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剧老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老旦艺术在京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京剧老旦以谭志道(艺名谭叫天)、郝兰田为鼻祖。“谭”是谭鑫培之父,“郝”为“同光十三绝”之一。谭志道的功劳在于将汉剧老旦艺术带到北京,为京剧老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郝兰田的贡献则在于融徽、汉老旦的唱法及吸收生、旦之特长而创出京剧老旦新腔,并使京剧老旦地位得到提高。“谭”、“郝”以后,谢宝云、龚云甫和罗福山是京剧老旦的第二代。谢宝云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并被“谭”倚为膀臂,能戏多而精,其艺术风格是挺拔苍秀。罗福山擅做工,并以念白极似老妪声而着称。他与杨小楼、余叔岩同台演出《八大锤》、《别母乱箭》等戏,都是相得益彰。罗福山的艺术风格是古朴大方。龚云甫为票友下海,其唱极富韵味,念、做也精采无比,时常在杨小楼等名角之后演出拿手剧目《徐母骂曹》、《行路训子》、《孝义节》、《药茶记》、《沙桥饯别》等,创老旦挂头牌唱大轴之先例。“龚”之卓异,除了嗓音、扮相等天赋条件较好,文化修养较深外,还在于他在艺术上不以恪守前辈规矩、再现老师所传为满足,而是不断在表演艺术上增删补益,刻意求新,对京剧老旦艺术做了较大的革新发展,特别是开创了“雌音花唱”老旦表演艺术的新路子,即改变了几近老生的唱腔和相对简朴的表演方法,将青衣的演唱、表演方法融入到老旦艺术中来,用一波三折、新颖动听的演唱和精美独到的表演技艺去刻画人物,从而使老旦表演艺术向前迈了一大步。因而,在“谢”、“龚”、“罗”鼎足而立及不少老生名家(如汪桂芬、王凤卿、高庆奎、石慧宝等)兼工老旦的局面中,龚云甫逐渐超越众家,创造了继往开来的“龚派”老旦,形成了京剧老旦艺术一个时代的高峰,影响颇为深远。
  京剧老旦发展到第三代,涌现了不少人才,如赵静臣(是名卧云居士)、李多奎、文亮臣、孙甫亭、杜介梅、陈文启、邓丽峰、尚俊卿、陈云涛等。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李多奎、赵静臣、文亮臣和孙甫亭。他们大多受过谢宝云、龚云甫和罗福山的亲传或直接影响,其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在京剧老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文亮臣和孙甫亭同为罗福山之徒,都以表演见长。他们与“梅”、“尚”、“程”、“荀”长期合作中,分别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老、中年妇女形象。在艺术风格上,除了很好地继承了他们的老师纯朴大方的特点外,还充分地体现了表演上的真实感与生动性。
  赵静臣是龚云甫的得意门生,悉得“龚派”艺术之长。然而,他宗法“龚派”是在获得扎实、规矩、精到的基础之上,还结合自身条件和对人物的理解,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不少新的尝试。在一些唱法和身段动作中,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如他在演唱上揉进了小生娃娃调的一些特点;吸收了孙(菊仙)派老生的一些气口;在念白上借鉴了言(菊朋)派老生的一些音韵及方法;在身段动作上运用了青衣水袖的特技等。他所尝试的艺术创新并不留生硬的痕迹,而是与剧情和人物性格很好地给予融合。尽管赵静臣过世较早,但其对“龚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做出的业绩,早在二、三十年代即为剧界所看重。
  李多奎以唱取胜,他音质饱满明净,高、亮、宽、脆具全,刚、柔、润、甜兼有。他先后受教于谢宝云、罗福山和龚云甫。而在演唱方面,除得“龚”的亲传外,还得到陆彦庭(即龚云甫的琴师)的传授与辅佐。然而,李多奎并不为有一得天独厚的嗓子和优越的学习条件而满足,而是兼取“谢”、“龚”、“罗”三家之长的同时,侧重对“龚派”艺术的深入研究,并根据自己的条件与艺术上的理解,不断地给予融化、革新和发展,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终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多派”(昵称“多派”,也称“李派”)艺术,成为自龚云甫之后影响最大的老旦演员。
  “多派”突出的创造是注重表现人物,强调老旦行当应有的声乐审美特点。以充沛的感情将雌音、衰音、苍音、沙音、涩音精密地调剂起来,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而又通过娇、柔、脆、润、甜等音色的行腔,准确深刻地刻画人物和最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此外,“李”在唱腔节奏、尺寸、劲头、气息、喷口的控制上,在擞音、颤音、滑音、缀音、脑后音和重叠句、镶嵌句、衬字、虚字技巧的运用上,也都有突破和革新。
