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修订说明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遵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在两省一市进行试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第三册的教学任务与前两册有所不同。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写作部分,主要进行议论性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部分,进行讨论、辩论的训练。
  一 阅读
  第一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其中教读诗歌7首,自读诗歌6首,包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徐志摩、闻一多、艾青、穆旦的现代诗4首,舒婷、梁小斌、韩东、海子的当代诗4首,普希金、华兹华斯、狄金森、裴多菲的外国诗4首。单元教学重点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关于文学作品的意象和诗歌的象征手法,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地学习过;在高中学习诗歌,抓住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专门的讲授,仍具有“启蒙”的性质。有关的知识不能过深过细,而且要寓知识于训练之中。
  “单元说明”有意不给意象、象征下定义,主要是因为在教材中下诗学定义,三言两语说不清,学生反倒不能读懂;况且目前还没有较为确定、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某种定义,写进教材容易引来争议。不过在教参里有定义,供教师参阅,根据情况讲给学生听。学生读诗不必在诗学定义、概念上纠缠,要能理解和试着解说诗中意象、象征手法。品味意境,也是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出于全面的考虑,还是放到第三单元,在本单元暂不涉及。
  本单元是高二文学鉴赏教学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诗本来是一项有意义、有魅力的活动,应该在课堂上将诗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
  第二单元鉴赏先秦至汉魏晋诗歌。其中教读诗歌6首,自读诗歌2首,包括《诗经》3首,《离骚》《孔雀东南飞》2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这些诗歌是先秦至魏晋时代的代表作,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五言诗的语言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从最早的简约的四言,到后来逐渐加长的五言、七言,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但是,有关古诗的知识不宜讲得过深过细。
  《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语言深奥难懂,会给鉴赏造成一定的困难。教材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配有详细的注释,句句有译文,为的是不在理解词句上耗时费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的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共有358句,1790字,教学时不可能逐句鉴赏,因此要抓重点,一是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欣赏“故事”;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思想感情的语句(主要是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单元鉴赏唐宋诗词。其中教读诗词6首,自读诗词11首,包括《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近体诗8首(李白、刘禹锡绝句各1首,王维、杜甫、陆游律诗共6首),词7首(李煜、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词各1首)。从这些唐宋两代的名家名作中,可以窥见唐诗宋词的大体特征。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词格律常识。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的说法,唐宋的诗家词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意境”的创造,因此,从意境出发,是鉴赏唐宋诗歌内容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1.教学中用意境一词不自本单元始,学生或许大约知道什么是意境,大约知道怎样分析意境,但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意境的准确定义,并在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时,能通过亲自实践掌握一些要领。2.讲诗词的意境,应该回顾第一单元所学过的“意象”的知识,不妨适当点明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在第一单元中,重点讲意象,有意忽略意境;在本单元,讲意境则要与意象并讲,有个别练习有意提出分析意象的要求,当然,还是以分析意境为主。3.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品赏意境的活动中。如何“投入?”首先要熟读背诵,古诗词本来就是供吟诵的,只有熟读背诵,才能渐入意境。本单元大部分诗词要求背诵,如果能够做到的话,最好让学生背诵所有的诗词。其次需要体悟,展开联想和想像。古人作诗讲究“不睹文字,但见性情”(钟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这些言论固然是谈诗歌创作,但也给我们的诗歌鉴赏以启示,就是于“虚空处”、不言处品赏出诗意来,体悟、联想和想像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另外,严格的格律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的形式特征之一,是我们的先人对民族文化的伟大的创造。学习唐诗宋词,应该粗知格律常识,了解唐宋诗家词人是如何在严格的限制中自由地创造、尽情地挥洒的。但是这点要求不宜过高。对老师来说,则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为教学生一点格律常识,老师也要懂得较多的格律知识。
  本单元自读课文多,学生除了要熟读背诵外,还要尝试着运用从教读课学来的方法,自行品味、赏析。只要老师上教读课得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自读课文自然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课文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读),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教读),巴金的《灯》(自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读)。单元教学重点是鉴赏抒情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这些散文时代不一,地域各别,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情意浓厚、文辞优美又广为传诵的抒情散文。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与意趣呢?应从赏析语言和表现手法入手。教材选择这两项重点,是有意地避深难从简易。品味语言是文学鉴赏也是抒情散文鉴赏的最基本的方法。本单元的每课的练习都有品味语言题,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的情志与意趣。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散见于本单元各篇课文之中,教材根据各课的特点,将赏析某一手法作为鉴赏教学重点,也作为练习中的训练重点。
