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没有诸葛亮,南阳历史照样厚重
湖北省襄樊市改名为襄阳市了,这一改名,不但社会上议论纷纷,也令相邻的河南省南阳市(这是老玖的桑梓之地)寝食难安。因为襄樊市与南阳市争夺诸葛亮躬耕地由来已有,历千年而不止,相持不下,一方有一个风吹草动,必然引起对方的激烈反弹。河南日报2010年12月21日“深度河南”《襄樊更名,“诸葛”之争更给力?》反映了南阳方面的焦虑。
古时候,没有邮政编码,也没有明确的区域划分,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现在的南阳,还是襄阳,史无明据,这就为后人产生争执埋下了伏笔。
我的老家南阳市信誓旦旦、拍着胸脯说,诸葛亮的躬耕地就在南阳。因为:
第一,陈寿着《三国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第二,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
第三,南阳现存明嘉靖七年的碑文《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对南阳说的内容有清楚描述。
第四,南阳说的证据还包括后来多个朝代派人修缮诸葛祠的文字记载。
第五,古代一些诗人莫不肯定南阳为诸葛亮出山之地。李白在《南都行》中感叹:“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杜甫的《武侯庙》:“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刘禹锡在着名的《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第六,南阳一些学者认为,现在南阳80岁以上的老人都称南阳卧龙岗为诸葛坟,说明诸葛亮在南阳的事迹不仅有文字记载,亦有口口相传。既然老辈人这样说,诸葛亮当年就在这里生活。
第七,《汉晋春秋》的作者在胡说八道。《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东晋时着名的襄阳史学家、文学家,号称“诸葛亮的异代相知”。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这样写道“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意思是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此人这句话,惹出事端。习凿齿着作一向“文辞散乱,矛盾相冲”,不足为信。
但是,湖北襄阳方面不干了,你南阳方面理由再多,也不如距离诸葛亮生活不多远的历史学家习凿齿的证据明确。人家在《汉晋春秋》白纸黑字地记述:“(诸葛)亮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意思是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支持襄阳说的论据显然不止于此,除了习凿齿的着述外,还有王隐的《蜀记》,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善注引的《荆州图表》,盛弘之的《荆州记》,鲍至的《南雍州记》,等等。
不过,襄阳说和南阳说尽管各有证据和观点,但都难以令对方信服,这种隔空喊战的对弈结果是双方几乎未分高下。
当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祭出“襄阳”古地名后,南阳学者更加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襄樊更名“襄阳”之后,其争夺诸葛亮躬耕地更有优势。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据《南方周末》最近报道,一位文史专家表示,恢复“襄阳”的名字之后,当地在诸葛亮之争中,将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据悉,对于襄樊更名“襄阳“”的讨论,有襄樊市民认为,“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当地众多学者也力挺“襄阳”,他们认为,在历史上,襄阳的地位就高于樊城,此次改名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
“襄樊大打文化牌的意图十分明显。”南阳市一学者分析说,位于襄樊的古隆中,现在已经与南阳武侯祠一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隆中风景名胜区在1994年就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这种条件下,加上“襄阳”古名的加分,下一步它就极有可能申请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他们认为,如果“襄阳”申请双遗成功,那么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古隆中就无形中更增加了优势。“到了那时候,南阳诸葛草庐的地位就会被更多的人忽视。”
老玖身为南阳治下桐柏一小县的微末之民,一向对南阳与湖北襄樊争夺诸葛亮躬耕地感到齿冷。河南与湖北都忙些什么?诸葛亮是人家山东人(《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阳都,在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自主产权”归属山东。人家诸葛孔明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微时”只是在荆州某地借住一下,才不管你们湖北、河南相争之事呢。
我还为南阳市学者们忧心忡忡感到好笑。南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本土具有“自主产权”的先贤车载斗量,何必急脸赤白地与外省争夺一个仅仅寄寓一个尚未明确地方的人才?
翻检《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历史文化名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早在诸葛亮出世以前,南阳历史就已厚重:
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原始群阶段,中国猿人“南召人”就生活在宛北伏牛山南麓白河上游一带,用简陋的打造石器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时代文明。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在今南阳境内发现了100多处原始村落遗址。着名的有黄山仰韶文化遗址等。
夏王中康时封其子于宛西南邓,商王武丁时在南阳市遗留下了十里庙遗址等遗迹。周宣王时,封其舅申伯于谢(今南阳),建立申国。西周将领召伯虎在谢地筑城,亦即“于邑于谢”的申城、宛城,即今日的南阳城。春秋时,楚文王灭申,改申邑为宛县,宛(城)即为南阳的代名词。战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担任过楚国宛令和宛守。吴起注重耕织,发展冶铸。秦昭王时,设置南阳郡,郡治于宛。秦统一中国以后,南阳郡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汉时,南阳郡置三十六县,宛居其首。宛县是全国设工官的九个地区和设铁官的四十六个地区之一。汉元帝时,召信臣守南阳,开通沟渎,兴修水利,使“召父渠”所在的南阳盆地与郑国渠所在的关中地区与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源并列为汉代三大灌区。
南阳历史上最为显赫的是西汉末年、东汉时期。
西汉末年,南阳郡刘演、刘秀率众兄弟加入绿林军,拥立更始帝刘玄称帝,使南阳有了“南都”的雅称。刘秀后来称帝,在洛阳建立政权,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即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多出于南阳一带,故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
东汉时期,宛城规模宏大,周三十六里,与洛阳、长安、成都、临淄并列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并有“陪都”之称。此时的南阳城市,皇亲国戚,络绎不绝,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南阳和洛阳还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南阳人才辈出。春秋末期有越国着名军事、政治家范蠡,后来经商成功,被尊称为商圣;有奠定泰国统一中国基础的名相百里奚;有汉代冶铁家孔权、水利专家召信臣、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
南阳历史那么厚重,人才那么多,又何必借重于诸葛亮?
说句得罪家乡人的话,我总怀疑,南阳市与湖北襄樊市(现在应改称襄阳市了)争夺诸葛亮躬耕地,并不见得真正尊重诸葛亮,只是为了几个铜版而已。因为敝乡虽然声称要打造四圣(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文化,但却让医圣张仲景整天被酒精熏着(可参见我的博客2010年3月16日《医圣“身陷”酒糟池》),如果诸葛亮不能为南阳带来实际利益,会那么上心吗?2007年我去南阳,见具有传奇经历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塑蜗居在一个企业堆放建筑材料的工地上。南阳如果真要重视文化,先把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重视起来,将医圣祠旁某企业的酒精车间迁走,将百里奚落一个恰当的地方,则幸甚。
《襄樊更名,“诸葛”之争更给力?》最后说到:“‘襄阳’一招既出,下一步棋是什么?南阳将何以应对,令人拭目以待。”
是啊,襄阳出招了,南阳怎么办?老玖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凉办(拌),沉着应对就是了。既然两地争夺诸葛亮躬耕地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谁也没有否定掉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与襄阳古隆中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说明双方在争论声中实现了双赢。南阳方面有必要为对方城市改名而惶恐不安吗?这恰好说明自己心虚了、露怯了。南阳一定要抱诸葛亮粗腿不放,就应当向鹿邑县学习。河南省鹿邑县与安徽省涡阳县在老子故里问题上有争论,但是鹿邑县不争辩,埋头发展自己。我倒觉得,南阳和襄阳携起手来,共同弘扬诸葛亮文化、三国文化,也许更好一些。
作于2010年 12月22日
游览感观 2011-04-22 02:13:5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