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 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 自然结果。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 ,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 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
  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对于全球化的发 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 ,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 ,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 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 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 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全球化进程 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着的阶段性。自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 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 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 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 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二, 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 ;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 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 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 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 的显着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是资本的本性 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二战”以后,以西方发 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 中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 ,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 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 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 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 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 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 ,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 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 关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并未因其一系列改革而解决,而是依然发展着。
  第三,在精神文明方面,全球化进程突破了传统文化局限于国家和民族的狭隘视野,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维与行动中具有了全球观念。同时,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意识,如自由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市场意识、法治意识也 日益形成席卷全球的不可阻挡的趋势,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难以遏止自身的意识形态冲动,把文化的世界 性绝对化,无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制约,无视不同民族赋予文化的具体特点和 形式,借助于雄厚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全球化不断强化其意识形态战略 ,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灌输其价值观,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单 一文化的威胁。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 同。文化的大一统与单一性,最终会导致文化创造力的丧失,导致文化的停滞不前。
  第四,在生态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以物欲 为旨归的生活方式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形成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植被 破坏和臭氧层空洞所构成的生态危机,已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究其原因,不少西方思想家均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认为发达 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是追求经济 合理性的社会,其资本主义生产的模式是与生态合理性的要求不相容的。资本主义追逐 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消费的不断扩张,必将破坏生活的基本要素和生活质量。美国政 府拒绝签定保护环境的《京都议定书》,便是例证。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在促进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加 速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等方面,均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它为人类最 终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创造了条件 。但也应看到,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 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扩散到全球。在传统的国家干预手段日益失效的情 况下,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将在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上愈演愈 烈,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风险和危机。从长远看,资本主义因其自身固有的矛盾终将走到 尽头,取代它的必将是社会主义文明模式。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说,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前夜”,它所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 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为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初 级阶段的全球化必然为高级阶段的全球化即共产主义的全球化所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模 式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所超越。
      二、实践思维方式与高级阶段全球化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取代资本主义文明模式是必然趋势,但并非自然趋势。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的构筑是人类文明史上暂新的事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关系不只是时间上的前后“替代关系”,更主要的是空间上的同时“并存关系”,而 且从总体讲,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主义是一个改革和 创新的社会,构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必须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实现思 维方式的飞跃,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地推进社会文明进程, 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一)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和发展实践的思维方式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与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 晰的问题。任何文明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 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文明观的不同,以往的文明模式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 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古代人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因而 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而近代人则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 的任何限制,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的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 “先在的本质”,这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以 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便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 斯则立足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社会文明观的科学变革。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 存在方式。这一过程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人来自自然存 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这即客 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二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 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即 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实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统一过程。“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 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1995年版,第55页。)。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明观,才能克 服其他文明观的局限性,指导全球化步入正途。
