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传统的失落、冷落与没落  ——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然而,就文化背景而言,京剧史并非纯粹的本土固有文化传统的反映。相反,其形成至今的经历,恰恰可以作为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冷落以至没落的一个实例。
  一
  按照目前比较权威的一种意见,京剧形成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至同治年间(参见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着《中国京剧史》(上卷),1990年第一版)。而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京剧的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化格局质变的一个标志。自此,中国传统文化结束了自汉代形成的、以儒家学说及其衍生形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一统文化格局,进入了近代工业化世界的大门。有学者对从那时起至今的中国文化传统格局做过一个考察,认为到上世纪前期,“中国社会至少已有三种传统并存:在清中叶前定型的所谓本土文化传统;由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形成的所谓西学传统;从本世纪20年代‘以俄为师’后出现的所谓苏化传统。到本世纪40年代末为止,这三种传统互相碰撞、摩擦、猜疑、忌恨,也相互熟悉、容忍、吸取、同化,却没有完成整合的过程”。同时,“本土文化不仅从辛亥革命后逐渐退出政治层面,而且在五四运动后已逐渐转入较低的文化层次”。(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O月第一版,44页。)这一事实表明,中国进入近代以后,本土文化传统面对其他文化的冲击,并未如以前历次文化冲突一样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新的传统,而是成为新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元。
  据此,如果上述京剧形成时间的判断符合历史事实,那么,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全部京剧史的文化背景,是1840年以后逐渐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进一步的逻辑推断,是随着整个文化格局中本土文化传统转入较低文化层次,在京剧内部,本土文化传统也在日渐衰落。
  二
  京剧形成之初,本土文化的影响无疑占据了决定地位,并因而形成京剧内部的本土文化传统。然而,影响京剧的本土传统文化,其构成则颇为复杂。概言之来源于昆曲的士大夫文乐理念、来源于徽商的实用功利价值观念、来源于市民阶层的休闲娱乐习俗以及来源于农民的草根文化意识交互为用,复经宫廷艺术趣味锻炼、整合。上述文化形态各自并存而各成一定的传统,对京剧内部构成产生影响。同时,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并未在上述诸传统中造就一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理念。因而与本土文化传统格局发生了抵牾。
  汉代以来的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以经学为统治学说,形成文化上的大一统。这一文化格局自然影响到所有进入主流意识的文化样式。以戏曲为例:昆曲最终成为“官腔”,与曲学的主导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昆曲作为明代中叶前后,文人阶层对“文乐一体”理念极端理想化、纯净化的产物(参见刘润恩《昆曲原理说略》,载《艺坛》第三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以演唱理念的不同而有“正、草之分”、“剧、曲之别”。这种分野,在昆曲中,多少是一种共识。(参见洛地《词乐曲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而类似的共识,在继昆曲而为“全国性大剧种”的京剧中却恒未形成。京剧并没有类似于“曲学”的理念作为支撑。换言之,京剧的“全国性”仅体现为实践的发达,而未形成理念的一统。因而,其内部文化格局的多元性亦不可避免。
  京剧史初期内部多元文化格局,一方面导致京剧在以后的发展中易于融会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也是京剧在新的文化格局下遭遇文化冲突时难以找到立足点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之所以能继昆曲而成为“全国性大剧种”,作为大文化背景的大一统文化格局质变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
  三
  京剧进入成熟期中国京剧京8~10J5舞台艺术张伟品20072007
作者:中国京剧京8~10J5舞台艺术张伟品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45:30

[新一篇] 本世紀中國李商隱研究述略

[舊一篇] 朱彝尊山水詩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