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经济伦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烈呼唤着也正孕育、催生着新经济伦理的成长;而新经济伦理的出现和成长又必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推动、规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研究和宣传,使之成为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弘扬社会正气,摒弃和遏制社会丑恶现象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改变目前道德科学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的现状,推动我国伦理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一、新经济伦理的界定
所谓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为处理和协调相互间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标准及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这里的“人们”,不仅仅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全体职工,还应包括全社会的所有成员。这里的“经济活动”,不仅仅是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而且还应包括分配领域和消费领域。也就是说不论任何社会成员,不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任何一个领域所产生的道德认识和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都属于经济伦理的范畴。由于市场经济的广泛渗透性,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是随时随地的,而绝不仅仅局限于职业范围。同是一个人,他既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还可以是投资者。不论他以何种面貌或身份出现,他的行为必然遵循着并反映着一定的伦理观念,是在一定的伦理观念的支配下为人处事的。如勤俭节约,既可以是消费者的家庭行为,又可以是劳动者的职业行为,旨在更加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说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是怎样或不是怎样”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本身“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那么经济伦理学则研究人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倡导经济伦理的意义在于,经济行为应该既有利于效率最大化,又有利于公平最大化;既有利于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伦理涵盖了商业伦理或企业伦理,但却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职业生活领域,它的内涵比商业伦理、企业伦理要广泛得多。商业伦理或企业伦理都属于职业伦理的范畴。严格说来,商业伦理与企业伦理也不在一个层次上。企业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目的来营运的人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的组织,它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服务性的企业。那相应地,企业伦理则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包括工业企业伦理、商业企业伦理、金融企业伦理和交通企业伦理等。工业企业伦理也可以称为“厂德”。重合同守信用、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是“厂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商业伦理也可以称为“商德”。诚实守信、质价相符、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是“商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不论“厂德”或“商德”内容多么广泛、地位多么重要,它们也只是职业道德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与作为“官德”的政治家伦理或公务员伦理共同构成我国当前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三大支柱。
本文中所论及的新经济伦理,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调节人们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体系。
二、新经济伦理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关系的变革是新经济伦理成长的根本原因
人类的道德活动总是奠基于经济活动之上并为经济活动所制约的。不同的经济类型就是人类进行道德活动的不同的外部环境,它既给人的道德活动、道德进步提供了一定的舞台和某种可能,又为道德活动、道德进步做了必要的规限。人们的道德观念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更新或消失。包括伦理道德观念在内的新观念的产生和旧观念的破除不是偶然的,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物质根源。为什么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下,产生了君权神授、父命子从、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平均主义、知足常乐和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等价交换、自由竞争、金钱万能等观念?这都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有它的社会物质原因的,决不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或主观的幻想。任何经济关系总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而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利益关系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权力的再分配,又是利益的再分配。存在决定意识。经济上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意识上,必然引起观念特别是利益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我国20年改革开放的初步实践表明,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这场变革是在新旧道德剧烈的撞击和痛苦的嬗变中进行的。
(二)改革开放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困惑呼唤新经济伦理
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如何既充分学习吸收资本主义数百年来所积聚下的应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又能确保社会主义本色不发生蜕变呢?这在伦理道德观念上就向我们提出了几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和发展完善早已为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某些新的观念,如竞争观念、协作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等;二是要坚决破除阻碍改革开放的陈旧伦理道德观念,如“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或“无商不奸”的落后意识;三是要批判和清除那些同社会主义方向相对立的错误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四是要勇敢地迎接西方道德精神的挑战,正确对待西方文明中的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崇尚科学和民主等具有合理内核的道德理念,将它为我所用。由于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变革,在伦理道德观念的这种坚持、发展、吸纳和破除的过程中,不能不引起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某些困惑,从而用带有疑惧性的目光审视着这变化了的世界。这种困惑,既有道德理想的迷失和道德价值目标选择上的困惑;又有道德评价上的困惑和道德冲突的加剧;还表现在个别人的道德心态的失衡。同时,由于法制尚未健全,剧烈的市场竞争和求利的目的导致部分人的私有意识急剧膨胀,个别人不惜以种种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方式,不择手段地攫取、占有商品和货币,从而危害和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新经济伦理正是在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困惑中开始孕育的。
