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及人的价值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是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这两个概念的正确规范,对人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呢?
      一、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人学有其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批成熟着作。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们批判了在“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异化”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把抽象的人作为历史的基础,批判对人的抽象理解,批判把共产主义变成爱的呓语,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科学地阐述了现实的人及其物质活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性、个性与阶级性,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1)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的本质是一种过程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不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物,它是在文化—社会存在的特殊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是人的对象性的物质创造和精神道德创造的结果。因此,人性、人的本质是历史的范畴。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时候,尖锐地指出:“蒲鲁东先生不知道,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8页。)他主张,不仅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且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的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着重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这些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题。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9、30、31页。)他批评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生产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而生产劳动方式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及其多样性也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而不断展示出来,愈来愈充分,愈来愈丰富。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僵死的、静止的。“不管是人们的‘内在本性’,或者是人们的对这种本性的‘意识’,即他们的‘理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67页。)。人的本质是一种过程质。
  (2)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一种系统质。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马克思不仅指出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阐述了社会关系总和的内涵。马克思指出,不论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并且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马克思与过去的旧哲学家不同,他不是把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中的某一个方面孤立出来,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它们综合起来,确定人的本质。马克思承认人的本质中的自然因素,认为它是人的本质的物质承担者。但是,马克思决不把这些因素平等并列。他明确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可见,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个因素中,马克思更强调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马克思还具体分析说明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层次性、主从性,区分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以及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他把物质关系看作思想关系的根源和基础,进而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原初关系,并把它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的本质,并不是由这些关系中的一个关系或一些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全部这些关系的整体决定的。人的诸多社会关系的总和,使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极其不同的五光十色的人性品格。因此,人的本质既不是单纯自然的,也不是单纯社会的,既不是单纯理性的,也不是单纯感性的、本能的、非理性的。人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系统质。
  (3)人的本质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质。现实的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相对性和多层次性。人不仅作为现实的个体的人存在,而且作为群体的、阶级的、民族的人存在,还作为类的人存在。因此,人不仅具有个性、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而且具有共性。个性就是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不同社会活动的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属性,它是由许多个性特点构成的某种统一整体。这里,人的自然禀赋、先天素质是其个性的自然生理前提,而个性是由人体活动于其中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造成的东西。人的本质正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脱离了个性,人的本质就抽象化了。马克思主义不仅从来不否认个性的存在及其意义,而且主张创造条件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肯定个性,也肯定人的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裂为群体、阶级。共同的社会存在和阶级地位,决定了不同群体、阶级的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决定了他们共同的本质,使他们具有共同的群体性、阶级性。不同民族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们的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造成它们之间不同的特点,形成不同的民族性。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对于个体的个性而言是共性的东西,而对整个人类而言又是个性的东西。这里,不论是借口发展个性,而否认、抹杀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还是借口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而否认抹杀个性的发展,都是错误的。重要的是研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个性和阶级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我们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整体已被消灭了,因此,研究人的群体性,例如工人阶级中不同群体的群体性,农民中不同群体(采用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农民群体、走进乡镇企业的农民群体、离乡进城的流动农民群体、仍然过着传统耕作生活的农民群体等)的群体性,知识分子的群体性,研究这些不同群体的本质特征,研究形成这些特征的现实条件,研究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从而创造适当的社会条件,促进不同群体的人的本质的合理的、完善的发展,尤其是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在承认个性和阶级性的同时,也承认人的共同本性。“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就是说,都具有作为人的共同特性。人的共性既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稳定的因素,又指不同个人、群体、阶级、民族?间普遍联系的因素,它是贯穿于人类心理、习惯、思维、行动中的人类共有的特征和倾向。诸如群聚性、人际间的可理喻性、人的类意识等等,都是人类共有的东西。否认人类的共同性,单纯强调阶级性,或者单纯强调人类共性,否认阶级性,都会给社会主义制度带来巨大损失和破坏,这已经被历史事实所证明。长期以来,在对待人的问题上,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只讲阶级性,不讲个性和共性,把阶级性绝对化,使阶级性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内在本质,从而成为某些阴谋家玩弄权术、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这是我们绝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教训。