  学习散文,可以借鉴读诗的方法,不妨将在诗歌单元中所学到的能力运用到散文学习当中来。如学习《故都的秋》时可以品味文中诗一般的意境,学习《灯》时可以揣摩文中“灯”的意象的象征意义。读散文不像读诗那样要求大量地背诵,但也应该熟读,在熟读中体会思想感情,赏析艺术手法。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思想高尚,构思奇巧,语言优美,可读性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但原文过长(7000多字),不得不“拆分”:主体部分留在课内,其余部分放在课外《语文读本》里。应先布置预习,让学生将课内的与课外的一起读,先在脑子里建立起完整的印象;做练习时,应联系课外的那部分。
  第五单元继续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课文有鲁迅的《灯下漫笔》(教读),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教读),韩少华、屠格涅夫的两篇散文诗《记忆》《门槛》(合成一课,自读),郭沫若、罗素的两篇短文《〈鲁迅诗稿〉序》《我为何而生》(合成一课,自读)。单元教学重点是鉴赏散文的理和情,鉴赏散文的含蓄美。
  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杂”:有杂文、演说词、散文诗、序言、随笔。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基本上以议论为主,多数可称为“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虽以说理为主,但又不像纯粹的议论文那样“严肃”,而是在针砭时弊、褒扬嘉德懿行时,带上喜怒哀乐的情绪色彩;在形式上又自由活泼。如果说抒情散文表现“情趣”的话,那么说理性散文则表现“理趣”了。这里的“理和情”虽是并论,但还是以“理”为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上一单元有所不同,又有一定的联系。两个单元合在一起,增加了现当代散文在整个文学鉴赏中的作品的比重。多读现当代散文,或许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这是一个新尝试,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
  散文诗根据诗句、章法的不同,有时被认作散文,有时被认作诗。本册将形式上更近于散文的《记忆》《门槛》放在散文单元里。散文诗本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在散文单元中安排散文诗,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见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趣味和鉴赏能力。在教《记忆》《门槛》两篇散文诗时,除了让学生自行阅读、赏析课文外,老师可以稍稍介绍散文诗的特点、散文与散文诗的区别。
  第六单元鉴赏古代散文。课文有李密的《陈情表》(教读)、苏轼的《赤壁赋》(教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自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自读)。单元教学重点是鉴赏古代散文的语言和议论、抒情的手法。
  古代散文多不胜数,本单元只能容纳4篇。本着“文学鉴赏”这一指导思想,在选文时,力求选取具有丰富的感情、精巧的章法、优美的语言的文学性很强的散文。这些散文作品的时间跨度很长。作者都以文学创作见长,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文体有表、祭文、序言、辞赋。在写法上,《陈情表》委婉地陈述苦情,《祭十二郎文》直抒胸臆,《愚溪诗序》含蓄地议论,《赤壁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手法各异,各见神采。
  这套教材的第一、二册有不少文言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解决“语言”问题;在本单元学习古代散文,当然要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主要还是将教学目标定于“文学鉴赏”这一层面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比前两册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读懂语言文字,更要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领略艺术魅力。
  但是鉴赏古代散文,仍要注重品味语言,这在课文提示与练习中都已交代。品味语言这项活动本身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而且还是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前提。学生在高一读了不少文言文,在本册前五个单元也训练了品味语言的能力,因此,完成这项活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至于鉴赏古代散文的议论、抒情的手法,也有前五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的基础,又有“品味语言”作为依托,学生不难胜任。
  鉴赏古代散文,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状况。这些作品在时间上距离我们很遥远,有的作者我们很陌生,不了解时代和作者,难以消除作品与我们的“隔阂”。如读《祭十二郎文》,不解作者状况,便不容易体会作品中流露的对亲人逝去的极度悲恸、婉惜与对人生的哀叹;读《愚溪诗序》和《赤壁赋》,不了解作者和时代状况,便不能感受到两位作者正直、傲岸的人格,因而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鉴赏古代散文,要像鉴赏古诗词那样注重熟读、背诵。古代散文具有声韵美,便于诵读。只有多多诵读,才能培养“语感”,理解文意,从而进行有效的鉴赏。本单元4篇课文都要求熟读,3篇要求全文或部分的背诵。这是基本的要求。如果要求再高一点的话,要把所有课文都熟读成诵。
  关于阅读部分,作几点总的说明。
  1.在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教学,要重视感悟。“感悟”一词见于“试验修订版”大纲,是其中的核心概念。文学鉴赏中的感悟,就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媒介,感受艺术形象,感知艺术形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艺术价值。感悟是由感至悟,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感的阶段,即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形象思维是感悟的基础。中学阶段的鉴赏,形象思维绝不可忽略,可是又常常被忽略。应当唤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他们进入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感得充分,悟也就自然产生了。
  2.在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品味语言是基础。教任何一篇作品,不论是否将品味语言作为教学重点,都要重视这项基本能力的训练。那种脱离语言的“架空”分析、搜索、玩味,一味钩深致远,片面寻求言外之旨、味外之味,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3.在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教学,诵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学生在高一学习文言文时,已强化了诵读能力,这种能力在高二应予以巩固。本册教材的课文基本上都是抒情性的,都是文辞优美的经典作品,都适合于诵读。在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教学指导都有“诵读提示”,根据该课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提示应该掌握的要领和避免的问题,即便是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也不例外。当然,这只是一种探索,是否妥当,有待于教学的检验。
