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精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2)01-0149-03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种生存论和世界观的主张,它体现为对某种无条件的绝对感性的追寻”。20世纪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纪。这个神奇尤其表现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奇迹般地发展。正是科技使人类开始走出自我、走出地球,以更为广阔的心胸去探寻宇宙、投入宇宙。而这种追求“大我”的境界恰好是一种人类孜孜以求的以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理想境界,也是一种个体与社会、自然与理性、生命与宇宙的高度融合的那种“仁”的境界、那种“共产主义”的境界和那种“本真”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类在不断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更多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使人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保持着一种张力平衡,以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这种境界就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它区别于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也就是说审美境界既不是片面强调理性的道德境界,也不是过分抬高永恒的彼岸世界的宗教境界。
  真正代表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思想家无不倾心于这种审美境界的探寻。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无论是儒家学派、道家学派,还是禅宗以及其他诸派,都注重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尽管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各派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说或阐述,相互之间可能还有很大的冲突;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性。例如,儒家立足于人伦、并从万物有灵的观点出发,强调“天人合一”中社会和谐的一面,即注重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自然感性与道德理性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要求“天”(自然)“合”向“人”(个体或群体)。道家立足于“自然无为”,强调“天人合一”中自然和谐的一面,即注重人的自然属性、人来自于自然并回归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道家的“天人合一”实则是要求“人”(个体或群体)“合”向“天”(自然)或称为“以天合天”,也就是人不要积极有为,而应该顺应自然以达到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当然其他学派还有自己的理解,不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派儒家和道家来看,“天人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在传统中国人眼里就是乐生的“智慧”。也正是这种境界或智慧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特征,有的学者把中国文化赞誉为“乐感文化”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西方文化传统又如何呢?尽管中西文化传统有很多的差异,如就主体和客体关系而言,西方重主客二分、中国则重主客统一;但是在追求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寻求人类的理想境界、更好地完善人格结构以达到完美的境界,西方的大哲人们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遵循着审美精神去探寻着人类的美好世界。几千年的西方文明史,有希腊神话的神往,也有荷马史诗的辉煌,更有以科学精神探讨美学问题的人类不解之谜的无畏气魄。人与美是融为一体的。要探讨美的本质就必须理解人的本质。正因为人的复杂性,给美学的深入研究也带来了千年不解之谜:“美是难的。”(柏拉图语)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却步,而是更执着地追求着美。源远流长的西方美学研究大家之众、学说流派之繁多、理论形态之完备是难以比拟的。西方美学家在探讨美学境界时比较注重主客体相分,并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来考察美学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研究路向:一种是从客观方面去探讨审美境界,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美学、狄德罗的关系论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论美学等;另一种是从主观方面来探讨审美境界,如柏拉图的里式美学、康德的观念美学、以及情感论表现美学等。前者强调审美境界存在于与人相待的自然世界之中,也就是说人的审美境界不能在我们自身内部去找寻,而应该去外在客观事物中探索。后者认为审美境界就内存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不需要考察外物、只需反躬自问探索心理的情感表现。这两种探究方法是西方思维模式的具体显现,两者各有利弊。他们各自的缺点是前者过于依赖客观以至出现了一种无人的审美境界,后者过于迷信自己的心灵和感觉,于是就有了一种无根的审美境界。这两种观念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至与使西方的整个文化体系出现一种主客相分的特色。但进入现代西方的文化更多地注意到了主客体的相互交融关系如注重整体性、直觉性、人性等问题。这方面的代表当属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就是以一种整体的观念、体验的方式去获得世界意义并把握“本真”的审美境界。
  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内在的(审美精神)与外在的(知识经济)高度统一的时代,是一个人性和技术高度和谐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真正审美化的时代。关于审美精神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本质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或把握。
   (一)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本质上是一个审美化的时代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也就是说追求完美,追求美好未来,充分展示人之为人的类特性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的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关于人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主要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这是就人类总体的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而在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看来,更具体为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尊重和品德的需要、理想和能力实现的需要以及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虽是就人类的个体心理生理欲望的描述,但与马克思的观点有一致的地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特征,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需要主要有两大方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有层次高低的差异。对作为精神需要的美的追求是人类最高级的需要,同时也是最完美的需要。
  需要决定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方向。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是追求美的结晶。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四个经济时代:采集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经济时代完美程度的高度赞誉,虽说目前还为时尚早,但就其性质和发展方向而言,人类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还是充满希望的。原因就在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吴季松语)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财富主要不是采集经济时代的猎物与植物、农业经济时代的谷物与家禽、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料与商品,而是体现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知识。当然每个时代,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知识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是审美创造的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还是思维知识等作为人类最复杂的功能——人的智慧,将获得全新的概念。高技术创新和科学方法将成为其主要内容。高技术是使人的智慧实体化的最佳手段;科学方法是使人的智慧哲学化的最佳手段;信息技术是传播人的智慧的最佳手段。知识经济是更人性化的经济,是更能体现价值规律和审美理想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人类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不仅已经具备了满足自身基本生存需求的能力,而且就物质资源而言,也已经具备了开始在更高层次上追求自身发展、追求美、追求完善的能力,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新境界——审美化的境界。
