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关于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的基本思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近几年来,关于大力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成为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现象的产生,是每个国民都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要求使然,是国家依法治教和依法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责任,这一点已经取得人们的普遍共识。为此,各地政府及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作为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步伐呢?本文结合教育实践经验,从基础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从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外因素入手,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浅谈一下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统一思想,认识到位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就要首先增强薄弱学校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依法治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要求;是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基本条件;是解决“择校问题”,制止“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的根本途径。因此,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其次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法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要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认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通性、全民性,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要面向所有学校,努力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要求所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二、明确职责,管理到位
  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到行为到位,就要在宏观调控、全局把握的基础上,做到统筹规划,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具体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责任到位。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担负起改造中小学薄弱学校的责任,把它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工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在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中增加限期改变薄弱学校的内容,并把它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中,作为对各级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班子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加强与薄弱学校的联系,做到责任到人,力求实效。
  二是明确目标,规划到位。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地确定改造薄弱学校的基本标准,为进一步制定改造计划创造条件。各地根据标准,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本地区的改造目标和范围,进行分类定级,分步实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布署,制定改造规划和方案。既从办学条件的硬件上加以规范,即校舍、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又要从领导班子、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校风建设等软件方面进行规范。从现在起到2000年,分期分批,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完成。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基本改变大中城市薄弱学校的面貌。
  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到位。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强化执法监督的职能,建立教育监督的有关机构和监督信息网络,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检查和监督。将学校自查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抽查有机地结合起来,行政部门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律监督体系,使检查与监督法制化、制度化,以保障改造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四是动员舆论,宣传到位。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电视、报刊、广播媒体,广泛宣传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的意识,为改造薄弱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加快薄弱学校建设的步伐,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以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有助于薄弱学校建设的倾斜政策,为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一)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形成政策导向的保障机制。
  教育资源包括人、财、物,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有助于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应在这几方面制定有助于薄弱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倾斜政策,以调动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办学的积极性。在人事制度上,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打破原有校长级别和学校挂钩的办法;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采取流动制度,选配和鼓励优秀校长和后备干部到薄弱学校工作或挂职锻炼;组织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讲习团定期到薄弱学校支教、帮教;在教师编制、职称评定和各类表彰奖励中,在指标分配上适当给予一定比例的倾斜。在教师培训、进修和待遇上,近几年重点以薄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鼓励和支持薄弱学校教师在职脱产进修;实行校际交流,发挥示范校的资源优势,通过传、帮、带,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科研部门要加强对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以提高教师素质。对经培训仍不胜任教师工作的,应调离教师岗位;在同等条件下,在住房分配上优先考虑薄弱学校的教师。在经费投入上,采用多种形式保障对薄弱学校经费的投入,帮助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具体办法是:政府部门从财政费用和教育费附加中设立一定的专项经费,并按一定的比例配套。如有些地区按照市与区、县1∶2的比例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政府部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财政拨款;从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学校收取的费用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扶持薄弱学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免征营业税,帮助解决供、产、销中的困难,增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发动全社会关心帮助薄弱学校的建设,开展群众性的集资活动,筹措部分经费。
    (二)改革招生与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以分择校,是造成校际之间生源差异,不平等竞争的主要根源。为此,中小学应该淡化考试竞争,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改善薄弱学校的生源状况。小学入初中实行就近免试入学,高中逐步推行升学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挂钩的办法,逐步减少择优比例,扩大定向分配生的比例。在高中招生中适当建立合格加特长的录取标准,以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长。在高校毕业生分配上,每年将一定比例的优秀师范生戴帽分配到薄弱学校任教;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允许引进、充实骨干教师,允许回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调整和充实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
    (三)改革督导和评估制度,建立激励和监控机制。
  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估学校的作法,要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校,建立综合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在办学水平上,注重对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工作制度的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的评价,逐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加强过程管理。在教育质量的评价上,从合格率、升学率、巩固率、缩差率、扩优率和办学特色方面,进行多侧面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把办学条件的评价与工作努力程度评价结合起来,把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并注重过程评价,引导学校逐步树立全面质量意识和效益观念,激发薄弱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指导学校管理做到职责分明,执行可控,评有标准。
  建立奖励和督导制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按规划完成年度改造任务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没有按规划完成改造任务的地区,不允许参与各类评奖和评优。行政部门每年应组织必要的督导与检查,建立学校自查与上级行政部门抽查制度,保证改造任务的有效落实。积极宣传和推广各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四、优化教育布局与结构,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一)优化学校布局与结构,提高办学规模效益。
  合理的学校布局,合适的办学规模,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统筹规划,整体布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状况,生源情况,制定不同的办学标准,确定合理的办学规模。通过兼并、联办、挂钩、撤销的办法,改造那些规模过小、条件过差、师资严重不足的薄弱学校。
    (二)改革办学模式,增强办学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按照以升学为轴心的轨迹运行的,结果一方面造成“千人一面,万校同型”的格局,另一方面造成校际间的差距拉大。一些学校生源少,质量差,招不进,留不住,办学模式趋于萎缩。这种局面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很不相适应。改变这种状况,出路在于改革办学模式。办学模式多样化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客观需要,是学校摆脱办学困境,形成生机与活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鼓励和指导薄弱学校,本着扬长避短,因校制宜的原则,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制定发展目标,确定办学模式,形成办学特色。打破以往办学模式单一化、整齐化的格局,使办学模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扭转学校生源萎缩的办学局面,提高办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办学实力。
  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教育,参与办学,有助于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合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优势,有助于促进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择校的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试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部门联办、政企联办、校企联办和校际联办的多种形式,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坚决扼制那种利用“名牌”效应,以转制的办法搞所谓的“公办引入民办学校的办学机制”,搞校中校、校内班、一校二制。这种做法愈发加大了校际间的差距,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更不利于薄弱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五、强化学校内部改革,搞好硬件与软件建设
  治标更要治本,加强薄弱学校自身改革,搞好“硬件”与“软件”建设是根本。学校的发展规模、速度、数量、校舍、教学设备和手段等“硬件”,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等“软件”,是决定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内因和关键。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薄弱学校在硬件建设中,利用政府投入的经费,重点解决好校舍、场地的改造与修缮,新建电化教室、语音室、实验室,添置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和卫生器材,增购图书资料。同时,要充分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
  在软件的建设上,要通过调整、充实、培训、提高等方法大力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改革。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要完善校长负责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为薄弱学校选配好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有领导能力、管理水平高的校长。校长对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职务聘任制,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内部的活力。再次,是加强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和健全教工代表大会制度。校长的办学思想和重大决策,只有为广大教工所理解、所接受,才能把校长的指令变成大家自觉的行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综合能力。
  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认识办好学校的规律,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加强教育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11~14G3中小学教育赵鑫/熊梅19981998(作者单位 东北师大)       作者: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11~14G3中小学教育赵鑫/熊梅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45:45

[新一篇] 柯菲德:一個溺水者的故事

[舊一篇] 根語,別一種人文詮釋  ——兼及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