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人学的对象与方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2—0007—04
  什么是人学?现在有不同的解释。顾名思义,人学的研究对象当然是人,但不是有关人的一切问题都是人学的对象,也不是一切以人为对象的科学都是人学。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
  人学作为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在人类科学知识系统中占有特殊的、其他科学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
  人学(hominology)不同于人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an)。人的科学是泛指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人学是从哲学这个思维的最高层次上对人自己的反思。它要求在概括和总结当代有关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的基础上,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其中至少包含有这样一系列重大课题,如: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人的生存、发展的现代图景;人性和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人的共性和个性,人的活动和主体性,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的情感和意志,人的交往、竞争和合作,等等。又如,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平等、权利和责任,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等等。再如,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如何改变、发展自己,这里涉及怎样确定正确的目的、信仰和理想,怎样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群体(从家庭、社团、阶级到民族、国家、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怎样实现人的价值,等等,一系列怎样做人的人生哲学问题。因此,人学与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技术相互交叉,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加以综合的基础理论。所以,人学需要广泛吸收与人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资料和立论的根据,而人的各门科学也需要人学为它们提供人的哲学理论指导。
  这里有必要专门说明人学和哲学的关系。对人学和哲学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以人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哲学就是人学。或者说,哲学经过古代的本体论哲学和近代的认识论哲学两个发展阶段,发展到人本学哲学阶段,而人本学哲学就是人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研究哲学和研究一切科学一样,都是为了人的需要。但不能因此就把哲学研究的对象归结为只是人。人学就是人对人自己认识的反思,即人的哲学,是哲学这个学科中相对独立的分支。如同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思维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一样。笔者持后一种观点。
  笔者认为,以往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把哲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确有不足之处。由此导致哲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回答世界是什么,而没有专门回答人是什么,也忽视了世界对人的意义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学思考,这是应该修正的。其实,自然界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又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社会是人的集合,但是作为客观化了的社会存在,它既是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也是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思想和意识则是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思考的中心和基本问题,当然也是人学的基本问题。因此,哲学应该定义为关于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自己的存在、本质、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问。在哲学研究中应该突出人的主导地位,不能“见物不见人”。所以,完全有必要建立人学这门分支学科,把一系列有关人的哲学理论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无论如何,强调人的问题的重要性的同时,又不能“见人不见物”。这是因为“物”在哲学上就是指“物质”范围,它的外延包括整个宇宙,即整个客观世界。所谓“物质本体论”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主张世界本来就是物质世界。包括人在内,世界上实际存在着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而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或者说物质的惟一特性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性。强调物质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性——主观性而言的。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存在于人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体(object),都是人的活动对象。对于人的主观精神(包括意识、感觉、理性、思维、情感、意志以及无意识等各种形式)来说,物质是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惟一本源。所以,不能因为强调研究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及研究人学的意义而把哲学归结为就是人学。不能用强调“人本”而否定“物本”、用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来反对和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样,就会使人学因脱离它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偏离正确的方向。
  对人的科学认识要以对整个世界的科学认识(即正确的世界观)为前提,而对人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认识又转过来充实和加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我们既要正确认识人性和人的本质,充分估计和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实现人的目的和价值,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归根到底,人的存在始终必需依赖外部世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受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的力量再大也永远不能改变物质即外部世界的优先的、基础的地位。因此,哲学应该包括但不能归结为人学。过去,由于对人自身认识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重视不够,导致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加强人的哲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为了防止产生另一种夸大人学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甚至排斥世界观研究的片面性,全面、正确认识人学与哲学的关系,给人学以正确的定位,也是十分必要的。
