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传播与应用的基地,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既是高等学校党的干部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实践中充满着诸多辩证关系,正确把握和揭示这些辩证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理性升华是搞好作风建设的思维前提。总结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重深入、求创新、倡自为、树形象、谋立人,应当成为高校党的干部的目标追求,而这五个方面则是诸种辩证关系的综合统一。
一、重深入:身入与心入的辩证关系
在高校,要加强党风建设,做好工作重在深入,即深入实际和深入群众。只有主动地、自觉地深入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工作思路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找到自己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切入点与着力点。
深入实际,作为一个一般性口号,大家不难理解。但如何深入实际,将口号变成行动,却并非易事。新世纪,新济大,合校给济南大学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潜伏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作为济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怎样切实转变作风,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取得1+1>2的效益?这个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加强党风建设,真正做到深入必须明确:
身入是深入的行动基础。要做到深入,首先必须身入,人不到位,何谈深入?因此,学校党委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深入实际当作大事来抓。一是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大家认识到位、思想到位,从而使身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二是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强化硬性约束。合校之初,我们就立即出台了《中共济南大学委员会关于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决定》,对党委及校领导成员的联系点、接访日、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听课、走访等作了一整套详细的规定。高等学校,不管其规模多大,级别多高,仍然是个大基层。在这点上,与省部、市县不可同日而语。高校的领导因而要解决好身在基层不深入的问题。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全校领导同志能与师生打成一片,并始终把深入实际作为基本要求自抓不懈。
心入是深入的心理前提和思维支点。深入还必须强调心入为心理前提,如果仅身入,身到位而心不到位,这种身入就是走过场,搞形式,是一种官样文章,也就失去了意义。身入心不入,也就不可能做到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手拉手、心连心。所以我们要求大家不但要建立固定的联系点,还要与师生交知心朋友,掌握第一手情况,把师生的意见和要求作为指导和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努力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深入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身入与心入的统一。身入侧重于实践锻炼,心入侧重于理论思考,深入则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与理论的动态的有机统一。这个统一的中介或运行机制即是调查研究。调查必须身入,研究则须心入,调查研究就是既身入又心入。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复杂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没有调查研究,又如何明情察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实行正确领导的一个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1](P110)他还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1](P179)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侦察”即是调查,“思索”即是研究,指挥员的成功有赖于深入实际,有赖于“侦察”与“思索”的辩证统一,有赖于身入与心入的辩正统一。
二、求创新:务实与开拓的辩证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863计划”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创新的重大意义,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就是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综合历程。任何工作的进展必须依赖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都是不断创造的历史呈现。高等学校的工作顺利进行也不例外,也必须以创新为灵魂和动力,无创新就无实质性进展。因此,求创新应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指向。
高校工作的创新,从内容上看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观念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
创新既是对盲目模仿的反叛,同时又不是一味地蛮干。创新本身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务实与开拓的动态的辩证统一。在求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务实与开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
务实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务实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因而,工作中我们注意做到如下三点:一是任何创新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使自己的思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把书本的知识、上级的精神同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二是任何创新都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要把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三是任何创新都必须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要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在实践中出实效。济南大学的合并组建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没有模仿照搬其他高校合并的做法和模式,而是依据我们的实际,在“五统一”(统一领导班子、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发展规划)和“五个一”(一个党委、一个法人、一个声音、一个形象、一种精神)的前提下,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合署办公、大统小不统、逐步推进的办法,实现了合校、合心、合力,取得了领导班子1+1=1、办学效益1+1>2的效果。
开拓是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要求有开拓精神。开拓就是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扫清思想障碍,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不唯书,不唯上,敢为人先,敢于开辟新的领域,干新的事业,具有不囿成见、不守成规的气魄。要开拓,一要有干好事业的勇气,二要有多谋巧干、事半功倍的策略,三要有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当然开拓并非瞎想蛮干、盲目地跟风、赶浪头,而要“审势而行,因机而变”。当前,尤其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在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概括说来,创新应是务实与开拓的辩证统一,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说就是:“心静则明,事缓则圆。”这个静,不是静止,而是冷静;这个缓,不是缓慢,而是沉稳。冷静既包容开拓之意又有防止急于求成之用;沉稳既具有务实之功,又有进取之指向。冷静加沉稳,既倡导进取、开拓,又力主分清轻重缓急,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在这种创新基础上的事业,还能不收事功圆满之效吗?
