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3-0004-06
  我很早就对如何衡量大学的素质,如何兴办一流大学这个问题感兴趣了。80年代初,我到美国念博士学位,当时我的导师丹尼尔·贝尔从英国作访问教授刚刚回到哈佛,他在英国期间做的一个课题是回顾和分析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它的高等教育制度对英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升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当时我对这个题目很向往,我想,如果把他的这种思路用到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分析,将会对中国未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有了这个想法,我在念书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不同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一些机构)评价本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有名的大学的资料。我从1984年底开始搜集这些资料,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把从80年代初期到2000年这段时间,能够找到的比较有影响的对大学评价的资料都搜集到了。除此以外,我所依据的一些资料和信息,也来自于我在好几个国家不同大学里学习、工作的亲身体验。因为一个人在一所大学里做研究生,就能体会到这所大学很重要的一部分,等他毕业后在这所大学工作,就能体会到这所大学另外的一部分。这些部分之间是相关的,但不是一回事。除非有亲身工作和观察的机会,否则很难体会到那些大学的体制的细节部位为什么是那样的,它合理不合理,也很难判断。这里,我综合各方面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大学的理念
  “理念”的英文是idea。大学的理念,一个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的。这个“大学”是复数,在中文中很难体现出来,英文是idea of universities。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古老的文明中,都有高等教育机构存在,它们对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但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大学的直接来源。我们所探讨的大学,它的直接源头来自于中世纪的欧洲。在公元1100年左右,首先在意大利的中部有了近代大学的起源。然后这种近代大学的模式,作为一种制度,作为social insititution,迅速地传播到法国和英国,巴黎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很快兴办起来了。以后这种大学的模式和规范又向德国,向俄罗斯,向美国传播。从那时起一直到工业革命兴起的初期,关于大学理念最强有力的主张是,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机构,是一个教化机构,它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有教养、有趣味、懂得本国或本民族基本价值和规范的绅士。
  大学理念演变的第二阶段,大致在工业革命已经充分展开的时期。那时,以德国,以着名的柏林大学,以洪堡为代表,强烈地主张,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大学更应该是一个研究中心。换句话说,这种理念和第一种理念的区别,不在于大学是不是应该教育人,而在于大学应不应该同时成为知识创造的源泉。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积累和传播文化的机构;大学作为研究中心,就应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这是个很重大的区别。
  到了20世纪初期,当美国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时,在美国兴起了对于大学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机构的第三种见解,这是大学理念演变的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提出,大学还应该是一个服务的机构。美国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国家,在提服务的时候,它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要为社会提供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以及那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像医学、牙医、公共卫生之类的服务。说大学还应该是一种服务的机构,其中也有一种强有力的反驳意见。其代表人物Flexner1930年发表了一篇很着名的论文,反对把大学作为服务机构,或者说反对强化大学的服务功能。他说,服务的功能应该由那些低等的教育机构去完成,大学本身不应该是这样的。他甚至反对哈佛大学开办工商管理学院,哈佛大学应该培养一流的研究人才,培养精神领袖,怎么能够设立工商管理学院呢?这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的挑战当然没有被所有的人接受,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上很多着名的大学都开办了工商管理学院等。但他的挑战却促使人们对大学的服务应该以什么作为基础,以什么作为标准进行思考。大学要提供的社会服务,不应该和其他机构提供的社会服务处在同一水平上,而应该通过知识创新,在研究方面的成果,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学办工商管理学院,培养经济人才,应该传授工商业领域最优秀的经营方式、经营体制和经营观念,而不是训练出普通的水平一般的经营人员。
  今天,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任何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素质相当好的大学,都把大学的这三个功能完聚一身,尽管它们完整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从结构组织上来说,在任何一所比较好的大学中,都可以看到它有三个组成部分:最古老的部分,同时也是最核心的部分,被称为liberal arts college,中文翻译成文理学院或本科生院,海外华人翻译为博雅学院。liberal arts指的是古典人文的,传承下来的学科及科学,如哲学、宗教、文学以及数学等。我认为翻译成博雅学院是最棒的,因为它培养的本科生,要博,知识的基础方面都要有,同时要雅,要有所教化。博雅学院对应于大学理念的第一阶段。