(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新的经济伦理关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道德风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首先,人们的自主意识日渐增强,独立人格正逐渐形成。其次,等价交换原则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正的形成。经济活动的平等性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换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更易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培养了人际间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的道德品质。再次,剧烈的市场竞争激化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使其人生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赢利的目的激发起人们的强烈的进取欲望,推动人们积极投身于剧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从而形成了注重时效的观念、注重科技的观念以及注重管理和营销的观念;形成了诚实而灵活、精明而机敏、果敢而谨慎的个人人格特征。最后,市场经济内具的开放性、流动性催化着人们个性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日益发达的社会关系系统,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多样性、才能的多样性和选择的多样性。在开放和流动中,人们得以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彻底地打破了种种因资历、出身、血缘、等级的不同而给人们在精神上产生的种种压力、在发展机会面前设置的种种限制。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道德的进步,不但道德活动的领域变得极为广泛,许多全新的道德范畴和道德观念也大量出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新经济伦理的产生和成长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全过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并催生着新经济伦理;新经济伦理又推动规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日益消释着人们对伦理道德观念的困惑。
三、新经济伦理观念中的几个问题
在新经济伦理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奋斗与群体协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就可以脱离集体去孤身奋斗,更不意味着个人的利益可以任意侵蚀、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为集体主义倡导和群体协作的展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使之成为必须。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是分工细化的经济。有交换、有分工,就必须要求有协作。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经济。竞争的程度越剧烈、越广泛,越需要高质量、多方位的合作或协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经济行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农民可以任意选择种植品种并决定种植数量;城镇个体业者和民营企业可以任意选择生产项目及方式;职工可以任意从事第二职业,等等。但这些都仅仅是个“似乎”,而不是完全的、绝对的。除了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经济行为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上的供求变化,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仅仅是维持在小农式的自给自足的规模上,经济行为的个人也仍然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由是相对的,不自由则是绝对的。
倘若说,个人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和经营(泛指农户、城镇个体业户、民营企业和选择第二职业的职工的经济行为),在维持生存上尚游刃有余的话,那么,他们在寻求发展上则必然感到力不从心。现代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集约化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愈是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有机地聚焦在一起,愈是容易获得集团优势、规模优势,从而愈是能够更稳定地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目前我国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众多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自愿组建企业集团走合作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是一些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着的民营企业又逐渐繁衍分化成众多的独立的中小企业,并与原来的母体企业分庭抗礼,严重地削弱和分散了原来母体企业的发展势头。这种企业裂变现象,固然与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又明显反映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长期蔓延着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占山为王”的小农意识尚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同时,相当一部分地区为了本地区暂时的、近期的经济利益,置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于不顾,铺摊子、争项目,造成全国范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各自为战的小农意识不及早根除,势必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各类主体的健康发展,制约其上规模、上档次的进程,并由此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的持续和扩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时会很剧烈,但并不是说就没有紧密相关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利益相关比利益冲突更具有长久性。我们看到,在发达国家里,中小企业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企业只有走联合发展之路,充分地分工和协作,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在这种现代化大生产中,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奋斗是不存在的,存在着的只能是如何学会与别人协作共事。
由此,我们就应该在提倡并鼓励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具有全局观念,善于处理个人(单位)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勇于为了本行业整体利益和个人、集体长远利益与其他人、其他团体、其他企业走协作发展之路;要使我们社会成员都学会在竞争中求协作、在合作中图强大的本事,尽早根除我们民族长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盘散沙”和“窝里斗”的劣根性。我国国民身上的不善合作的劣根性的包袱不甩掉,我们民族就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轻装搏击。