  4.在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鉴赏本来就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需要解读文字信息,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描绘意象、画面,并且补充画面的空白;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鉴别作品高下优劣,评价作者是非曲直。因此,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老师所说只是一家之言,教材所述也是一家之言,不求“标准的理解”“统一的答案”,如果学生真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当然,在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讲求思维的规范性品质,既要言出意外,又要言在情理之中;不能把“大胆”地履危走险、片面地追怪求异当成“创造”。一般说来,在鉴赏之始学生不容易展开联想与想象,不敢大胆地推断,因此需要激发勇气,让他们思想放开来、开口说出来;既已“开放”之后,又须指点“规范思维”,想法、说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本册各课的练习大体上有把握思想感情、鉴赏精彩语段、背诵、写鉴赏笔记等几种题型。如上所述,很多练习的答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要限制学生自由发挥。“写鉴赏笔记”即是写二三百、四五百字以下的短文,以动笔促进、深化鉴赏,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而避免浮浅、空泛的“鉴赏”,这是本册教材的一个特色。
  6.根据教学的需要,本册安排了较多与鉴赏相关的附录。第一单元后附有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第四单元后附有佘树森的《散文的艺术魅力》,课本最后还附有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鉴赏》,学生在学习完诗歌、散文单元乃至全部课文之后,再自读3篇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文章,在理性认识上提高一步,对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将会有所帮助。第二、三单元后附有与时代相应的“其他古诗词诵读篇章”,它们是大纲里规定背诵而课本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安排成课文的古诗词。只供学生课下背诵,不占课时。
  7.考虑到文学鉴赏教学的特殊性,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与前两册有所不同,每课的开头都是“课文鉴赏说明”,内容有:1.诵读提示,2.整体感知(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3.鉴赏要点,其他内容与前两册基本相同,只是“鉴赏示例”的例文比前两册稍多,展示了专家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鉴赏作品的情况,也许对备课时拓展思路、增加见识将有助益。
  8.要真正培养好鉴赏能力,还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仅读课内20多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鉴赏的进步有赖于阅读量的积累,也就是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为了加强课外阅读,第三册《语文读本》与课内单元相对应,选编了大量的诗歌、散文,这些作品有的与课文直接相关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的与课文有一定的关系,可供参读,如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作为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的参读文章,苏轼的《后赤壁赋》可作为《赤壁赋》的参读文章。为使《语文读本》的面貌新一些,还选编了很多当代(尤其是近些年)的散文,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人的情感与思想,题材各异,风格多样,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当代文学的气息,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除了教材与读本之外,还可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其他健康的文学作品,但应该在阅读范围、阅读方法上给予指导。
  二 写作、口语
  交际第三册写作部分进行议论性文体的写作训练,内容涉及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点论据间的关系,议论文的结构,议论的方法,两种特殊文体札记、随笔的特点及写法。单元名目及训练重点如下:
  附图G311j03.JPG
  口语交际分讨论和辩论两个部分。在两个部分的“基础知识”中,对讨论和辩论参与者提出了不同要求:讨论部分有对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要求,侧重于对参与者的要求(坦诚、谦虚、委婉);辩论部分提出辩论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充分的准备,人员组成及程序),并专门对主持人的能力与职责提出要求(雄辩、敏锐、刚柔相济、灵活巧妙)。两个部分分插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单元名目及训练重点如下:
  附图G311j04.JPG
  关于写作、口语交际部分,作几点总的说明。
  1.多启发,少限制。本册写作多是议论文,可能有的学生感到枯燥,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写作进步的最大动力。有了内在的动力,写作就有了活水源泉。教材中的那些“要求”“提示”只是供参考的,不要教条化。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什么作文提示,最终以学生能写好文章为归宿。
  2.重思维,讲条理。写作议论文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本册写作教学,显性目标是写好议论文,隐性目标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训练思维比训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更重要。逻辑思维外化在文章中,就是文章的条理、层次。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具有清晰度的思维的反映。所以,写议论文尤其要想好了再写。但是各地各校各班学生写作能力、水平不一,对有些学生不必强求写出十分像样的议论文。
  3.札记、随笔不作高要求。写札记、随笔,按一般理解是成年人、文化人之所为。我们将它们列入高中写作训练项目,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严格地按它们的文体规范来写作,写得“像模像样”。我们只提倡写“习作”,不作学术性、专业性要求。只要写出一点札记、随笔文体的特点,又发诸个人真情实感,就算成功的习作。
《语文教学通讯》临汾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刘真福20012001刘真福 人民教学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作者:《语文教学通讯》临汾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刘真福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1:54:42

[新一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簡介

[舊一篇]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定位與社會功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