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电视剧的回顾与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新时期以来,一批纪实性电视剧《新岸》、《长江第一漂》、《长城向南延伸》等崭露头角,引人关注。近年,《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一个医生的故事》、《沟里人》等,又以迅速反映现实,颂赞新事新人,奏响时代主旋律,而把纪实性电视剧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获得了更强烈的社会反响。
  然而,对于如何把握纪实性电视剧创作的美学特征,如何评估它的审美价值,如何拓宽思路,获得更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与方式,以及如何界定纪实性电视剧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在理论、评论界尚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与看法。文学界的纪实小说等也有着类似的情况。为了总结纪实性电视剧创作的得失,正确认识、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推动纪实性电视剧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本报与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联合举办纪实性电视剧笔谈,恳望有关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赐稿、赐教。
                      ——编者
  *      *      *
      一、前提
  把“纪实性电视剧”问题提到电视艺术界研究、讨论的日程上来,实在是一件好事情。但研讨必须有一个前提:哪些电视剧是纪实性电视剧,哪些电视剧不是纪实性电视剧,大体上要有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否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并没说到一处,这就很难取得共识了。
  我认为,纪实性电视剧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纪实的手法反映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如《长江第一漂》、《一个医生的故事》。这种“纪实性电视剧”的主要人物、中心事件不允许虚构。另一种是以纪实的手法反映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观念。由于主要人物、中心事件并不依凭某个具体的真人真事而可以进行虚构,往往被称为“纪实风格电视剧”,如《新闻启示录》、《黑槐树》。第一种反映真人真事的,是“纪实性电视剧”的主体和多数;第二种着重以纪实性的手法、风格来反映现象、问题、观念,而不局限于真人真事,是广义的“纪实性电视剧”,但它的数量并不多。两者都应包容在“纪实性电视剧”的范畴内。
      二、回顾
  我国电视艺术界使用“纪实性电视剧”的名称,是新时期以来的事。没有使用这个名称之前,不等于没有创作实践。其实, 从1958 年至1966年的八年直播电视剧阶段,我们就产生过一些纪实性电视剧,如《党救活了他》、《刘文学》、《焦裕禄》、《雷锋》、《像他那样生活》等。“文革”之后,1978年我国恢复电视剧生产。1979年,上海电视台制作了歌颂党的好女儿张志新的电视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可以说是开了新时期纪实电视剧之先河。
  尽管我们从五十年代就有了纪实性电视剧的创作,但真正获得质量的提高,还是在1981年之后。至于纪实性电视剧在全国电视剧生产中既具有令人瞩目的质量,又占有一定的数量,则是在1989年之后。为了说明这两点判断,我想举出历届“飞天奖”(它的第一届叫“全国电视剧评选”,第二届叫“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获奖情况来加以分析:
  第一届(1980年度)获奖作品28部,没有纪实性作品。
  第二届(1981年度)获奖作品10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1部, 即《新岸》。
  第三届(1982年度)获奖作品18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1部, 即《家风》。
  第四届(1983年度)获奖作品18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两部,即《女记者的画外音》和《生命的故事》。
  第五届(1984年度)获奖作品14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两部,即《新闻启示录》和《强行起飞》。
  第六届(1985年度)获奖作品20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两部,即《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和《一个叫许淑娴的人》。
  第七届(1986年度)获奖作品21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1部, 即《长江第一漂》。
  第八届(1987年度)获奖作品19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两部,即《名声》和《大角逐序曲》。