  第二部分是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s。研究生集生了那些对基本的学科进行开创性研究的人才,即教授、博士生和硕士生。在美国的体制下,研究生院涉及的学科主要是文理等基础学科。研究生院应对于大学理念的第二阶段,就是大学应该是研究机构的这样一种价值标准。
  第三部分被称为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它涉及工商管理学、医学、工程学、法学、建筑学、行政学,还有牙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在北美的教育中,专业学院不称为研究生院,研究生院是研究基础理论的机构,而专业学院研究的是某一个行业,培养各行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在现代社会里,这些行业的从业者,特别是中高级从业者,如果不接受非常系统的训练,是不足以承担他们的责任的。很简单,在美国,如果仅仅是个本科生,拿了个医学的学士学位,一般来讲,是没有资格独立行医的。因为现在的医学是如此复杂,至少要在医学院再学习好几年,才有独立行医的资格。这表明,在那些行业里,现代社会要求的标准与过去已经非常不一样了。
  上述大学理念三个阶段的发展,是性质方面的演进,再看一看在量的方面的扩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大学的扩张成为一种世界现象,速度非常惊人。在20世纪上半叶,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不要说在第三世界国家,就是在大部分的工业化国家,能上大学还被认为是少数人获得的优先机会。但是二战以后,尽可能多的青年人到大学里接受至少为本科程度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必备条件了。以前被认为是精英才可以享受的东西,已经变成了大众的东西。1950年左右,全世界正规的,四年以上的大学只有3500所左右,在校学生大约有660万人。到了2000年左右,全世界四年制以上的大学已经到了3万所左右,在校学生达到了8000万人左右,而且这个趋势正一步一步地变得越来越快。当大学数量有了这样快速地扩张以后,就为大学的分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全世界3万多所高等院校里,能够很好地把三种大学理念集于一身的只是少数,这些大学被称为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ies。研究型大学,是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和出发点的。
  二、研究型大学的标准
  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评鉴机构中,在细节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英国和美国,它们都是英语国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但它们的评价标准也不完全一致。从现在来看,我们至少可以把评价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归纳为九类,当然这九个标准之间也相互有交叉的地方。
  第一项标准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即大学教员的素质。教员的英文是Faculty,它是一个集合名称,包括在一所大学里任教的从最年轻到最资深的所有教学人员,但不包括行政人员,不包括大学里的服务人员,他们属于Staff,与Faculty是有区别的。这个标准中有的条件非常硬,有的条件不那么精确,但是可以把握的。那些硬的条件,比如说,要进入研究型大学任教,即使是资历最浅的教员,也要具备博士学位。像这样的标准,在二三十年前,还不是很普遍,但现在基本上普及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知识的积累太复杂,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你的素质就很难把握,而且会引起一些争议,牵扯到“开后门”、特殊照顾之类。在我刚进哈佛念书的时候,有人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英国文学的教授,这个人从来没有得过博士学位,有一次到大学去应聘,一进门,问他是什么学历,他说,我的最高学历是学士,人家说那不行,你应该读一个博士。他就讲,我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一所大学的博士的水平,那是在五六十年代,结果他被破格录取为大学教授。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难发生了,这是因为当有足够多的人来申请非常有限的位置时,一定要找到运行的标准,否则拿不出统一的意见来。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讲,如果要雇佣长期的固定教员,程序是非常复杂,非常严格的。我参加过这样的委员会,而且现在还在这样的委员会里。它通常叫search commettee,就是要在给定的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人。第一,学校必须在两家以上公开发行的英文报刊上公布招聘信息。第二,必须在公开招聘的广告上讲明标准和申请报名的截止日期。第三,招聘委员会必须是独立的。所谓独立,就是说招聘委员会里不应该有系主任,或者学院院长和大学校长。它基本上由本校、本系资深的教授组成,并且行政人员不得入选。委员会一切会议的内容必须留有记录,以便需要时查询。招聘委员会在收到一些申请报名以后,就开始一层层筛选,可能只有一个位置,但收到300份申请书。经过第一轮筛选,在300人中选出比较好的50人的申请,申请书叫做longshortlist,是一个比较长的候选人的名单。然后再进一步仔细地看这50个人的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学术奖励等,从中选出20个候选人,这个叫shortlist,是一个相对短的名单。这20个人要请到学校里来作公开的学术演讲,学校要付他们的往返飞机票、旅馆票。最后从中定出3个人左右的名单,然后把这3个人的长短进行综合比较,在招聘委员会里进行无记名投票,签署所有的意见以后,递交给系主任过目。系主任再附上自己的意见,系主任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可以部分同意,也可以部分反对。