(二)择业自由与敬业乐业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流动创造了充分的机会。但是,人们在自由择业时,是否是随意而为的呢?当然不是。近几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第二职业”而把本职工作抛在一边,当和尚不撞钟,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另有一少部分人“跳槽”跳出了瘾,成为“跳槽专业户”,对于自己选择的职业,爱干则干上三五日,不爱干则拂袖而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择业并不是完全自由的。首先,整个社会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以能够找到工作便为最大满足,而另有一少部分人不可能长时期地得到某一个固定工作。其次,理想的工作(职业稳定、环境舒适、工资福利待遇高等)十分有限且竞争激烈。再次,就社会而言,劳动者的职业应是稳定和可变性的统一,即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一方面,职业的可变性使全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动态中得到最优配置,劳动者本人有条件尽可能寻找或选择到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职业的稳定性使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在静态中求得相对平衡,有利于劳动者在自己岗位上深入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我们积极提倡并鼓励广大青年充分地进行职业选择,使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尽可能与自己的人生追求相一致,与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相吻合。与此同时,我们更提倡敬业乐业精神。发展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需要所有的就业者都恪尽职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钻研业务,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工作,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合格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我们鼓励岗位成才,扶持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个人的经济收入与个人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社会贡献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使所有的就业都有浓厚的质量意识,充分意识到一旦自己技术低下或工作态度欠佳则势必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企业形象,并由此最终影响自己的经济收益和职业的稳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自己员工的自身素质及工作服务态度的要求将越来越“苛刻”。
我们提倡并鼓励人才流动,但我们同样反对擅离职守,反对职工将原企业的工艺、技术、销售渠道等商业秘密外泄或出卖,更反对同行业间以高利挖墙脚、窃取对方秘密等,以确保市场竞争的合法与公平。人才的流动应该是有限制的。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吐故纳新,但人员的过于频繁的变动、更换,势必将导致企业自身的不稳定。因此,我们还应鼓励一部分人“从一而终”,引导更多的人“以厂(店)为家”、“爱厂(店)如家”,使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兴旺发达紧密相关,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惟有企业全体成员的风险共担、和衷共济,方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机敏精明与诚实守信
长期以来,在大多数国人眼中,“精明”与“诚实”、“机敏”与“守信”似乎永远是矛盾的。有的人“精明”得令人感到具有“奸诈”的味道;有的人“诚实、守信”,则常被别人与“傻瓜”“缺心眼”划等号。“无商不奸”成为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但毕竟在我们的同胞中,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人,在憨厚、本分、实在的同时又唯唯诺诺、做事无主见、低声下气、逆来顺受、屈服于权势和邪恶,万事临头忍守为先,不敢也不善于维护个人正当合法权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另有一些人要么依附于显要,仗势欺人,为所欲为;要么诡诈尖刻,坑蒙拐骗,丧尽天良;要么践踏合同,背信弃义。倘若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仅有诚实、本分尚能够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和认同的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仅有诚实和本分已经是不够的了。但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以捞钱为第一要旨,诚实守信不行了,不合时宜了,眼下为捞到钱,什么信义、声誉都可不顾。其实,这种观点恰恰是误解了市场经济。它的产生是由于市场经济早期,经济转型尚未完成阶段社会不正常现象给人们造成的假象和错觉。
其实,发育充分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机敏与守信兼容、精明与诚实并包的人,而绝非要么机敏而不守信或要么守信却不精明机敏。市场经济需要机敏精明的人。市场的风云变幻要求投身于其中的每一个经济行为的人都能善于捕捉各类信息,具有机灵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准确判断、审时度势,寻找机会,当机立断,把握住任何一次获利机会,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收益,可谓人的机敏。人的精明的意义在于,在他作为一个一般公民时,能够充分地合法地运用自己的权利,并使自己人身自由不受非法的限制与侵犯。在他作为一个劳动者时,他有权利要求自己的人身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有权利获得合理的工资或其他劳动报酬。目前,随着我国公民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就业谋职和到境外劳务输出人数的急剧增加,工资被克扣、人格被侮辱、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工伤残后不能得到及时与应有的赔偿等劳资纠纷事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这一点更显重要。在他作为一个消费者时,他具有较丰富的商品知识,善于鉴别商品的真伪优劣,他慎重选择消费方式,有权利获得良好的服务和购买合格的商品,他绝不姑息迁就“假冒伪劣”、也绝不纵容“缺斤短两”行为,应该学会斤斤计较,学会充分的自我保护。一个精明的现代人,不论他的哪一个方面的权益受到了侵犯,他都会毅然决然地拿起法律武器来坚决予以维护。面对市场经济,人们应当变得理直气壮起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学会自尊、自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敏精明的人并不等于不诚实守信。恰恰相反,市场经济绝不会容忍经济行为主体钻营取巧、盗梁换柱、坑蒙拐骗。机敏精明是知识、智慧的反映,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灵活性反应。市场经济需要人们忠诚于自己就职的单位,忠诚于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合同,注重信用;要求人们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知错必改,有错必纠;要求公民尤其是政府公务人员必须如实申报个人资产状况,依法纳税。那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阳奉阴违、诿过于人的人员虽然能得逞于一时,但终将不能得意于一世。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格和信誉就像商品的商标一样,愈是名气大、有声望,愈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信任,从而获得合同、得到贷款,使自己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学习与探索3哈尔滨59~62F11理论经济学刘雪松19991999作者单位:广州教育学院政治系 作者:学习与探索3哈尔滨59~62F11理论经济学刘雪松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