  第九届(1988年度)获奖作品19部,没有纪实性作品。
  以上九届评奖,共有167部作品获奖,其中纪实性作品11部, 占6.6%,平均每年只有1.2部纪实性作品获奖。由此可见,这九年间, 纪实性电视剧在整个电视剧生产中的比重和获奖作品的年平均数量都很少。不过这11部获奖的纪实性电视剧中,包括了《新岸》、《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四个一等奖。它们的成就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这就为1989年之后纪实性电视剧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1989年之后五年间纪实性电视剧的获奖情况。
  第十届(1989年度)获奖作品35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4部, 即《长城向南延伸》、《有这样一个民警》、《过了这个村》和《一个叫姚金兰的人》。
  第十一届(1990年度)获奖作品38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5部, 即《热血》、《梁子》、《赖宁》、《一个真实的童话》和《小槐树》。
  第十二届(1991年度)获奖作品43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7部, 即《中国神火》、《硝烟散后》、《好人燕居谦》、《离太阳最近的人》、《豆花》、《铁市长》和《墨海新蕾》。
  第十三届(1992年度)获奖作品50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9部, 即《天梦》、《黑槐树》、《苏雅的故事》、《净魂》、《神算子》、《山梁上的太阳》、《走出空白》、《大风警报》和《金色轮船》。
  第十四届(1993年度)获奖作品48部,其中纪实性作品占4部, 即《一个医生的故事》、《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矿山小英雄》和《神圣的军旗》。
  以上五届评奖,共有214部作品获奖,其中纪实性作品29部,占13.6%,平均每年有5.8部纪实性作品获奖。因此, 纪实性电视剧在全国电视剧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重,由前九年的6.6%上升到近五年的13. 6%,增加了一倍。以每年获奖的纪实性电视剧平均数量看,则后五年年平均数5.8部是前九年年平均数1.2部的4.8倍。这后五年中, 纪实性电视剧获奖作品的质量也是十分喜人的。其中有9部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就是:《有这样一个民警》、《一个真实的童话》、《中国神火》、《硝烟散后》、《天梦》、《神算子》、《金色轮船》、《一个医生的故事》和《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当然,这不是全国纪实性电视剧创作的全面、详细的统计,但可以从这里看到全国电视剧创作的一种变化和趋势,这就是:纪实性电视剧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三、问题
  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规律性的总结,反转来又给实践以指导和推动。我们在纪实性电视剧上有了如此丰富的创作实践,那么,理论的总结本应该跟得上来才对。遗憾的是,当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却落后于创作实践。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纪实性电视剧的创作,有些理论问题迫切需要予以探讨和澄清。
    1、“纪实性电视剧”这个名称能不能成立?
  有的同志提出:“纪实性与戏剧性不能相容”,“纪实性是新闻学和史学的特定属性和范畴。纪实和报道艺术,受‘新闻必须真实’的规范制约,排斥虚构和表演。而戏剧(包括舞台剧、故事片电影和电视剧)则是以虚构、表演、戏剧冲突为特征……两个完全对立的范畴,无法构成一个统一的名称。”“要求电视剧讲究纪实性和新闻的时效性,不仅是概念和艺术原则的混乱,实践上也是弊多利少,对事业对艺术都没有利。”
  以上这些话,就是认为:“纪实性电视剧”这个名称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电视剧艺术发展的。
  我以为,不能这么看。“纪实性电视剧”这个名称是可以成立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的。当然,一般地说来,我也赞同电视剧创作不应过于追求象新闻报道那样的时效性。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象《党救活了他》、《永不凋谢的红花》、《长江第一漂》、《长城向南延伸》、《好人燕居谦》、《一个医生的故事》、《赖宁》、《矿山小英雄》、《名声》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虽然不能象新闻报道那么快,但它们及时地问世并引起人们的反响,是有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的。
  “纪实性电视剧”这一名称能不能成立的争论,类似文学界关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性质的争论。“纪实”与“电视剧”之间,“报告”、“纪实”与“文学”之间,的确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可以统一的。统一之后,便产生了“纪实性电视剧”和“报告文学”区别于其它电视剧和其它文学样式的特殊的魅力。