招聘委员会的意见和系主任的意见统一递交到学院一级后,再由学院的招聘委员会过目,看看有没有违规操作的情况和需要补充的信息。院招聘委员会再附上他们的意见,并由院长提供一份独立的意见后,进入到学校一级,学校有自己独立的招聘委员会。在最后决定以前,还有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叫做external revial,称作外部评价。因为到现在为止都是本校在评,可能有偏差,也可能有舞弊,必须有外部评价人参与。外部评价的人数取决于所招聘的人的地位,如果是招刚刚毕业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也就是最低一级的人员,外部评价人有5位以上就够了。但如果要招聘副教授以上资深的学术人员,在英国大学制度下叫senior lecturer,就是高级讲师,至少要有7名评价人,而且这7个人绝对不能是本校的教授,最好是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这7个或5个外部评价人的意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独立的,跟申请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最后,再把这一层层的内部和外部评价意见送到学校一级。如果这个程序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有严重的不规范行为,就会非常麻烦,最后有可能牵扯到法律纠纷。按这个程序招聘教员所依据的标准,当然要看教学和在大学、委员会里的服务,但最重要的是看研究成果。而且研究成果要体现在国际公认的那些学术刊物和学术出版社里,要有论文和学术着作在那里发表。这里量的衡量。除此以外,如果出版了专着,还要提供几份独立的发表过的书评,没有发表过的书评不算数。只有这样,才被认为能把招聘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和判断上的误差尽可能地降低了。在西方研究型大学里,什么东西都可以失去,但是不能失去一流的教授。教授是大学的理想。
  第二项标准,学生的素质。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看学生是不是具有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否具有动手能力,如弹钢琴、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有没有社区服务能力,以及对社会,对残疾人、老年人,对环境的关心,等等。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越强,即便考试成绩不是最好的,也越有利于进最好的大学。
  第三项标准,常规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广度和深度非常重要,大学不是专科学院,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它能够在很广阔的领域里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1859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课程表上的“开场白”最能体现这种精神。它写道: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把自己称为大学,除非它能够为学生选修任何一门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提供非常充分的条件。而一所大学能不能提供非常广和深的课程,一个重要的方面,取决于这所大学的教员研究工作做得怎样。在国外,是要经常把教员的课程表送到外面去评鉴的。如果没有反映该教员研究发表的超过别人的成果,说明该教员的课程缺乏广度和深度,那是根本不行的。
  第四项标准,是通过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基金。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财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教员在各个学科中所取得的位置。因为这些研究基金,英文叫grants,是通过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竞争获得的。一所大学里这样的基金越多,说明这所学校的教员对世界领先领域的研究越有贡献。特别重要的是,这所学校的研究生和高年级的大学生,在没有毕业以前,就已经跟着那些处在各个学科领域最前沿的人在一起做研究了,那就不会说我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以后没有用。
  第五项标准,是师生比例。假定两个大学在其他方面一样,一个教师所要指导的学生越多,那么每个学生得到的指导越少。所以还要看它的师生比例。在最古老的大学,比如牛津、剑桥大学,以前是用tutor来教学生的,且都是一个有名的教授带两三个学生,当然,这样成本可能会太高了。还有一些大学想把成本降到最低,但如果一个老师要带上千学生,那就不行了。有时候,师生比例又以一门课有多少人来上为标准。比如说,上微观经济学有30人,上宏观经济学有50人,说明学生重视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但你得到的分会低。像小班的课,你得到的分就会高,因为小班的课,教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和介入。
  第六项标准,是大学硬件设备的量和质,比如图书馆、建筑面积、电脑、体育设施,等等。
  第七项标准,是财源。在西方那些非常好的大学里,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是私立大学,它们的财源主要不是来自政府拨款,而是民间的捐款。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没有钱很难办好,但能不能什么样的捐款都要呢?这是个很难的问题,所以我要特别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在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的中东研究所主任被学校通报解职。解职的原因是因为他接受了一笔来自中东某个国家的几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当时,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学生对这种现象很不解。他既没有贪污,又没有挪用公款,接受的是作为研究经费的捐款,为什么要解他的职?学校说,哈佛大学虽然在美国,但它不希望被任何人认为它在为美国政府说话,不想被认为是受美国政府雇佣,也不想被说成是受中东某个国家操纵的。因为哈佛大学有关政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要被尽可能多的人承认,就要尽可能地保持公正。如果接受了人家几百万美元捐款,很可能从此以后关于中东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人家用钱买来的。因此,哈佛规定,在接受任何一笔捐款以前,必须先向校方汇报,然后才能进入和对方谈判的过程。还需要邀请各方面的人来鉴定一下,这笔捐款会不会带来明显或者潜在的附加条件,会不会影响学校独立的声誉,会不会影响学校在社会上具有的声望。这件事情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大学的声誉是怎样维持的,大学的独立是怎样维持的。
