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几点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已经和正在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更新教育内容,改变存在的形式,变革教育方式……这一切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同时,也使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众言所归,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德育工作的新思路,虽然说,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内容不会改变,但随着德育环境、对象、任务、内容和渠道的变化,德育工作也不能因循守旧,而应该有新的面孔,要有新的套路,要在改进中加强。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既不能使德育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搞自我中心、自我封闭、自我循环,也不能违背德育工作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去消极地顺从市场经济的各种影响。应该明确坚持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坚持与创新的适度原则。
  从高校的地位、面临的任务、工作的对象来看,德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应该明确以下几个特性,以利于高校德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改进中健康发展。
  一、坚定的原则性。实施德育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党性原则,这是德育的前提,是灵魂。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德育必须放在首位,这是立足之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已经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仍然存在。尤其是高等学校,既是社会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学术观点交汇、融合、碰撞的阵地,也是对外文化开放的窗口,国外的各种思潮、各种政治思想倾向的代表人物,都希望利用大学这个窗口和阵地施加他们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更是把青年学生作为“西化”、“分化”的主要争夺对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仅有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趁机渗透,也有我国历史遗留的剥削阶级思想文化的沉渣泛起,还有市场经济拜金逐利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一切,都要求高等学校党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性,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地扎根在高等学校这块阵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德育工作的要求不仅不能降低,相反,应该加强。不管社会经济结构模式怎样变化,也无论教育体制如何改革,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始终要求大学应把对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学校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术素质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就此而言,大学思想教育的主体内容是永恒的。尽管人才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某些素质可以依靠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来完成,但是,过分强调市场的专业需求,来替代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将会削弱大学德育的地位。如果认为只要建立起相应的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市场机制,学生的素质会自然形成,这显然不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
  为此,高校必须重视“两课”教育,要充分发挥“两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那种认为现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政治理论课毋需加强,可以大杀大砍;还有的认为,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应该使其变为一门知识课等等,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非常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两课”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既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当然,“两课”教育也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要紧紧贴近社会现实,要不断地更新、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要重点讲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敢于和善于接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传道、授业、解感”。使本来应该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灵活的层次性。德育实施的层次性是增强德育效果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高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又是人才层次多样的群体,由于其工作性质、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大学德育呈显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主体利益的多元化,要求德育实施要多层次。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该对领导干部、一般干部、普通教师、工人、学生等提出适合他们特点的不同的要求。对领导干部应该是高标准,严要求,要先学一步,学深,深透,这是提高全员德育意识的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前提。对一般干部和广大教师则应区分其工作任务、甚至于年令结构,实施有所区别的教育内容。对于广大职工的教育,则应该根据其职业特点和需求层次灵活进行。
  德育需求的层次性要求实施德育方式的多样性。我们既要坚持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调主动灌输的必要性,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安排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教育,使德育实施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吻合,目的与效果相一致。
  三、深厚的群众性。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植根于群众之中。实施德育,重在参与。提高全员德育意识,既是实施德育的目的,又是根本途径。高校工作千头万绪,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要实现这一任务,没有学校里的全体干部、教职员工的参与,没有全员德育意识的提高,单靠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
  从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来看,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是群众活动。通过举办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确立活动的主题,调动群众的参与意识,使广大群众在群体活动中展现价值、实现自我;在群体中震憾心灵、陶冶情操、唤起斗志、提高觉悟。去年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上下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其教育效果是几场报告、几堂思想教育课所无法替代的。
  四、客观效益性。德育实施要讲求效益。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思想教育要讲究效果,不尚空谈,要少说多做,要管用,要少而精,不要搞“空头政治”,不要搞形式主义等等。这些原则对于我们实施德育是十分重要的。经济工作要讲经济效益,德育工作要讲思想效益、社会效益,要讲投入产出。否则,德育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内在的动力。
  增强德育实施的效益性,应该着重认识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要力戒教育上的形式主义。思想教育要有载体,要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但要克服做表面文章,要讲究质量。
  其次,要调查研究。一是要调查。不调查无法准确掌握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脉搏,教育就缺乏针对性。二是要研究。不研究难以认识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教育就缺乏科学性。
  再次,建立和健全德育评估制度。制定评估指标,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数量化,为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机制和激励依据。
  以上,是我们对德育实施原则的几点认识,为了保证这些原则的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从实践来看,德育实施要重视制度化、系列化、科学化建设。
  一、制度化。德育实施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对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些约定俗成的办法和一些成功的经验要及时加以总结、规范,形成制度。制度就是管理,管理也是教育。
  二、系列化。德育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又要求前后连贯,形成整体效应。近几年来,高校党委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分工协作带来的好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氛围,增强德育实施的整体效果。
  三、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它具有内在的特点和规律。为了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工作的专家。德育工作科学化涉及的问题很多,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即是不是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实施德育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德育不是一门科学,倒象是一件工具,可以随手拈来,任意放弃,不需要专家、专职德育工作者,这是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对实施德育是非常有害的,它所带来的后果,可能一时间觉察不出来,但长期下去,对德育工作本身,对人才的培养所带来的失误是难以估量的。历史上有教训,现实中也不乏例证。*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81-83G2思想政治教育朱桐伟19961996 作者: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81-83G2思想政治教育朱桐伟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55:25

[新一篇] 關于當前道德“滑坡”、“爬坡”問題的辨析

[舊一篇] 關于意識形態問題的歷史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