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韩非的命运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如果因为我阐述过从神和人所受的恩遇以及我对于我自己的看法激惹了法官们,那么,我将宁愿选择死去,也不愿意奴颜婢膝地祈求比死还坏得多的苟且偷生。

 

——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正值雅典民主派当权,被后世誉为西方孔子的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被控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还引进新神;传播异端邪说;毒害青年。

面对检察官的指控,苏格拉底在陪审团的面前,侃侃而谈,为自己的行为作了充分的辩护。然而,他那充满智慧和激情的演说,最终没有能够感动陪审团的大多数成员,他们投票通过了将苏格拉底处以死刑的判决。

苏格拉底的学生与朋友们,对这一判决,感到困惑和不满。他们更不愿意看到一代哲人受到如此的不公正待遇。因此,极力劝说并为苏格拉底做好了出亡雅典的准备。然而,却遭到了苏格拉底的断然拒绝。他不愿意离开自己深爱着的祖国,这块曾经让他几乎在战斗中丧失生命的土地。作为雅典的公民,他要坚定维护和履行法律所作出的任何裁决,即使这裁决是那样的不公和荒谬。在他看来,这是接受神的教导与光荣的雅典所订立的庄严契约,他必须要承担起这神圣义务和责任,他甚至还认为接受这样的命运是神灵对他的眷顾。

面对死神,苏格拉底毫无惧色,在判决所规定的时间,毅然吞下了致命的毒药,结束了他高贵、光荣的一生。这一年,苏格拉底70岁。他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同时也维护了雅典的权威与骄傲。为此,我们感到了历史的凝重和肃穆。却察觉不到怨怼与悲戚。

历史在此一瞬定格,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并没有因为他的逝去而停止传播。而是通过柏拉图与亚里期多德得到极大的发展,使之成为影响西方乃至世界的卓越思想家之一。

公元前233年,中国正处于一个极度混乱的战国时代。在秦国,一个暗无天日的监牢里,到处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息。大牢的一角蜷缩着一个与苏格拉底同样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读书人,一个为中国专制制度的构想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这个天生口吃而笔峰犀利的思想者。此时,口里喃喃地叨念着什么,浑身抖擞着。在彻底的绝望中,哆嗦地将自己的朋友、同学兼同志李斯送给他的毒药倒进了自己的喉咙。当韩非的灵魂刚刚离开他的身体,秦王赢正的一纸赦书刚好送达。而这一切都结束了,已经无关紧要,他死不瞑目,他那双犹如死鱼样的眼睛,始终不肯闭上,充满了太多的委屈与忧伤。

这个曾让秦国的君王朝思暮想的大学者,为了能让韩非到秦国效力,秦王不惜发动一场战争。然而,这样一个千古帝师,来到秦国后,只因为李斯、姚贾的几句谗言便不明不白、了无声息地死去。

是什么样的言论让雄才大略的秦王失了判断能力?

李斯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因为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是贵族,不是秦国人,就有偏袒自己国家的嫌疑,这自然不能不让秦王,这个注定要让中国臣服在他脚下,未来的始皇帝产生警戒心理。进言的人李斯,也并不是秦国人。在秦王的幕府中,来自各诸侯国的谋士、政客比比皆是,为什么就偏偏容不下一个韩非?他实在太聪明、太有思想。他的存在,以致让任何一个对权力充满欲望的人都会感到威胁,犹如芒刺在背。

李斯所建议的“以过法诛之”说白了就是找个借口将韩非杀掉。到底他们给韩非罗织了什么样的罪名,已经是个说不清道明的历史悬疑。看来“莫须有”并非秦桧的发明专利,他的先辈们与他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当身陷囹圄的韩非,幻想着面见秦王表白自己的忠诚,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他无法越过李斯这个曾与他同在荀子门下受业的同窗好友为他设置的重重障碍。

韩非是位优秀的思想家,却不是一位玩弄权谋的高手。他不懂得在政治的辞典里,从来就容不下友情二字。

然而,韩非并不是一个糊里糊涂的人,他知识渊博,头脑清醒,深知,要获得君王们的信任大展宏图,是件极其困难的事。因此,在他的着作《说难》中已经预见到种种的困难与危险。尽管他在自己的书中说得头头是道,却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幼稚与无能。因此,无法逃脱厄运。为此,司马迁在为韩非作传的时候,无不感慨而沉痛地写道:“申子,韩子皆着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苏格拉底的死,是幸运的,他死于民主政治。代表着公民意志的法庭,没有做出合乎于理性的判决。暴露了这尚处于幼年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不成熟与存在的瘕疵。但是,这个制度毕竟为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提供了一个今天看来还算是合理的法律程序。并赋予了苏格拉底充分为自己辩护的权力与机会,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礼遇。以至,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苏格拉底哲人的风采和聆听他那充满睿智的声音。正是这一切,才使得人们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而韩非的死,是不幸的,他死于阴谋,死于政治的谋杀,死于专制制度的冷酷与无情,而这正是他极力为之鼓吹构建的社会制度。除了对他的死感到怜悯之外,便有了“木匠做枷,自作自受”的无奈与悲凉。他的死,是那样的猥琐和凄惨,就象一头牲口那样死去,人的尊严完全丧失,人的生命遭到了最为粗暴的漠视与贱踏。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与那久久无法抹去的阴影。在这个毫无理性的社会制度下,韩非的死,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丑陋、野蛮和最不光彩的一面。这个思想上的巨人,竟可怜到连一个最后申诉的权力也被无情地剥夺。然而,无不让人感到嘲讽的是,韩非的思想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终结,反而得到了那些任意将他置于死地的君王们的青睐与推崇。在他死后的两千多年中继续指导着中国的社会,成为专制制度中最为稳固的基石,他仍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为数不多的思想家之一。然而,也正是如此,不能不让人感到极度的悲哀。

当这两位哲人以不同的方式死去,离我们已经十分的遥远。在为韩非悲惨的命运深深太息的时候,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新的一页,他已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逐渐淡出。而苏格拉底与我们似乎仍是那样的近,那样震憾人的心灵,留给了人们深深的记忆。

 

2007年9月28日于花溪


一生懵懂 2011-04-13 20:32:24

[新一篇] 孤獨的武士

[舊一篇] 從雙簧到獨角戲 ——北宋王朝初期政權轉移的臺前幕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