  第八项标准,是看各届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一所大学再有名,如果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说明它还是失败的。一所大学只有人才辈出,才能对这所大学在社会上的声望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学才会有源原不断的生命力。当然,对毕业生成就的衡量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看多少人进了政府部门,多少人当了大公司的主管,更重要的是看毕业生里有没有人,或者说有多少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起过领先的作用。这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研究型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
  第九项标准和第一项标准同等重要,即学校的学术声望,reputation。一所学校的学术声望至少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方面,它要请其他大学的系主任、资深的教授,或同行来评价。这所学校的学院办得怎样,一定要请别的学校的院长来评价;学校办得怎样,要请别的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来评价。另外一方面,要请雇佣毕业生的部门机构来评价。比如说,要请着名的律师事务所、大公司、大医院来评价这所大学的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学院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能力、后蓄力、团队精神、创造力、学术品德等等。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汇集在一起,才能看出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声望。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
  精神气质,是不容易被看到的东西。大学,英文是university,这个词的词根是univers,意思是普遍,无所不包。这个词根引申出了好几个词,大学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是“宇宙”(universe)。“宇宙”和“大学”是两个词,源于同一个词根。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大学的含义本身应该是尽可能地广泛,尽可能地普遍。往上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宇宙更浩翰无垠了。低头看地面,再没有什么比大学更能包容一切了,包括知识和观念,技术和科学,奇才和异才等等。所以要讲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我认为可用另外一个和大学是同一词根的词,即universalistic,普遍主义的。大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是一种普遍主义的机构。公元1100年左右,在欧洲兴起的大学里,教授和学生都不是来自一个国家的,教学内容也不限于一个国家的。世界上那些最古老的大学之间的关系,更能体现这种普遍主义的精神。剑桥大学是怎么来的?是牛津大学的一批教授和学生因不满于当时牛津的一些做法而开办的,他们要与牛津竞争。哈佛大学是怎么来的?是剑桥大学的一批教授和学生不满于剑桥,不满于旧大陆,到美国去开办的。耶鲁大学是怎么来的?是哈佛大学的一批人因不满于哈佛而开办的,他们要跟哈佛竞争。斯坦福大学是怎么来的?一个多世纪以前,当时斯坦福家族捐款一亿多美元要求哈佛大学给个名字,至少把斯坦福挂在哈佛的名字后。哈佛说,我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谁能让我改名?然后斯坦福说,你不要我这笔钱,我到美国西海岸去办一所西部的哈佛跟你竞争,因此有了斯坦福大学。正是因为这种普天之下都是我的领域,世界上的人才都是我的人才的精神气质,才涌现出一所又一所的一流大学。如果当年牛津大学禁止自己的人走,就没有剑桥大学了,剑桥大学如果禁止自己的人走,就不会有哈佛大学了,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既竞争又互补的好大学了。
  这种普遍主义在我看起来,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员的来源,必须是普遍的,不能仅仅来自于本校,来自于本地,也不能仅仅来自于本国。因为知识无疆界,越是近亲繁殖的大学,衰败得越快,而且,重新恢复它的生命力的代价也越高。二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的来源必须尽可能地广泛和多样化,不能用一种标准来筛选学生。现在世界上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来自于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国家。三是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必须是普遍主义的,是世界主义的。有人会问,现在的问题都还没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研究古代的问题?地面的问题都还没弄清,为什么要研究天上的问题?我们的一个村、一个省的演化还没搞清楚,为什么要研究宇宙的演化?我们在西方念书的时候也经常听到那些国家的人在辩论,美国有那么多的问题,像种族问题、收入问题、单身妈妈问题、爱滋病问题等等,都没有研究得很好,钱也不够,为什么还要去研究东亚、中东等许多问题?世界一流大学的回答是:我们的标准不是能不能马上用,也不是认为有没有用,而是对世界上任何非常有趣,有人愿意去探讨奥妙的领域,我们都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可能性。你怎么知道今天探讨的这些领域,在以后就没有意义呢?
