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欧游杂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朱自清 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3年5月第一版
  32开/91000字
  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
                         ——杨振声
  逐句念来,有一种逼人的风采,使你觉得这确是佩弦的话,确是佩弦的口气,那么亲切,那么诚恳。只要你肯听,便叫满怀忿忿,也不会不慢慢地心平气和,乃至倾耳入神,为他一句一点头呢。这是佩弦先生文字的魔力。
                      ——唐@①
  朱自清先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受到的礼遇比起其同时代的诸多文学大家来说,应当说是十分高的。《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字字珠玑,篇篇锦锈,令今天的中学生朋友耳熟能详,即便是临近高考的学子,也依然可以从教材中读到朱先生《威尼斯》这样的作品,多少给枯燥紧张的备考生活平添了一份清朗之气。《威尼斯》一文正选自朱自清于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游记——《欧游杂记》。
  其实,本书正是朱自清先生送给中学生的礼物。他在序中写道:“本书绝无胜义,却也不算指南的译本;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在中学教过五年书,这便算是小小的礼物吧。”为此,作者无论在表达方式还是语言风格都颇费了一番心思,一改以前散文清幽典丽的调子,“口语化”成了一大特色,使其散文进入了“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的境界。读着作者“周密妥贴,平淡质朴”的文字,“真个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地谈话”(叶圣陶语),有着“逼人的风采”。
  既是写游记,自然免不了要描景绘境,而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创作上又一向以工于绘景着称。所不同的是在《欧游杂记》所表现的绘景方式改变了作者以往的细腻多变、绮丽纤@②的格调,而是淡入淡出,娓娓道来,融古诗之意境于景物的描绘之中,使其笔下的异国他乡之景,一如中国的水墨山水,清爽而不浅俗,简约而不直白。
  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正平得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山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若遇着阴天或者下雨,湖上迷迷蒙蒙的,水天混在一块儿,人如在睡梦里。也有风大的时候;那时水上便皱起粼粼的细纹,有点像颦眉的西子。(《瑞士》)
  ——雨意空méng@③、晴光潋滟,仿佛踱步于西子湖畔。
  这些废墟,旧有的加上新发掘的,几乎随处可见,像特意点缀这座古城的一般。这边几根石柱子,那边几段破墙,带着当年的尘土,寂寞地陷在大坑里;虽然在夏天中午的太阳,照上去也黯黯淡淡,没有多少劲儿。(《罗马》)
  ——清角吹寒、空城落寞,好似伫立在汉家陵阙。
  淡淡的天色,寂寂的田野,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动也不动的,像向天揸开的铁手。(《荷兰》)
  ——天地悠远,清阔疏朗,好像徜徉于田园旷野。
  别林斯基在评价果戈里《死魂灵》的创作艺术才能时,曾这样说道:“我们不得不惊佩他那渗透细微的、普通目力所无法透入的关系和原因深处的鹰隼一样的眼力……”这“眼力”,是指作家艺术家对所要摄取对象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看透本质的洞察力。朱自清先生体物之细、之周、之深,正源之于他十分敏锐的观察,而且以一种客观自然地记述景物方式来表现,“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避免“我”的出现,把异国风情十分传神,十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自然深切、别具一格。
  更令人称道的是朱自清在语言表达上的追求。在“序”中他谈了自己如何炼字造句,提出了记叙性语言如何增强形象化和动态感的美学观点。他说:“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若能将静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例如‘他的左胳膊底下钻出一个孩子’(画中人物)。”从中我们可以略略窥见作者的匠心。这里不妨读上一段:
  佛罗伦司(Florence)最教你忘不掉的是那色调鲜明的大教堂与在它一旁的那高耸入云的钟楼。教堂靠近闹市,在狭窄的旧街道与繁密的市房中,展开它那伟大的个儿,好像一座山似的。它的门墙全用大理石砌成,黑的红的白的线条相间着。长方形是基本图案,所以直线虽多,而不觉严肃,也不觉浪漫;白天里绕着教堂走,仰着头看,正像看达文乔(达·芬奇)的《摩那丽沙(蒙娜丽莎)》像,她在你上头,可也在你里头。这不独是线形温和平静的缘故,那三色的大理石,带着它们的光泽,互相显映,也给你鲜明稳定的感觉;加上那朴素而黯淡的周围,衬托着这富丽堂皇的建筑,像给它打了很牢固的基础一般。夜晚就不同些;在模糊的街灯里,这庞然的影子便有些压迫着你了。(《佛罗伦司》)
  在作者的笔下,那高大的教堂、黑白的线条、冰冷的大理石都似乎得了生命一般,高大而有亲和之力,单调却不乏“温和平静”,一切都显得和谐相融;加上对白天晚上的教堂的不同感受的渲染,使得这座大教堂在读者感觉中,不但产生了“形似”的美,而且也有了“神似”的美,而这种悠悠不尽的审美情趣蕴含在作者朴素的叙述之中。
  一位真正的作家由成熟到老到的发展,常常带有这样的普遍规律:越是大作家,越到完全成熟之时,其语言越是朴素,文义越是明晰。《欧游杂记》中所反映的作家散文风格的改变正说明这个道理。作品中语言表达自然质朴;所叙之言,信手拈来;表情表意,委婉有致;古语活用,不留痕迹;口语巧用,恰到好处。话虽说得自由晓畅,但毫不浮泛,绝无赘语,确确实实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真个叫人为之“倾耳入神”,“一句一点头”。最后请欣赏其中的一段:
  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游过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是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莱茵河》)
  读到这儿,可能勾起了你想找本《欧游杂记》读读的欲望了吧!不过,读这样的作品,不便在人声嘈杂之处,不便在心境烦躁之时,你不妨在心情恬淡之时,沏上一杯茶或冲上一杯咖啡,静夜里台灯下细细品读,那时,你一定会从中读出滋味,令你啧啧称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老的人生经验,也是中华的文化箴言。书读得多了,连成线,就成了路;路行得多了,记下来,就变成书。《欧游杂记》即是行路人的书作,朱自清的笔墨就是作文的成功之路。读进去,你就上路了,一路欢欣,一路漂泊,一路如诗如画的风景……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弓的右边加上山竖出头下加又
    @②原字为禾右加农
    @③原字为江的左半部右加蒙
  
  
  
语文学习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郭惠宇20002000郭惠宇,安徽马鞍山二中 作者:语文学习沪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郭惠宇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44:35

[新一篇] 探索公共圖書館的使命:英美歷程借鑒

[舊一篇] 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鴉片戰爭史》評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