三、倡自为:他律与自律的辩证关系
从事任何社会活动的社会主体,其行为状态都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一旦自为的行为状态出现,社会主体的活动就达到了自觉、自主的情境。这种情境的呈现,是社会主体实现其活动之预期目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转变作风是一种实践,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转变作风同样也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我们理应积极实现由自在向自为状态的过渡,而这种过渡既要有外部的刚性约束,又要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自为乃是他律与自律的辩证统一。
他律是实现自为的外在约束力量。用好的刚性制度来约束人,而不是凭人的好恶来管理人,这是在长期的各项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邓小平同志曾针对过去的失误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2](P333)古人云:“盘圆水圆,盂方水方。”要使我们的“盘”、“盂”规规矩矩,最根本的就是靠制度建设,把制度搞好。高校的建设与管理同任何其他活动的管理一样,也必须有适当的“盘”和“盂”,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使人们的行动有章可循,增强自身行为的外部约束。为此,根据济南大学的实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上来,全面理解和实行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我们着重进行了以下制度建设。一是围绕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章立制。先后出台了党委常委会会认制度、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关于民主生活会的意见等规定。二是建立了《关于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统战、安全保卫、外事、老干部、教学、科研、后勤等一系列工作规范。三是建立健全了民主监督制度,出台了党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办法和关于对校中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使全体党员干部照章办事,按照党内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同时保证和强化了教职员工对学校党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四是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校重大问题均经过教代会的广泛讨论和审议。另外,我们广泛发动全校二万余名师生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学校“十五”规划,以此来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激励人心、振奋人心,得到了教职工的拥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合校一年的努力,基本规章制度已基本完成,有些制度还再度细化,制定了一些实施细则,增强了可操作性。
自律是实现自为的内在追求。强调他律,并不是否定个人自律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他律也是通过自律来实现。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派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着名修身论题,阐发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提倡“自省”和“慎独”的精神,淡薄明志,宁静致远,要求自己管住自己。儒家学派的这种修身方式是以他律(即儒家社会政治理想、道德规范)为前提,寓他律于自律,以自律见他律的方式。我们党历来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按照无产阶级世界观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增强党性锻炼,也是以他律求自律、寓他律于自律、又于自律中见他律的方法,只不过在思想内涵上,是同儒家学派大不相同了。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要学习和履行“三个代表”。这一切都是对自律的重视。
自为是他律与自律的辩证统一。他律是行为标准、尺度和保证。他律管根本,管长远,没有他律(即制度),自为就失去了依据和方向。没有他律,坏人就会任意横行,好人就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自律是自为的内驱力,是实现自为的向往和追求。他律通过自律起作用,没有自律,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反对”,他律就会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不但要接受他律的约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达到自律的层面,自觉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模范地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作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淡泊自守,甘于奉献,达到自为境界。
四、树形象:精神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形象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辩证统一。树形象,就是要塑造良好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行为。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树立良好形象的内在基础。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要发扬革命加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五种精神。江泽民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没有这些良好的精神作为内在基础,是不可能树立好的形象的。
良好的行为状态是树立良好形象的外在要求。形象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没有良好的行为,就谈不上形象的树立问题。对于一个政党的形象来说,正如马克思所言: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对于一个人的形象来说,正如恩格斯所言: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这就是说,无论是整个党还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的树立,主要在于党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其实际行动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树立伟大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就在于它是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的。
形象是精神与行为的统一体。精神是形象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也不能有良好的行为。正所谓心正而行端。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不一的良行善举只能是为达某种目的的假招式和表面文章。行为是精神状态的外露和表现,是形象树立的具体体现。没有良好的行为,没有转变作风的具体行动,精神状态再好也是一句空话,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树形象,就必须真正做到良好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行为状态完美的结合和统一,既有内在的心灵美,又有外在的行为美。
