但是,有可能参与这些方面工作的教师毕竟只能是少数。所以,把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确定为当前初中历史教改的主攻方向是适宜的、可行的。
  历史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有的研究者统计,1979年以来,我国实验的历史教学方法有9类12种之多[5]。实际上,历史教学方法远不止这些。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同样,也没有绝对差的历史教学方法。凡是适应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一定要提倡百花齐放,鼓励初中历史教师人人参与,大家一起来改造传统方法,创造新的方法。在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历史应是兴趣盎然的事,初中学生应该喜欢历史课。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箝制,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严重程式化、僵硬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呈下降趋势。《中国图书商报》与北京市零点调查公司对500余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对中国近现代史“很喜欢”的占14.7%,“一般”的占36%,“不喜欢”和未表态的占49.3%。中学生对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师最不满意的是“讲大道理太多,缺乏趣味性”。调查还表明,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很多不是从历史课中学到的,他们喜欢读像《中国革命史话》一类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的书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意见。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能源”,历史教师(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师)应下功夫研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教学方法。近年来,上海等地的小学大力提倡“愉快教学法”,山东推广“和谐教学法”,山东济宁地区全面实施“和乐教育”,成效显着。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共同之处是强调“兴趣”,突出“创造”,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勤学”的基础上“趣学”。笔者认为,这是融德育、智育与美育于一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初中历史教师们不妨加以借鉴,创造出历史课的“愉快教学法”、“和谐教学法”。
  2.在历史课中落实能力培养要求。
  有历史教学就有历史教学方法。但过去的方法主要是进行知识教学的方法。近年来,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重要任务之一的观念已为历史教师所普遍接受,并在探索能力培养的方法上取得初步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还很不成熟,未形成系统。仅凭现有的方法尚难以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尚需进一步探索。
  在能力培养上,一要进一步明确初中历史教学到底主要应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二要真正搞清楚初中与高中阶段不同的能力要求,以及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能力培养的重点;三要确定在每一堂课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具体如何去培养学生能力。通过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构建起初中历史课中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并使每个历史教师找到达到能力目标要求的具体途径。
  3.研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历史测试方法。
  这一研究实质是初中历史考试改革研究。其基本思路应是:严格区分学业考试和招生考试,防止用高考的模式组织具有评价性、检验性和诊断性的历史学业考试。控制考试的次数,迅速从“疯考”误区中跳出来。按思想教育、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确定考查内容和题型,组织命题、评卷。丰富考试形式: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课内与课外搭配组合。正确使用分数,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6]。近年来,一些小学在改革考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有的学校改百分制为等级记分制,有的教师以分数加评语显示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的学校将学生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结合起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初中历史教师可借鉴这些办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考试改革实验。
   大力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要搞素质教育,要把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前大大推进一步,必须提高初中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素质的途径,应以教师自我实践、自我研习、自我修养为主,辅以培训进修。教师自修要有计划和目标,学校应督促检查,培训应纳入继续教育之中,分层次精心安排,妥善组织。
  当前,我国初中教师的构成比较复杂,可分成几个群体。据此,培训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新教师上岗培训。凡大专院校新分到中学担任历史教师的,都应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培训内容主要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初中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初中历史教学的一般方法。核心是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在农村初中,往往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走上历史课教坛,对他们的上岗培养就更必要了。
  2.兼职历史教师“入门”培训。在我国众多的农村初中,专职历史教师配备不足,其他学科的老师(甚至总务处的老师)兼上历史课的颇多。这些同志历史知识本来有限,又不参加历史学科的教研活动,又因忙或不重视而不备课,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从我国国情出发,短期内要在广大农村初中配齐专职历史教师是不可能的,兼职教师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但要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并把教改推进下去,必须加强对兼职历史教师的管理,提高其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是必须做到也是可以做到的。一是要使兼职历史教师的队伍相对稳定,不要今天数学老师“兼”,明天又改为体育老师“兼”。二是对相对稳定的兼职历史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带有启蒙或转岗的性质。应通过培训使他们读通历史教材,补充急需的历史知识,使历史课正常进行。