  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中,全球化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 规律”,即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球化运作遵循、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合 目的”,即指全球化进程合乎其主体的价值需求。满足主体的需求,必须扬弃传统的需 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随着社会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 的需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只有各方 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 ”的片面发展的人。同时,这里的“主体”,并不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指向的少 数人,而是主张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全球化主体观。全球化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 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在当 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任何个体与 群体要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必须提倡与实行代内主体平等思想,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 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而且,当代人的发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要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平等。
  (二)克服狭隘的文明内涵观,系统地推进人类文明进程
  对于文明的内涵,在不同的文明模式中有不同的界定。囿于将主体的力量抽象化、终 极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资本主渝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将文明的内涵局限于经济的增 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的惟一标准。因此,资本 主义文明的发展,是不协调的、无序的,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空虚、经济的繁荣和道德 的堕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共存并生的。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则植根于 社会实践之中,视人类文明为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四大要素构成 的系统,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在文明系统中,诸要素均具有特定的职能作用,并遵循 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其中,生态文明是前提,物质文明是基础,制度文明是保障,精神 文明是主导。只有诸要素全面而协调地发展,社会文明才能得以有序推进。
      三、正确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辩证关系
  当代全球化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一元化,又 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既具有开放的性质, 又内含独立自主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顺利推 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一,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辩证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当代全球化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全球化的最 大好处是实现了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各国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提供了 条件。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生产要素的缺口,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产业演进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要坚持并深化对外开放,以积极的态度迎 接挑战,融入全球化进程,化解全球化带给社会主义发展的负面影响。
  对外开放并不是依附于别人,而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对外开放能提高 自力更生的能力,而自力更生则又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 能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依靠对外贸易发展自己,也不能受制于全球化中的西方战略,甘 居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底部;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要根据自己的 国情,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第二,正确处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全球化存在着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全球化具有世界性,国际组织尤 其是跨国组织的作用前所未有地增大,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跨 国大公司的作用日益增大;国家间的整合程度极大地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标准和国 际性规范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和遵守,“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口号 。另一方面,全球化具有民族性,各国在接纳和遵守这些普遍的国际准则时,始终没有 忘记其本民族、本国的传统和特征,而是将国际准则与本民族、本国传统结合起来,使 国际准则本土化。例如,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同意接受和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人权保护 的国际公约,但是在解释这些公约的意义,特别是在本国实施这些国际公约时,都深深 地带有每个民族、国家的特殊烙印。
  全球化不是千篇一律化、单一模式化,全球化并不否定和抹杀民族化。民族化发展是 全球化发展的基点,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民族特色的,才能走向全球化。 全球化发展趋势必然强化民族化发展趋势,而民族化发展趋势也必定推进全球化发展趋 势。因此,任何强调一个方面或否定一个方面,都是不符合发展趋势的。越来越多的非 西方国家认识到,资本主义文明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游戏规则对非 西方国家的文明和地位始终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压制态势,而改变这种态势的惟一方法就 是在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任何民族和国家也只 有充分地把握全球化的民族性特征,才能在本国经济最大承受力的基础上寻求开放度最 高的与世界市场的结合方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
  第三,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一些经济强国局限于自身国家利益,按照他们固有的理念拟定 国际贸易的标准和重建国际贸易秩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给全球化的前 景带来了巨大的阴影。这种不公正、不健康的国际经济秩序,说明了发达国家的“繁荣 ”是建立在不发达国家的“萎缩”之上的。诚然,由于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和体制 转轨过程中,从总体讲,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掌握技术和战略竞争的主导权 ,只能接受和遵循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和标准。但是,这种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 不是永恒的。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存在纯粹的、永恒的客体,也不存在纯粹的、永恒的 主体。任何参与全球化的国家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切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 都有平等权利参加国际经济、政治组织,共同制定各种规则。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化, 认为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都接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的经济框架,接受资本主义 的经济制度规范,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全球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且是一个 可为的、可以设计和引导的过程。我们必须跻身于全球化,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对 话中,取得强有力的发言权,打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统治地位,防止和消 除经济全球化中的帝国主义现象。
  要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主义。在 全球化发展进程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独立、完 整和平等的最大威胁。20世纪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昭示人 们:只有经过斗争,新秩序的规则才能得以确立并逐步实现。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是可能的。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所接受,是解决好周围邻国之间关系行之有 效、普遍适用的原则。
  总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文明过渡为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这一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文明模式,还将在同一个 地球上长期并存、竞争,处于既对立又互为开放的状态,社会主义文明模式将在改革开 放中获得新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7~211D1社会主义论丛李德全/一波20032003本文对全球化进程给予了定位分析,剖析了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 作用,分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全球化/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作者单位:李德全 浙江大学/一波 深圳大学 作者: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7~211D1社会主义论丛李德全/一波20032003本文对全球化进程给予了定位分析,剖析了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 作用,分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全球化/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

网载 2013-09-10 21:33:42

[新一篇] 全球化與人的全面發展

[舊一篇] 全球化與民族文化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