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  骈文研究断想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关于骈文研究领域,是应该有所总结,亦应该有所前瞻了。有这样一个笔谈的机会,让全国骈文研究领域的学者在一起讨论一下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主要谈两个问题。
      一、骈文研究的学术氛围与研究队伍建设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与诗、小说、戏曲相比,古代散文研究是很冷的。而骈文的研究尤其冷,可以说是冷门中的冷门。在建国后的前30年,骈文研究可算是个禁区。骈文等同于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而在那个年代里,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加上所谓内容空虚的骂名是等同于反动的。因此,这30年几乎是没有研究,即使是否定、批判,也是笼统的,缺乏认真的描述。那个时代的学术已丧失了学术的品格,没有了学术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学术研究沦为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为现实需要的注脚。进入80年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思潮给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天地。这样对骈文的研究才开始复苏。80年代至今骈文研究取得了长足的推进。在80年代以后的17年间,发表的骈文研究论文(不含作品鉴赏评析)近百篇,出版的着作13部,显示了空前的活跃。应该说,这与我们这个时代提供的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可见,骈文研究的学术进步得益于学术空气的自由活跃。现在,我们应该在这一良好的环境中孜孜以求,更进一步地推进我们的研究水平。
  目前学术界的氛围是比较好的,骈文研究的学者都比较团结,大家同心同德,竭力多出成果,以促使骈文研究的繁荣局面。即使有“疑义相与析”也比较融洽,双方都比较宽容,不因见解不一而不相为伍,而是求同存异。这是一种正常的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比如谭家健先生1996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骈文研究的若干问题》(见该刊第3期)一文,对骈文学界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一些看法,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杨东甫先生在《广西师院学报》上发表了《骈文杂论——兼与谭家健先生商榷》(见该刊1997年第3期)一文,大胆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是学术讨论的正常现象,总比一潭死水要好。我觉得,在骈文学界今后应鼓励更多一些这样的争论。只有在这样的学术切磋中,学术认识才能进步。这比时下流行的一团和气、互相吹捧的不良学风要好。学术讨论只要坚持讲学术之理,不引入非学术的东西,就能保持学术风气的纯洁,就能使学术得到发展。
  但认为骈文为小道的传统观念制约了骈文的学术进展,一些学者认为诗学研究才是正宗,研究骈文不免有研究“雕虫小技”之感,这种想法也限制了一些学者关注这种文学样式。所以,有一部分高校讲授古典文学的学者对这一文体的特性及演变缺乏深入的了解。这种忽视骈文的倾向既有传统否定骈文而以散体文为正宗的因素,也有以研究骈文为小道的心理因素。如果学者心里有这种想法,则不愿涉猎此领域。如学术管理者,包括出版社、学术刊物的编辑有这种想法则不利于学术成果的顺利发表,也就会阻滞学术的发展与繁荣。本来,骈文研究就是冷门,它的成果不会象诗歌、小说的研究那么受到关注。如果学者和编辑出版者有这样的“心理障碍”,则不利于形成骈文研究的良好氛围。也许正是由于这种重诗轻文的原因,目前骈文研究队伍太弱小,相比较诗学、词学,乃至古代散文领域的散体文的研究队伍而言,从事骈文研究的人数太少太少。除少数几位学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领域外,大多数都是偶尔涉足一下骈文研究。由于队伍的限制,也制约了骈文研究水平的整体推进。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近十余年的骈文研究能取得目前这种成就已属不易。值得可喜的是,据笔者所知,已有两位博士以骈文为研究对象作博士论文,其中钟涛的《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内蕴》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而以骈文作硕士论文的人数则更多。1996年6月在桂林召开的全国首届骈文学术研讨会在古典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次盛会上成立了中国骈文学会筹委会,将全国的骈文研究学者团结了起来。1997年10月骈文学会筹委会与《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两家极有影响的文学研究刊物联合举办了首届骈文研究优秀论文奖评奖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和《柳州师专学报》开辟专栏发表骈文研究论文。这些无疑都是对骈文研究的有力推动。相信随着学术研究氛围的越来越好,和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重视,致力于骈文研究的队伍会日益壮大,静下心来研讨骈文以发掘古代文化的精华的人会越来越多。
      二、迈向文化史的骈文研究
  骈文是古代文学中最典雅、最深奥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一般读者对此知之甚少,对其作品阅读亦不多。大多数读者对骈文这种文学形式难以欣赏、难以接受。确实,骈文在当代社会已基本丧失了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但骈文作为古代文明的遗产,亦是古代文化的一种载体,忽略它的存在就是忽略华夏文明的昔日辉煌。因此,不能因为骈文在当代缺少读者和知音就不去研究它,恰恰相反,由于对它的研究远远不够,我们更要进一步去探讨。那么,骈文研究的走向将是怎样呢?
  综观80年代以来的骈文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多数论文仍停留在一般的描述上,停留在文本的例证式分析上,而且低水平的重复也不少见,视野宏阔、开掘深入的精论不多。人们对骈文的形式特征的了解已经比较明晰了,不应该再停留于一般的分类例证式分析,停留在对作品的简单分类上。我以为,骈文研究要有新的进展必须注意文化史角度的发掘。也就是说,把骈文的存在放在时代的文化史演进的过程中来考察,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观照骈文的存在,并把骈文创作现象作为一个时代人文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来对待,并由此解剖一个时代的文人活动场景与方式,乃至一个时代的审美心理与文人心态、社会心态,并进而揭示出骈文存在及其风格特征形成的历史合理性。这样可以丰富我们对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认识。之所以要倡导这种研究视角,是因为我们今天研究骈文的目的并不是要重兴这一文体,倡导人人都喜欢这一样式,而是要通过骈文这一领域认识我们民族文化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丰富我们对古代文明的感受。
  因此,我以为,骈文研究要在整体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在“史识”上有所突破。这种突破就表现在把以往的文本研究转到“骈文创作活动”的研究。只有从文化史这一高度去审视骈文才能走出骈文研究水平徘徊不前的局面,从整体上使之上一个新台阶。
  
  
  
柳州师专学报1~9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莫道才19981998莫道才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桂林,541004 作者:柳州师专学报1~9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莫道才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0:30

[新一篇] 馬爾庫塞否定的辯證法及其歷史命運

[舊一篇] 高山仰止  ——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