  人学和社会哲学(它的科学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更进一层。与某些人的科学(如生物学、医学)不同,作为人学研究对象的人不是作为生物的一个种,即所谓自然人,现实的即实际存在的人主要是社会人。从动态来看,是在历史中行动着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学主要是一门社会科学。但它在理论层次上又高于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因而确切地说,人学是社会哲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即社会哲学,那么,人学可以进一步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之所以有必要建设这门分支学科,是由于人学同历史的研究对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迄今为止,历史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着重从宏观上考察社会运动的客观过程,研究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是人的最大集合,研究社会必然要研究到人,对人自己的反思完全应该成为历史这门列宁称之谓“科学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历史事实也证明,完成对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正是马克思当年得以创立历史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恩格斯所说: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所有旧哲学“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1 〕而这个超出并进一步发展前辈哲学家们关于人的认识的工作,是由马克思完成的。这就是说,马克思建立自己的关于人的科学理论同他创立历史是同步的过程。据此,我们甚至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人学。但从历史学科长期进展的情况来看,它主要是以社会为对象,把它像自然一样,作为存在于人之外的客体,从宏观上作整体的研究和把握。而对构成人类社会这一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的基本单位(可称为“社会细胞”)——个体的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实缺乏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而这些问题当前又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设立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不是研究社会而是研究人,研究“社会的细胞”,即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本质和活动规律。
  既然我们把人学定位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惟一科学的哲学,那么理所当然应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而人学研究的成果也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根据已往对人的哲学研究的经验教训,尽可能避免主观性、片面性而达到对客观真理性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方法上应该自觉地贯彻唯物辩证法。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必须始终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这就是说,人学研究绝不能用西方人本学的方法,即脱离客观现实、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看成与其他生物一样,以此作为前提,进行抽象思辨,结果当然只能是主观主义的,不可能达到对人的真理性认识。而应该遵循马克思所说的:“只能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2 〕即像所有科学一样,从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全部社会实践和全部社会关系的考察,从中发现人的真实本性和本质。
  2.必须时刻注意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人学对人的研究虽然着重研究个体,但属于哲学的人学与生物学的人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原则区别,前者主要把人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而后者主要把人看作是一种自然生物。除人之外,所有生物的类都只是其所有个体的简单集合,任何个体都能代表类,虽然个体之间也有先天遗传或后天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但只要解析其中一个个体,也就认识了这个类的基本性质。而人和自然生物不同,现实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或者说主要的,是真正的社会存在物,人这个类的特点在于,它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它是所有个体、各种类型的群体的社会关系网上的一个特殊的点。因而人类的个体之间除了自然生理素质基本一致之外,社会素质可以有极大的差异。这也造成了把握人性、人的本质和活动规律的复杂性。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错误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 人学在方法上不像生物学那样归结为只是孤立地研究个体(当然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有些课题也要研究个体之间生理素质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学等),而是必须运用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既然不存在脱离群体和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那么,人学对社会细胞的研究就离不开社会有机体,在方法上必须紧密联系社会有机体来研究个体和个人,注意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
  3.贯彻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对于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个人学基本问题,我们既要考察世界对人的关系,也要考察人对世界的关系。在弄清前一方面的前提下,将着重考察后一方面,即人对自然、社会的关系。因而,将着重探究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人的需要、利益、价值、权利、自由,人生的目的、理想、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将着重从人是主体、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这个方面来考察人。但必须注意,对主体的研究离不开客体,无论如何不能把主体同客体割裂,把主体性同客体性割裂,把人学归结为只是从主体方面考察人,只是研究人的主体性。而这正是一切唯心主义人学(包括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唯意志论、非理性主义)的失足之处。它们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人和世界的关系本来就存在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且人自身也本来就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作为对象、客体,着重于研究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仍然必须考察人的主体性,研究社会客观规律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一样,人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必须注意主客体的统一,把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建立在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总之,人学研究在方法上要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把握全面。既要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把它和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矛盾分析结合起来,又要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防止和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防止和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研究问题的形而上学方法。〔收稿日期〕2000—10—16
社会科学辑刊沈阳7~10B1哲学原理陈志尚20012001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人学,不同于人的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人学研究必面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以及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人学/哲学/分支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陈志尚(1935—),男,江苏常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 作者:社会科学辑刊沈阳7~10B1哲学原理陈志尚20012001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人学,不同于人的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人学研究必面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原则,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以及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人学/哲学/分支

网载 2013-09-10 21:42:09

[新一篇] 再塑英雄 再塑自我  ——觀近期新寫實小說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舊一篇] 再論冰心與“問題小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