  3.青年历史教师岗位培训。对教龄较短(如5年以内)的青年历史教师,宜每年进行一次培训。每次围绕一两个中心课题进行。通过几年的累进式培训,让他们掌握扎实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功。
  4.历史教师“晋级”培训。结合职称评定组织培训,帮助晋升职称者明确自己的新职责。
  5.骨干历史教师培训。培训对象以高级历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主。宜用研讨式。北京教育学院和上海教育学院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的基本作法是:集中一批骨干教师,在知名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专家主持下,在一定时间内,围绕某一个专题,采用讲座、讨论、自学、研究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待培训结束,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成果也出来了[7]。在骨干培训中,要注意发挥特级教师、市、县(区)中心教研组成员的作用。他们参加培训后,往往可以成为低一级的骨干培训的组织者或主持人。
  6.历史教研员业务培训。历史教研员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教学及历史教学研究、改革的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和督促者,重任在肩,没有较高的素质难以胜任工作,应定期培训。培训内容,首先是以责任感、责任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其次是有关教学和教研组织方法,教学评估原则与方法等。同时还应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历史教研员自身的研究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战略性的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自修要坚持,培训也要坚持。
   营造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质上是一项科学实验。有志投身这一工作的人必须埋头苦干,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但大规模的教学改革是社会群体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方式不同于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工作。初中历史教改需要发动广大师生参加,需要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之中,教学改革的社会大环境十分良好。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以及初中历史教学界需要营造的是有利教改发展的小环境和小氛围。总结以往的经验,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以及教学研究机构和各级历史教学研究会,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发号召、提要求,鼓励教师投入教改,通过指方向、定课题、抓热点、出政策吸引教师参加教改。几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指示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和强有力的指导作用,令人信服地说明加强领导是搞好教改的关键。
  发挥系统的功能。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参与,但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按初中历史教师——学校历史教研组——地区初中历史教师群体——全国初中历史教师群体的层次结构,把初中历史教师组织起来参加教改。在这个系统中,各级历史教研员要发挥核心和带头人的作用。历史教师搞教改,只能改革一个班、一个年级、至多一个学校的历史教学,而如果历史教研员组织和带领教师搞教改,则可以改革一个县(区)、一个地区(市)、乃至一个省(市、自治区)的教学。
  提供交流切磋的机会。改革与开放不可分割,不能“关门”搞教改。教改信息需要交流,教改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切磋。1996年夏在太原召开的全国历史课优秀录像交流大会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交流切磋的必要。各级教研机构和历史教学研究会在这方面可以作很多有益的工作。
  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竞争可以增加改革的活力。在初中历史教改中,可进行实验课题“招标”,可搞一些评比、竞赛活动。任何工作总是需要激励的,初中历史教改也不例外。因此,要把教改项目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之中,及时评估,兑现奖惩。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初中历史教改的激励机制要与之相适应。在提倡教师讲奉献、比贡献的前提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那些有奉献精神、为初中历史教改作出贡献的历史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这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重视舆论的作用。十几年教改的经验告诉我们,舆论特别是历史教学刊物对历史教改的发展有重要作用。80年代,上海开展“怎样上好一堂历史课”的讨论,《历史教学问题》积极参与,收到很好的效果。多年来,《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刊物在推进我国历史教学改革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它们的作用。
  注释:
  [1]参见郭景扬、沈敏华:《面向21世纪的历史教材改革探索》。《历史教学》1994年第6期。
  [2]日本文部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1989年)。
  [3]赵亚夫:《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2期。
  [4]参见冯一下:《试论教学美和历史教学美的创造》,载《中小学历史教学论文集》(1984年):《试论历史课的美育功能》,《高教研究》1987年第2期。
  [5]黄慕洁:《1979年-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历史教学》1995年第6期。
  [6]参见冯一下:《考试改革——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急迫课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8期。
  [7]参见上海教育学院历史教学研究班:《历史课情景复现教学模式研究》,《历史教学》1994年第9期;《历史课范例教学模式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
   (作者单位:成都成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孟之
  
  
  
历史教学津31-34G32中学历史教学冯一下19971997 作者:历史教学津31-34G32中学历史教学冯一下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5:54

[新一篇] 創造健康、穩定發展的中美關系  ——“紀念中美‘上海公報’發表30周年中美關系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

[舊一篇] 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研究結題報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