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图像——怀特的科学追求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注:《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 美]L.A.怀特着,沈原 黄克克 黄玲伊 译,黄世积 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这 本论文集中,美国着名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Leslie White)详尽地阐释了自己的文 化观,这正是他藉以建立理想之“文化的科学”的基石。文化是以使用符号为基础的现 象体系,它包括行动(行为规范)、客体(工具及由工具制造的事物)、观念(信仰和知识) 以及情感(心态和价值)等,而语言则是人类符号能力的最重要的形态。文化是一个有其 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成一格的系统,作为一个现象序列,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 然界,以保证种的生存和延续。围绕于此,怀特结合人类文化史的实例,论述了人与文 化的关系,考察文化演进的历史过程,提出“文化进化的能量说”,并构想发展一门文 化的科学(注:参考该书译序)。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中解脱出来,把人们 拉入文化的范畴,确认文化决定论的思想,构建一门在他看来有效而正确地解释人类行 为的文化的科学,是怀特追求的科学目标。
    怀特在第一编《科学与符号》(注:《科学与符号》,包括五篇文章:1,科学是把握 经验的活动;2,符号:人类行为的起源和基础;3,论灵长目动物之使用工具;4,精 神是心性活动的过程;5,科学范围的拓展)中着重谈论科学的实质,文化和科学的关系 ,力图说明人们可以且必须在文化的经验领域中从事科学活动。在第二编《人类与文化 》(注:《人类与文化》,包括七篇文章:1,人类行为的文化学解释和心理学解释;2 ,意识的文化决定因素;3,天才:它的起因和发生率;4,埃赫纳顿:伟人与文化过程 ;5,数学现实的轨迹;6,乱伦的定义与禁制;7,人对文明的控制:人类中心主义的 幻觉)中,作者试图解析人类行为这个复合体,澄清意识与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学之间 的基本区别,用文化学解释知识经验与社会经验及其他人类行为,界定人与文化过程的 关系。在第三编《能量与文明》(注:《能量与文明》,包括一篇文章,即《能量与文 化进化》)中,怀特对作为整体的文化加以综观,指出文化系统的三个亚系统及其相互 关系,构建出文化进化的略图,特别点明了能量在文化进化中的首要地位。第四编《文 化学》(注:《文化学》,包括一篇文章,即《文化的科学》)对之前的探讨做出总结, 赋予文化的科学以理想的名字“文化学”。
        一:科学与文化
    作为动词的科学
    把科学用作名词存在着将“科学”与其某些研究方法等同起来的倾向,于是人们就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划出了一道界限。其中的假设是:在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现实 的本性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差别。人类社会的事实本质上与物理学(“精密科学”)有别, 实际上不宜对之加以科学处理。因此社会科学实际上根本不是科学,它不是而且也不可 能是“科学的”。怀特反对这种看法,指出我们可把“科学”用作动词以更好地理解其 涵义: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即根据一定的假设,使用某些技巧去处理经验。我们必须 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活动方式,一种解释现实的方式,而不是把它当成实体本身。
    现实界是一个四维的连续统一体,各种事件得以在其中显现,表现出一种时间—空间( 或时相—形态)的进程。我们可以将事件划分出三种过程。一种是首要的过程,即时相 —形态过程(探讨按时空间隔而彼此关联着的各个事件),其它两种是次属和派生的过程 ,其一是时间过程(事件在时间方面的间隔或关系),另一个是空间或形态过程(其在空 间或形态方面的间隔或关系)。全部科学或科学活动,都可归入这三个范畴之内。时间 —空间过程并不等于现象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和,而是两者的积。历史过程仅仅是 时相性的,而进化过程则是形态的时相顺序。此外,可以说,现实界包括了三个层面, 即无机、有机和超有机体的领域,三者各自对应的形态标志为:物理、生物和文化。物 理范畴由无生命的现象或系统构成,以原子、电子或其他生命元素为其特征;生物范畴 由活的有机体构成,以细胞为特征;文化范畴或文化序列的现象由这样一些事件组成, 它们取决于人类专有的使用符号的能力。可见,文化构成超生物学或超有机体的一类事 件,它是自成一格的过程。
    现实界的三种过程关系和三个层面可构成我们对世界的九个范畴的认识:
             时间的               空间—时间的                 空间的文化的  “历史”,文化史,        文化的进化        人类社会中非时间的、重复           或文明史                                  的、为文化制约的过程生物的  人类种族史,动、植    生物的进化个体的成长  机体行为之非时间的、重复          物之属和种系的历史                         的过程;有机体之内的(生理                                                                                                      学);有机体之外的(心理学)物理的  太阳系的历史,地球、  宇宙、太阳、星球、银  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中非                 陆地、山脉、河流、    河系的进化放射性物质  时间的、重复的过程       水滴、沙粒的历史      的分解   PAN Yi-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 10027,China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赵敦华(1949.8—),男,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 西方哲学和中西哲学及道德的比较。 作者:民俗研究济南182~194G0文化研究苏敏2004200410-13世纪,中国文化仍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朝鲜和日本。宋代中国文化输入日本、 朝鲜后,成为两国文化发展的范本和模式,并且经过几个世纪的积淀,在文化的传播地 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开始真正进入朝鲜、日本,内化为两国的价 值与行为准则。东亚社会不仅在语言文字、典章制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紧密地联 为一体,在精神价值、道德思想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也趋于同一。而且,随着各国民族文 化的发展,文化中异质成分、创新成分的不断增多,日本、朝鲜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 日益明显起来,朝鲜、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文化逆向输出成为文化交流中不可忽略的流向 ,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早期从中国输入的手工业制造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在部 分领域或某些局部超过中国,并引起广泛需求和爱好;二是一些本由中国传去的技术, 经朝、日两国人民的推陈出新,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如印 刷术;三是在中国佚书的回传方面,日本、朝鲜起到了补缺拾遗的作用;四,也是最重 要的一点,就是此时朝鲜和日本的佛学发展和对佛学的钻研,使得中日、中朝之间的佛 学水平日益有接近的趋势。从亦步亦趋到各擅其胜,是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巨大飞 跃,这对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是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中西道德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 号:03JAZ720005。王燕/杨秀文

网载 2013-09-10 21:36:0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