  什么是“纪实性电视剧”?就是从作品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追求“纪实性”的一种电视剧。它对于以“戏剧性矛盾”和“虚构人物、故事、情节”为特征的传统戏剧,是一种突破与创新。它是电视剧园地中的一朵花。纪实性电视剧主张客观、真实、几乎象生活本身那样自然朴实地记录生活;但又是有所选择、有所提炼地,而不是自然主义的象照像那样地复原生活。在表现形式上,它提倡尽可能接近生活的原貌,避免表演和雕琢的痕迹。“纪实性电视剧”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有时也有以虚构的人物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问题、现象和观念的例子。“纪实性电视剧”在不违背真人真事的基本人物性格、基本故事情节的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作为电视剧创作所需要的一定程度的虚构、想象与剪裁,比如出现虚构的人物,撰写主人公的语言和内心独白,描述客观环境对主人公的烘托或影响,渲染真人真事中原来就蕴含着的戏剧性。等等。“纪实性电视剧”应该比“新闻报道”、“人物专访”更有艺术感染力,同时又比以“戏剧性矛盾”和“虚构人物、故事、情节”为特征的电视剧更有真实感。它的创作难度在于:既要使艺术加工不破坏真人真事选材的真实性,又要在表现真人真事时不枯燥、不拖沓、不平庸、能动情。“纪实性电视剧”擅长以较快的速度,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的人物、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参与意识,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受到他们的欢迎。
  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只要下功夫,这些要求是可以达到的。
    2、“纪实性电视剧”能改名为“传记性电视剧”吗?
  有的同志提出:“真人真事的电视剧,抛弃‘纪实性’、‘报道性’的束缚(凡成功者实际均不是纪实性、报道性作品,所以少受束缚),按照传记体原则进行创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不赞成这个建议。
  首先,“纪实性电视剧”的“纪实”,至少有三种含义:其一,是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有“纪实”的可能。距离我们太久远的历史生活,即使考察、表现得再详尽,观众也难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它是否真实,这就无从谈“纪实”了。倘若笼统地将“纪实性电视剧”改名为“传记性电视剧”,那么,《唐明皇》、《武则天》、岂不与《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都归为一类了?那样一来,《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还有什么独特性?其二,“纪实”的对象有时是一个人(如《长江第一漂》),有时是一个集体(如《热血》)有时是一件事(如《强行起飞》),有时是一种现象(如《名声》)有时是一种观念(如《新闻启示录》),有时是一种精神(如《天梦》),不是用“传记性电视剧”就能包容得了的。其三,“纪实”也是一种艺术手法和风格。没有“纪实性电视剧”这个名称,也就没有了《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大角逐序曲》、《一个医生的故事》、《黑槐树》等电视剧对“纪实”艺术的追求。所以,没有必要躲开“纪实”这两个字。
    3、“纪实性电视剧”的风格、结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必定于一格,划地为牢。
  那种对“纪实性电视剧”的形态作出单一、狭窄的规范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纪实性电视剧”目前已经出现的类型十分丰富,有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如《新岸》、《家风》;有从一个人生片断开掘人物精神境界的,如《有这样一个民警》、《赖宁》;有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歌颂民族精神的,如《中国神火》、《长江第一漂》;在有人物命运的悬念中表现人的崇高品质的,如《好人燕居谦》、《矿山小英雄》、《苏雅的故事》;有在平凡、温馨之中显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的,如《一个真实的童话》、《一个叫姚金兰的人》、《金色轮船》;有以浓烈的现代生活气息将观众带入关于观念更新的思考的,如《女记者画外音》、《新闻启示录》;有以虚构的人物和逼真的纪实风格,来抨击某种社会现象的,如《黑槐树》、《过了这个村》。我们希望“纪实性电视剧”的路子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