  “多派”演唱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醇厚甜润,悦耳动听。从声乐审美效应讲,它能给人以和谐舒适,圆润优美之感。它能牵动人的情感,并使人产生联想,回味无穷。因而,李多奎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所上演的《钓金龟》、《行路训子》、《哭灵》、《游六殿》、《滑油山》、《望儿楼》、《太君辞朝》、《徐母骂曹》等剧目,以及与金少山、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合演的《遇皇后》、《打龙袍》、《四郎探母》、《大登殿》、《母女会》、《朱痕记》、《桑园会》、《甘露寺》、《铡美案》、《赤桑镇》、《海瑞罢官》等剧目,都极具号召力,颇受观众的欢迎。甚至在李多奎身后近20年的今天,“多派”迷及爱好者还大有人在,诸如“叫张义我的儿……”、“龙车凤辇进皇城……”等仍脍炙人口。“多派”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李多奎、赵静臣、文亮臣和孙甫亭之所以在龚云甫、谢宝云、罗福山之后,成为又一代京剧老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他们继承了“龚派”及“谢”、“罗”艺术之核心,并不断革新发展。他们成功的经验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其一,艺术思想不保守,勇于广收博采,以至有人在艺术风格上自成一家,形成新的艺术流派。“李”、“赵”、“文”、“孙”的老旦艺术或许在某些环节、技艺上还难以达到龚云甫为代表的前辈老旦表演艺术水准,但从整体上看,这一代确实出色地继承了前一代杰出的成果,并向前发展了,丰富了京剧老旦表演艺术,尤其是在运用复杂而优美的声腔艺术准确深刻地刻画人物上,对前人有所超越而卓有成就。
  其二,作为京剧老旦,要有唱、念、做等扎实的基本功和坚实耐用的嗓子。无疑,这就必须有苦练苦钻不辍的精神与意志。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嗓音条件的变化,还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表演方法和手段,这也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而这一代老旦功夫之深厚,艺术生命之长,有目共睹。以六十年代论,当时的健在者如李多奎等已年近七旬,但仍不减当年地活跃在舞台上。
  其三,这一代老旦都能根据各自条件,突出优长,选好艺术上的努力方向。李多奎嗓音条件好,以唱取胜,并自成一派;赵静臣唱、念、做条件均好,对“龚派”老旦艺术较全面地给予继承、发展;文亮臣、孙甫亭嗓音条件相对逊色,但他们并不气馁,而是在念、做上下功夫作文章。而念、做为主的老旦角色,大多为配演,但他们甘当配角,演好配角,同样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四,这一代老旦由于幼学深厚,大多能戏甚多,既可作主演,又能演配角。能戏多戏路宽,从而使他们在台上如鱼得水,举重若轻。
  其五,这一代老旦继承了京剧历史上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因而他们都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演员文化修养的深浅,从一定意义上讲会直接影响艺术水准的高低。如文化修养不足,即使演技再好,也很难演得入情入理,哪怕是老旦也难以摆脱低俗和愚昧的气质。如果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那么其表演和形象就大为不同。如果说龚云甫有较深的文化修养,正是他创造“龚派”艺术的因素之一,那么李多奎创造“多派”艺术的因素之一也正在于此。
  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李多奎这一代老旦,在艺术上也有弱点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他们在演唱、表演上虽然动听、优美,但在体现女性化的深度上,与前辈特别是与龚云甫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二、在老旦艺术发展上仍有历史上重唱轻做的痕迹。尤其是“多派”创始人李多奎的念白、身段、做戏,就不能与其演唱所取得的成就相同步。
  三、对老旦新剧目的开拓,相比较而言,也不及生、旦(青衣)等行当。
  过去和现在,对李多奎等人的艺术也有些不同的见解和评论,诸如说李多奎有“砸夯”的毛病;赵静臣演唱有“枯竭之弊”等等,则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至于在“多派”的后学者中,有故意“砸夯”者,并自认为这就是“多派”的特点,便是谬之千里了。
  自李多奎等人后,又下传到李盛泉、何盛清、耿世华、李金泉、王玉敏等人,这便是京剧老旦的第四代了。这一代老旦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他们当中成就最显着者是李金泉。
