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而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却日益严重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建国51年来,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水土保护、防沙治沙、草原建设等生态建设。我国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据资料显示:解放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6%,1977-1981年上升为12%,“八五”末为13.9%,“九五”末达到了16.55%。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虽然在逐年提高,但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水土流失日趋加剧。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约占国土的38%,其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3.9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5万km[2],占流域总面积60%。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每年以1万km[2]的速度增加。二是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及沙尘暴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262万km[2],大大超过了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仅沙化土地面积每年就以2460km[2]的速度增加,荒漠化以每年6700km[2]的速度扩展,其中90%集中在西部地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石漠化同样不能忽视,每年也以2500km[2]的速度扩展。另外,近几年我国沙尘暴也越来越严重。三是旱涝灾害频繁,我国每年发生旱涝灾害3000万km[2]。四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下降,物种总数的15%~20%受到威胁,数千种动植物濒危,并已有一批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在国土上绝迹。
  为什么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而水土流失、荒漠化却日益严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我国森林覆盖率在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九五”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1.3%。仅有的森林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西部10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11.99%。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西北五省区森林覆盖率仅有3.34%。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一是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面积占77%,限制森林多种功能的发挥;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面积占71.12%,可采资源面积不足全国林分总面积10%,有近60%的木材采自中、幼龄林,严重削弱了森林资源的接续能力。
  2 人工林代替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生态功能降低
  评价森林生态效益不是单看森林覆盖率的高低,森林生态功能的强弱才是衡量森林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是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复层混交林,它们和林下植被、野生动物、生物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关系。由于其郁闭度大,林冠和树干截流量大,林下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厚且易分解,林下土壤结构良好,抗侵蚀能力也强,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据测定,每亩森林年贮水614m[3],阻止水土失15.2m[3]。在森林的覆盖下,地表径流状况会发生很大变化。据在薄山林场测定,同一次降雨,同是坡度为15°,25龄麻栎林地,天然次生林郁闭度为0.9,人工林郁闭度为0.7。生态系统完整的麻栎天然次生林林冠截流25%,林内蒸发6%,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68%,渗入土壤变成地下径流,只有1%形成地表径流。人工麻栎林林冠截流19%,林内蒸发8%,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50%,13%形成地表径流。从对比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人工林层次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态功能和质量与天然林有明显差距。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滥挖固沙药用植物、挤占湿地,天然林(次生林)、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据调查,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已减少了85%,我国西部地区森林植被破坏更重。天然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
  3 大面积的人工纯林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且潜藏着隐患
  人工纯林结构单一,难以形成多生物群落的稳定生态系统,林下枯枝落叶层薄。混交林特别是乔灌混交林比纯林郁闭度大,林下枯枝落叶层厚,并为复层根林,不仅比纯林水土保持效益大,而且效益提高的程度逐年增大。据调查,刺槐与紫穗槐混交(行距1.5m,株距1.0m)比刺槐纯林(行距1.5m,株距1.0m)减少地表径流和减少土壤冲刷效益分别大32%和33%,减少地表径流效益第1年达7.5%,第2年达33%,减少土壤冲刷效益第1年达8.8%,第2年达64.4%。另外,纯林潜藏着许多隐患。纯林易造成森林病虫害不断发生,火灾隐患加重,人工针叶纯林的连作栽培造成地力衰退,难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比如杉木的枯枝落叶腐烂后为酸性粗腐殖质,致使土壤酸化、板结、地力衰退。据调查,杉木连栽第二代林,其生长量比第一代下降10%~20%,第三代比第一代下降20%~40%,土壤生化活性第二代林地比第一代林地下降5%~10%,第三代林地比第一代林地下降40%~50%。
  4 经济林代替了水保林,忽视了生态效益
  各种水保林和防风固沙林都具有本身的特殊结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和“生态防护”的目的,配置在一定的地形部位上,树种搭配及布设比较均匀且科学合理,是以生态防护效益为主的。部分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考虑地形地貌、立地条件,不进行科学的调查、区划,盲目发展经济林,使经济林与生态林的比例远远超过20%。经济林大都是纯林,树冠矮小,株行距大,有些经济林每年要松土锄草,林下植被完全被破坏,生态防护效益相对较差。据在板桥林场观察,同一立地条件类型下,每亩15年生麻栎水保林比每亩15年生油桐林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0.08t。
  5 造林整地工程粗放,造成水土流失
  目前,我国部分地方的造林整地工程比较粗放,工程和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林地立地条件、水土流失情况及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结合得不够紧密,整地的深度、宽度、长度、断面形式优化组合效果都没达到最佳。有些地方采取全面整地的方式在山坡上栽种经济林或速生丰产林,完全破坏了自然植被,在林木郁闭前,特别在陡坡,土体不稳,容易崩塌,暴雨季节,易造成水土流失。
  6 草原和绿洲生态系统呈逆相演替
  干旱区,人们为了生存,繁荣经济,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人工构建绿洲生态系统,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草原和人工绿洲与沙漠间的过度带明显萎缩或消失。
  7 几点建议
  2000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此,笔者对如何搞好我国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1)切实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天然林、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草原、绿洲和湿地。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原应化为禁伐区、禁牧区、禁垦区,已经开发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休养生息。
  (2)对生态恶化和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重点治理。要集中科技力量对生态恶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评价,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因地制宜地搞好生态恢复区划和可行性规划,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加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生态恢复要采取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能够封育成林的地方要封山育林,需要人工造林的地方要根据地形地貌和立地条件确定合理的整地方式,尽量减少对原有天然植被破坏。人工造林要营造混交林,尽量构建原始植被生态模拟系统,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立地条件好的部位合理搭配一定比例的经济林。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其比例不能超过20%;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比例可根据当地实际放宽。造林种草要和当地的山区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结合起来。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区抢救性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以带动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建设。
  (3)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新技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要保持水资源,要培育耐旱树种、草种,研究和推广集流整地技术。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和推广渗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林业。
  (4)加强生态监测工程。利用"3S"集成技术,建立生态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并实现国家和省级微机联网,对重点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和管理。
环境保护京27~28N2生态环境与保护彭舜磊/赵迎春20022002彭舜磊 驻马店市森防站,河南 463000 赵迎春 驻马店市驿城区环保局监理站 作者:环境保护京27~28N2生态环境与保护彭舜磊/赵迎春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41:07

[新一篇] 為什么會背叛?

[舊一篇] 為什么猴子沒有眼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