    4、当前“纪实性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我认为是两个问题。一是从内容、选材上看,缺乏及时反映当前改革开放中面临的新问题的作品,也缺乏引导人们从一种旧观念转变到一种新观念的带有思考性的作品,比如“铁饭碗”与“合同制”的问题、“分配住房”与“住房商品化”的问题,“反腐倡廉”问题,“打假”问题。这些问题,报告文学多有触及,而“纪实性电视剧”却没有反映。二是从艺术上看,在丰富、拓宽“纪实性”的表现手法上,创作者们的突破、创新还很不够。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我们对“纪实性”的追求,可以说,十年前出现的《女记者的画外音》和《新闻启示录》,今天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标杆。在我们的创作中,歌颂英雄模范、反映好人好事的题材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但是我们往往又容易满足于题材的重大、方向的正确所带来的成绩,而看不到我们自身艺术功力的不足,忽视了“纪实性电视剧”的成功除了题材的优势之外,关键还在于作者有没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有没有象火焰一般燃烧起来的革命激情,从而敏锐地捕捉住选材在今天所具有的时代感,并敢于在进一步探索作品的纪实手法上去标新立异。
  总之,提高“纪实性电视剧”的艺术质量,加强它的艺术感染力的问题,已经十分紧迫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四、展望
  我们正处在两个世纪之交,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决定性发展的阶段。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在为中国的繁荣和强盛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电视艺术家们自然不甘落后。
  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是在发展,是有进步,每年都有一批新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但是从当前电视剧年产量已达到七八千集这样一个总体规范来看,优秀作品的比重还是太小;而平庸的作品、“玩电视”的作品、远离生活和时代的作品、以发财为目的的媚俗的作品还太多。这些低质量的作品正在日益降低中国电视剧在观众中的地位。已经呼吁了十多年的“提高电视剧质量”的问题,至今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为什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纪实性电视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已经厌恶、唾弃了那些不顾生活真实而胡编乱造的所谓“创作”。与其看那些无病呻吟、哗众取宠、无关痛痒的东西,还不如看一点哪怕是粗糙,却让人觉得是真正来自生活实际的作品。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生活空间》栏目收视率的迅速提高,前不久纪实性电视剧《9.18大案纪实》引起的强烈反响,就是一个证明。观众欢迎的是真实反映生活激流和时代脉搏的作品,观众敬佩的是真正懂得人民的愿望、同人民的心相通的艺术家!所以说,“纪实性电视剧”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大有可为!
  不久前“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在山西召开。山西电视台的艺术家们,十年来拿出了《无字的歌》、《有这样一个民警》、《百年忧患》、《好人燕居谦》、《刑警队长》、《一个医生的故事》、《沟里人》等一批好作品。太原电视台的艺术家们拿出了《离太阳最近的人》和《矿山小英雄》。山西省话剧院的艺术家们拿出了《豆花》。这说明了山西的电视艺术家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忧乐。山西的这些“纪实性电视剧”的成功,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
  形势逼人。十五年来,走在“纪实性电视剧”创作前列的不只是山西的艺术家们。浙江电视台产生过《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和《中国神火》;四川电视台产生过《长江第一漂》、《长城向南延伸》、《一个真实的童话》和《山梁上的太阳》;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产生过《生命的故事》、《大角逐序曲》、《赖宁》、《墨海新蕾》、《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和《神圣的军旗》;河南产生过《名声》、《小槐树》和《黑槐树》;上海产生过《家风》《天梦》;成都产生过《赖宁》和《走出空白》,都可谓成绩突出,影响久远!我们深信,中国纪实性电视剧创作的潜力很大,它正在走向更大的繁荣。
  纪实性电视剧只是电视剧艺术中的一个品种,它需要关心、扶持、发展、成长,但它不可能取代整个电视剧的位置。它应该与其它电视剧品种共同生存,互相学习,互相吸取有益的营养,一起把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以迎接即将到来的人类的第二十一个世纪。*
  
  
  
文艺报京⑸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钟艺兵19961996 作者:文艺报京⑸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钟艺兵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7:01

[新一篇] 紀實性電視劇斷想

[舊一篇] 紀念周信芳先生誕生一百周年 略論麒派之形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