  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精神实质,在当今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在这个时代,人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政资源、智慧资源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所以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世界范围和统一的尺度上竞争。否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很快从快车道退到慢车道,然后从慢车道下去,下去以后想再上来就难了。在全球化时代,产业的竞争,公司的竞争,雇员的竞争,政府效率的竞争,都越来越变成跨国的竞争和跨国的现象。没有第一流的大学源源不断提供这些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那么这个国家就只能在世界上处于下等或者中下等的位置。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四、大学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
  回顾过去的一千年,可以看出,哪里有第一流的大学兴起,不用多长时间,这所大学所在的国家就会变成世界上领先的国家。公元1100年左右,在意大利半岛上有了近代最早的大学,很快意大利成了文艺复兴的基地,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当13、14世纪,大学在英国兴起,有了牛津和剑桥后,英国很快有了工业革命,有了代议制。到19世纪,当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在德国兴起的时候,德国很快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国家。当欧洲老大学的理念传到美国,美国办起了哈佛、耶鲁、麻省后,美国又成为整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所以,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拒绝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美国总统的头衔,而刻上了弗吉尼亚大学的倡议者。大学的兴起带来大国的兴起,是个世界现象。在亚洲,东京大学是怎么兴办起来的?它是明治维新的产物。北京大学是怎么办起来的?它是维新变法的产物。北大的创办使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门槛。蔡元培先生是从德国回来的,他是洪堡的忠实信徒。他带回中国的就是“一流大学必须是研究型大学”的理念。我的观察和体会是,一个普通的大国,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比较好的大学,因为各行各业都需要相当好的大学来训练人才;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有伟大的大学,因为它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起领先作用。
  领先大学靠什么?必须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硬的,一个是软的。在这个时代,软的力量,如知识、观念、心态、态度、信息才是最好的力量。硬的力量,像技术等创造有形财富的那些工艺过程,主要从伟大的大学里产生,因为伟大的大学对知识创新的边界几乎是无限的。英语中有个概念是sustained cretivity and academic innovation,就是可持续的创造力和可持续的学术创新。一次创新并不是太难,难的是持续创新,难的是从来不被自己过去的创新所束缚,始终面向未来。彼德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称之为“破坏性的创造”,大学正是为这种破坏性的创造提供源头的地方。破坏是指对已经过时的,没有用的,低效的,造成浪费的,污染环境的方面的破坏。因此,要想前进,要想发展,要想进步,都有赖于可持续的创造力和创新。
  我很欣赏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一句评论。他说,自从1990年代以来,在海外华人中有一种说法,即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要想21世纪成为中国人的世纪,那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必须有很多一流的大学,否则那仅仅是一个梦。他的话我非常地赞同。所以,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天下,是谁的世纪,不要看别的,就看看那个国家的大学。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点。
  (本文是丁学良先生2000年6月25日在北京图书馆演讲录音的整理稿,发表时略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收稿日期:2001-03-25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4~9G4高等教育丁学良20012001大学的理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进阶段,当今世界一流大学能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大学理念完好地整合于一身。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研究型大学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基金的数量、师生比例、办学的硬件设施、财源、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学校的学术声望等。“普遍主义”是世界一流大学必备的精神气质,其师资和学生来源、研究和教学内容必须是国际性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精神气质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research university/evaluating standards/spiritOn what's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DING Xue-liang(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ong kong,China)The idea of university experienced different evoluting phases in the history.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couldn't leave 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ifferent periodical ideas of university.Firstly,the top university must be characterized with research,i.e.a research university,which has serious evaluating standards,including teachers'qualification,students'qualification,the length and depth level of curriculum,the amount of grants,the ratio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hard facilities of running universities,financial sources,reput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graduates and its acdemical reputation,etc.Universallistic is the inevitable spirit of top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with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faculty and students,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ntents.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从事比较现代化研究。香港科技大学,香港 作者:《高等教育研究》武汉4~9G4高等教育丁学良20012001大学的理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进阶段,当今世界一流大学能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大学理念完好地整合于一身。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作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研究型大学有严格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基金的数量、师生比例、办学的硬件设施、财源、毕业生的声望和成就、学校的学术声望等。“普遍主义”是世界一流大学必备的精神气质,其师资和学生来源、研究和教学内容必须是国际性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精神气质first-class university in the world/research university/evaluating standards/spirit

网载 2013-09-10 20:49:51

[新一篇] 什么才是有效的歷史教學  ——歷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舊一篇] 今天我們該怎樣做語文教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