  由此看来,审美与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有着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人类的天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美学将在知识经济时代大放异彩,马克思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论断将真正实现
  作为人文学科,美学始终把人作为其观照的中心,全方位关怀着和干预着人的生存、发展及其未来前景。尤其是在人与兽相纠缠、人与机器相对立等景况中,美学起着极大的作用。美学提升人的境界,引导并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真正成为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学时刻指导着实践,反作用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就是实践。在人性与技术高度和谐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尤为突出。生活的美学化与美学的生活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所指出工业经济时代的那种自然与社会、存在与本质、人与人、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对象化与自我确证等相互对立的“异化”现象将得到克服,真正体现着“劳动创造美”,劳动作为人和美的本质将真正得以现实化,人们的一切活动和创造也真正“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科学的真、艺术的美和人生的善将真正统一起来。
  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全方位地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最最基本的内在的需要,更加具体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门类美学和审美教育将获得蓬勃发展和落实。这尤其表现在自然领域、生产领域、社会领域以及人自身等方面。
  自然领域方面:人们将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水资源,绿化、美化人们生活的环境。环境美的创造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热心参与的基本活动。关注人的生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的或基本的学科,并将以此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则。
  生产领域方面:人们将严格遵循科技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特别注重产品美的创造,即努力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和自然化。在产品中,将真正实现美的创造与美的消费的统一,使人们有回归大自然之感觉,更有关照自身或自我的境界之感。
  社会领域方面:由于信息的共享、知识的共有等全球一体化进程高度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就更多地以公平、和谐的关系来呈现。在这一运作中美学的作用至关重要,人们不再只是依赖权力或法律,而是更多地以审美化的人伦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此时孔子的“仁爱”理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等未来人类社会图景将真正走向我们,“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高尔基语)这一着名论断也将在知识经济时代逐渐获得证实。
  人自身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始终是主体、是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剩余时间的充裕,人们不仅把自身作为关照美的对象的主体,更是关照美的对象本身。人们的美育活动,不仅注重生理、心理的健康、健美,尤其追求精神生活的健美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人的潜能。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将真正统一起来。
  总之,无论是环境、产品还是社会、人自身等方面,都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将成为现实。
   (三)审美精神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而且为美学的展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美学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或精神支柱。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就是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和谐至上:“和谐”的境界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审美境界。人与人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人文与科技要和谐。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更是当代和未来人类的主题,只有和谐才有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历史实践证明,技术的进步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真正体现社会的标准应该是也只能是人性与科技的和谐同步发展。
  关怀人生:“人生”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所关注的焦点。无论环境、产业、产品还是管理等都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存为目的。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世界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这一点已成为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核心。如西方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都十分关注人的生存境况。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
  追求自由:自由既是人的本质,又是美的本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不同需要、各异的个性将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发挥,人性将更加丰富,人的完整性将充分展现出来,使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真正统一起来。
  刻意创新:创新是人类的天性或本能,是人类探索一切奥秘并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动力,还是美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象征或灵魂。
  注重情感:“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显着标志,如父子之情、爱国之情、朋友之情等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既是高技术经济,同时又是高道德、高艺术、高情感的经济。人们将在“符号经济”、“虚拟经济”中充分享受着和陶醉于自己创造的高度文明的新境界。
  从上述对审美精神与知识经济时代内在一致性的几点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审美精神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审美精神和科学精神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着更加完美的方向迈进。也就是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只能靠人类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以审美精神为导向,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努力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完善人类,去拥抱美好光明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1-10-18
广西社会科学南宁149~151B7美学邹其昌20022002本文探讨审美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审美精神/科学/人类社会/知识经济时代邹其昌(1964-),男,湖北荆州人,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博士。 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作者:广西社会科学南宁149~151B7美学邹其昌20022002本文探讨审美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审美精神/科学/人类社会/知识经济时代

网载 2013-09-10 21:48:10

[新一篇] 論審美信仰

[舊一篇] 論審美解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