  (4)人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质。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中改变和完善的,因此,人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充分肯定人的现实性和主体性。人要成为主体,就必须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主体性就表现在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要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就要能够支配自然,要支配自然,就要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社会的主人。所以,人的本质现实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过程,而人类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过程,也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由潜在变成现实的过程。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本质。人类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逐步走向成熟,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改造,在完善自我本质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人类的更高发展水平,最终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完满境界。
      二、关于人的价值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价值是表示事物具有满足某种需要的属性、作用和意义的概念。“‘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在西方哲学史上,价值概念出现较晚。近代哲学家休谟和康德从伦理观上论述过价值问题。但关于价值的确切规定和系统理论的出现是近代晚期的事情。它首先出现于经济学理论中,然后扩展到其他领域。19世纪中期,德国哲学家洛采(1817~1881)最早提出哲学意义的价值概念,19世纪末,出现了独立的价值哲学。今天,价值已经成为许多学术领域使用的普遍概念。
  关于人的价值,国内外的专着和论文已有过不少说法。我认为,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问题,必须区分以下几个范畴,即人的价值本身,价值实现和价值评估。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人由于其自然和社会存在而具有的利用客体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某种需要的能力。这里说的由“自然和社会存在”形成的能力,既指由于人的自然存在使人具有的先天素质和禀赋,也指人的社会存在,主要是社会实践使人具有的能力,例如由于家庭熏陶、教育、社会实践、交往使人具有的能力。不同的人的自然和社会存在不同,他们所具有的满足需要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他们的价值才不同。一般说来,人所具有的满足需要的能力愈容易获得,它所含有的价值量就愈低;反之,这种能力愈难形成,它所含有的价值量就愈高。这里,价值的主体是人(以自身、他人、社会形式出现),价值客体是因其自然和社会存在而具有满足某种需要的能力的人,价值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群)的有用性。因此,人既是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由于真实存在的是真实的个体,所以,就真实的个人的价值而言,人与人之间是互为手段,互为目的。这正是人的价值范畴不同于物的价值范畴和一般价值范畴之所在。只承认人是目的,否认人同时也是手段,是根本不现实的,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一个人人都只想把自己当作目的,拒绝作为手段的社会,只存在于唯心主义哲学的幻想之中,在现实中是根本不能存在的。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拒绝把人作为手段,而是要拒绝那种蔑视人、把人仅仅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东西”的非人道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世间的各种价值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2页。),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人是最有价值的存在。因此,要尊重人,珍惜人,爱护人,相信和依靠人的无限创造力。认识人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要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量,另一方面要提高争取自身权利的信念、勇气和自觉性,要同一切轻视人、奴役人、践踏人的行为作坚决斗争。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每一个人都尽可能高地具有价值量并最大限度地使其实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主张创立共产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从人的价值角度说,正是为了使人最大限度地具有价值并实现其价值。
  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通过实践而获得实现。任何一个具有价值的人,都要实现其价值。而要实现其价值,必须对其实现方向作出选择。人对其价值实现方向的选择,就是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将自己的价值付诸什么方向,这取决于他的世界观,特别是取决于他的价值观,即他认为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无价值,什么东西值得追求,什么东西不值得追求。具有价值的人,在选择了价值取向之后,就会全力以赴去实现其价值。为满足个人需要的实践实现的是个人价值;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实现的是社会价值。这两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关的。其所以相区别,是因为个人虽然是组成社会的分子,但个人并不是社会,他有着一些特殊的需要,这些需要常常不同于他人,也不等同于社会的需要。其所以相联系,因为个人必定处于社会之中,离开社会人就不成其为人,更谈不上价值,而人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客观上同时也部分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里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完全对立起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或者片面强调人人都只应该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无视社会价值,或者片面强调人只应该实现社会价值,而无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先进阶级的先进人物,总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于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他们正是在为实现其先进的社会理想的斗争实践中,满足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历史需要,实现着他们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着他们个人的社会理想追求,实现着他们个人的价值。无数无产阶级的革命先辈,正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在他们为全民族的解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英勇奋斗的过程中,不仅实现着他们的巨大的社会价值,也实现了巨大的个人价值。