  李金泉于四十年代初,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毕业后步入剧坛,而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即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无疑与他聪颖好学,嗓子好善运用,以及他幼学深厚,基本功扎实分不开的。但是,在艺术上不甘从俗,坚持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则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从他步入剧坛到取得卓越成就的30年中,正是“凡唱老旦无不学李多奎”的“多派”大盛时期,李金泉的这种坚持艺术创新的精神,就更为难能可贵了。
  而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广撷博采,如饥似渴地吸收龚云甫、李多奎、文亮臣等前一辈之专长,借鉴青衣、老生等行当艺术特点,而且还从兄弟剧种甚至话剧、歌剧吸取营养,然后巧妙地化“他”为“我”,成为他独有的特长。
  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使他在艺术创造上始终不渝地追求“新”、“深”、“精”、“美”、“真”,使其所创造的角色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时代,更适合审美需求。
  李金泉戏路很广,能唱善表。在他所扮演的角色中,有《岳母刺字》里的岳母、《罢宴》里的刘妈妈、《李逵探母》里的李母、《穆桂英挂帅》里的佘太君、《六月雪》里的蔡婆、《响马传》里的秦母、《钓金龟》、《哭灵》里的康氏,以及《宋景诗》里的宋母和《白毛女》里的大春娘等。30年来李金泉塑造了古今若干个舞台形象,把年龄、地位、身份、性格各异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维妙维肖。而其清新俏丽、引人入胜的声腔,抑扬有致、清晰入情的念白及自然、细腻、优美的身段、动作等高超的表演技艺,则在他所演出的剧目中集中地得以体现。
  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李金泉在京剧老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唱、念、做都优于同辈,从某种意义上讲已超过前人。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堪称一派。也就是说李金泉已经用他的艺术实践创造了属于他特有的流派——李(金泉)派。
  或许我们从以下事实依据中,能够进一步印证这一结论的客观性:
  一、有自己的代表性剧目。李金泉的代表性剧目,有他擅演的传统戏,也有他不断创演的新剧目。他所演出的这些剧目绝不是原封不动地重复传统演法,而是明显体现着艺术上求精、求美、求新的创造精神。如他在五十年代初重新整理排演的《岳母刺字》,五十年代中期他创造并首演的《罢宴》及晚些时候演出的《李逵探母》等。这些剧目不仅立住了,而且至今受观众的欢迎和爱戴。毫无疑问,这是李金泉开拓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他对丰富京剧老旦剧目所做出的贡献。
  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李金泉在艺术上自成一家,形成流派的重要标志。由于他善于学习,知识丰富,文化艺术素养较高,使他在理解剧本,分析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能从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物,注重人物深层内涵的开掘。这使其艺术创造更能贴近生活,更能贴近时代,更能适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因而,他的表演融时代感突出,生活气息浓,人物挖掘深,艺术美感强于一体而独具特色。
  演唱是老旦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李金泉坚持从剧情和人物出发,唱、表并重,使唱与做浑然一体。因而,他的唱腔声声传情,韵味醇厚,悦耳动听。他在气息、吐字、归音等技巧的运用上十分讲究。在行腔中他突出腭音(硬腭音与软腭音)、腮音和脑后音等优长的同时,注重整体用音和谐得当。他所唱的那些音域广、音色美、难度大的声腔,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他在《李逵探母》里创造的老旦新腔〔反西皮二六板〕“铁牛孩儿回家转”的一段唱腔,通过高音挺拔明亮,低音深厚委婉,高低衔接自然,快慢错落有致的一波三折、动人心弦的旋律,不仅把一位带着眼泪笑的老太婆那种悲喜交加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给予观众以强烈的感情刺激,确能催人泪下。李金泉的唱腔独具一格,别有风味。你说他有点像龚云甫?——他确实继承了“龚派”旋律丰富优美,表现力强的优长;你说他有点李多奎的味儿?——他确实吸收了“多派”早年(早期、中期)声调娇凌俏丽,高亢挺拔的特点。然而,“像”也好,“有”也罢,均已被融化到李金泉唱腔艺术中来了。激越醇厚,细腻委婉,俏丽清新,声情并茂,这就是李金泉演唱所独具的艺术风格。