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就是树立鲜艳夺目的旗帜。它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1济南大学成立以来,我们注意和加强作风建设,力求在实践基础上把精神与行为辩证地统一起来,树立良好的形象。具体说来,做到了“四带头”。一是带头学习研究。我们坚持自学制度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和调查研究,利用思考和调查研究成果指导我们的工作,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二是带头深入实干。通过建立联系点、接访、走访、座谈、通报、听课等多种形式,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勤政为民。同时,我们注意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倡导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抓实干,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是带头发扬民主。在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扩大民主、加强协商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我们积极顺应这种趋势和要求,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办事,既反对独断专行的一言堂,又反对软弱涣散、各行其是的山头主义。四是带头清正廉洁。注意加强干部的廉政教育,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顶住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不正之风,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与低标准比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五、谋立人:立志与立功的辩证关系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摇篮,是文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最为活跃的场所。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因此,立人,应当是高校全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立人,需立志,无志难成人,而立志又必须基于广阔的社会实践,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做出成绩和贡献。从这个意义上看,立人应当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立志与立功的辩证统一。
立志是立人的思想基础。所谓人而无志,不知其可也。宋代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总而言之,不立志,无以成事,无以成人。
立功是立人的实践基础。立志是必要的,但空立志无任何作用,鸿鹄之志还须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的要到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正如鲁迅所说:“人生并不在拼凑,而在创造。”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具体到高等学校,立志就是要立科教兴国之志,举贤任能之志,多为国家培养人才之志。立功就是在实现上述志向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合校以来,朝着立人这个高校的重要目标,我们着重抓了三件事。一是抓教师。“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社会、家长、学生成材的强烈愿望,培育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楼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先进的教学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协作精神,关系到育人的全局。为此,合校后不久,党委就作出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组织召开了为期一周的教师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队伍建设上,致力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了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在学科建设上,注重集中优势力量,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学科群的建设,争取更多的学科进入先进行列;在科学研究上,既注重基础研究又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既注重自然科学研究又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出台了《济南大学科研工作条例》、奖励条例等,鼓励教师从事科研。二是抓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在学校准确贯彻,要落实“三个代表”,必须要有一支合格的干部队伍。根据合校后的实际,我们实行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群众公认”原则和用人机制,选贤任能,先后进行处、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对群众评议推荐率达不到50%的干部不予任用,并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度,消除了在干部任用过程中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的问题,保证了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积极进取。在任用形式上,我们采用委任、聘任、试用等形式,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高能低的有效机制,并全部实行任期制。与此同时,加强了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监督,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抓党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是学校树人的根本保证。院系调整之后,我们适时建立了各学院党委、各系党总支和机关各党总支以及全校各基层党支部,注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主要是把方向,出思路,带队伍,抓改革,议大政,促发展,尊重和支持行政依法行使职权。在各院系推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防止出现个人说了算。同时,建立和完善中层以上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由于合校时间短,有些工作还未展开。但在树人立志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在树人立功方面也将孜孜以求。下步我们还要进行全方位地创设树人环境和条件,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新型综合素质与特点的合格人才。
综上所述,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作风建设也是一种伟大的革命实践。作为学校党组织,只要我们在作风建设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各种辩证关系,重深入、求创新、倡自为、树形象、谋立人,抓党风、树校风、促教风,就能在新的进程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济南大学学报18~22D2中国共产党李现成20022002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传播与应用的基地,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既是高等学校党的干部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实践中充满着诸多辩证关系,正确把握和揭示这些辩证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理性升华是搞好作风建设的思维前提。我们认为,重深入、求创新、倡自为、树形象、谋立人,应当成为高校党的干部的目标追求,而这五个方面则是诸种辩证关系的综合统一。高等学校/作风建设/辩证关系李现成,济南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山东 济南 250002) 作者:济南大学学报18~22D2中国共产党李现成20022002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传播与应用的基地,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既是高等学校党的干部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实践中充满着诸多辩证关系,正确把握和揭示这些辩证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理性升华是搞好作风建设的思维前提。我们认为,重深入、求创新、倡自为、树形象、谋立人,应当成为高校党的干部的目标追求,而这五个方面则是诸种辩证关系的综合统一。高等学校/作风建设/辩证关系
网载 2013-09-10 2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