  价值实现范畴的重要特征是其社会实践性。离开社会实践,任何价值都不可能实现。不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是如此。这是因为只有处于社会中的人,才能有效地使用客体,而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使用客体,才能实现其价值。社会实践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和保证。那些企图脱离社会、完全凭个人好恶塑造自己的人之所以碰壁和失败,就在于他们不懂得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性特征。他们不懂得,任何价值的实现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如果不具备起码的社会条件,价值量再高的人,其价值也是无法实现的。我们日常谈到的人才浪费和人才积压,就是由于社会没有给这些人提供适应发挥其才能的起码条件,造成的社会不公和社会浪费现象。其次,任何人价值的实现都是一个过程,离开社会的实践过程,就不可能实现人的价值,而任何社会实践都离不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都必须处于社会的各种联系、关系之中。排除这些联系和关系,就使社会实践失去实现的基础,而没有社会实践,人的价值实现就是一句空话。人的价值实现,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本质的体现,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化。而这种现实化必定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完成现实。再次,人的价值取向,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的。作为过程的价值实现,由于各种原因会遇到种种障碍和困难,这些障碍和困难有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创造性,就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其价值追求。但有时遇到的阻碍和困难是不可克服的。这是由于人的价值取向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人面临两种选择,或者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或者在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人的创造性发挥,总离不开社会历史提供的客观现实条件。所以,离开社会实践这个基础,任何价值都不可能实现。
  人的价值的评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反映到主体观念中,形成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的肯定或否定判断,这种对客体的价值属性的判断,就是价值判断。人的价值的评估,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对人实现出来的价值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价值评估的本质特征是评估活动中的主观意向性起主导作用。所谓主观意向性,指由于人们不同的需要反映到人们意识中形成的主体的目的、愿望、情趣等观念因素。人们正是根据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的程度,对客体作出价值判断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和社会正是根据其自己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对人作出价值评估的。某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和社会认为有价值、并赋予其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的人,在另一对立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和社会看来,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并且不给他(她)以任何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在对人的价值评估上,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当然这是就阶级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场合说的。把这一点绝对化,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各阶级都不可能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不正确的。有些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团结一致以民族的形式体现出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在中外历史上都不乏其例。但是,只有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阶级即无产阶级,才能以最彻底、最科学的态度和标准,对人的价值,包括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估,这不仅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它的彻底解放同全人类的利益和解放是统一的,从而使它不从一己的私利出发,作出价值评估,同时,还由于无产阶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而使它掌握了最科学的观察和分析社会和历史的思想武器。
  价值评估的主观性特征,是价值判断和认知活动的原则区别。认知活动要分辨真假,其目的在于求真,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而价值评估是要区分善恶,目的在于有用。正因为如此,日本创价学会第一任会长牧口常三郎在其《价值哲学》中,坚决把真理从价值范畴中剔除出去,认为价值概念由得、善、美构成,明确地把价值定义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但是,把认知活动与价值判断完全隔裂开,不仅是说不通的,也是做不到的。人们对客体的评价总是以对客体的正确认知作基础的,受认知的校正或影响。不可能设想对于价值客体没有正确和清楚的认识,会对它作出公正、真实的评价。这里,价值观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的原则。而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值得追求的总观点,它是包括价值标准、价值目的、价值理想等要素在内的一个观念体系。人们的价值观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和需求、理论观念、思想信仰、社会状况、时代历史特征等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是否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认识提高,是评价人的价值的重要尺度,特别是评价人的社会价值的唯一尺度。不论在什么时代,其价值实现推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和认识提高的人,其主体价值就大,反之,就无价值或是负价值。先进阶级的价值追求,由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具有进步作用。落后的乃至反动的阶级的价值追求,由于其违背历史前进的方向,因而起到阻碍历史进步的反动作用。
  总而言之,只有把人的价值、价值实现、价值评估区分开来,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客观地说明人的价值问题。如果将它们混淆在一起,必然把问题搞乱。
文史哲济南36~41B1哲学原理张鼎国19981998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种过程质;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系统质;人的本质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质;人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质。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的问题,必须区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的评估这三个范畴。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价值实现和评估张鼎国,中共中央党校成人教育学院教授。邮码:100091。 作者:文史哲济南36~41B1哲学原理张鼎国19981998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种过程质;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系统质;人的本质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质;人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质。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的问题,必须区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的评估这三个范畴。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价值实现和评估

网载 2013-09-10 21:54:47

[新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現實

[舊一篇] 人的認識的主體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