  三、艺术上有突破、发展和创新。李金泉多才多艺,善编能导。尤其善于创编、设计老旦新腔。这也成为李金泉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在《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响马传》等新编或改编的历史剧,以及《白毛女》、《红灯记》、《平原作战》等现代戏中创编的所有唱腔,都体现着求新、求深、求精、求美的艺术特色。从这些新腔旋律上可以看出,李金泉这些创作,已经摆脱了老的唱腔套路的局限,却又绝不脱离京剧老旦唱腔体系的基本特色。如果我们把这些优秀的音乐创作连同他的演唱艺术一起做出估价的话,那么,李金泉对京剧老旦艺术做出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老旦唱腔因戏设腔,以情带腔,以腔唱情的新时期。
  四、既有派又有流。李(金泉)派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既有“派”也有“流”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自五十年代末至今,京剧老旦演员在艺术上宗(或兼宗)李(金泉)派者、追随者、学习者不乏其人。仅以有影响的演员计,就有王梦云、王晶华、孙花满、赵葆秀、郑子茹、王树芳、郭跃进等人。甚至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老旦演员,大多宗(或兼)李(金泉)派。这些人从剧目到演唱、表演,对李(金泉)派艺术都给予了较好的继承,在学术上或已取得可喜的成就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李金泉已是桃李满天下了。而李(金泉)派艺术正长流不断地伸延扩展开来。完全可以预测:在相当时间里,李派艺术仍将作为京剧老旦艺术主流,活跃在舞台上。
  综上所述,说明李(金泉)派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我们理应给予肯定和宣传,这对促进老旦艺术的发展,乃至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长期以来京剧理论界及有关文章、书籍、词典在介绍李金泉的艺术及其在京剧老旦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所作出的贡献时,往往评价很不充分,甚至有的连“号”也没挂上,这是很不公平的。相反,倒有不少京剧观众、戏迷,当听到一些中、青年老旦演员演唱,为区别是哪派时,便随口喊出“这是学李(金泉)派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对李金泉艺术缺乏研究和应有的重视,也可以说对京剧老旦艺术缺乏研究和应有的重视是主要原因。
  京剧老旦艺术承前启后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中、青年老旦演员身上。她们正活跃在今天的京剧舞台上,是京剧老旦的第五代。她们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艺术成就,并且还有着巨大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当然,她们与前人相比较,在剧目的掌握上,在演唱技艺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她们不断地钻研、实践,不断地发展提高。
  京剧老旦艺术的发展,经过了五代演员艰苦努力。其间有三个重要发展变化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是以三个老旦流派的形成为标志的。即龚(云甫)派的形成,标志着京剧老旦艺术走上了成熟的道路;李(多奎)派的出现,标志着老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李(金泉)派的崛起,则标志着老旦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从这三位流派的创始人龚云甫、李多奎、李金泉的艺术发展、创造的轨迹来看,学习流派不能单纯模仿,而要结合自身条件创造性地继承,要敢于革新,善于创新。不仅是他们,谢宝云、罗福山、赵静臣、文亮臣、孙甫亭、王玉敏等这些有成就的老旦演员,都是创造性地继承流派的。他们或博采众长、融汇贯通,根据天赋条件,充分发挥独创性;或只专一派,但能在表演上或演唱上有所发挥和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这些成功的经验,特别值得中、青年老旦演员学习和借鉴。
  
  
  
戏曲艺术京022-025,061J5戏剧、戏曲研究马同驹19951995 作者:戏曲艺术京022-025,061J5戏剧、戏曲研究马同驹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8:15

[新一篇] 論中西科技理論形式的差異及其直接原因

[舊一篇] 論人、文學、文學理論的內在張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