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几点看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7)
  [摘要]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强调实证性的研究,忽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2)重视应用性的研究,轻视基础研究;(3)认知研究席卷整个心理学领域; (4)人本主义的原则深入人心;(5)学派的对立与学派的交融并存;(6)要求实现心理学统一的呼声逐渐高涨。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心理学史,发展趋势
  * * *
  心理学是一门“引进”的学科,我国的心理学无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因此,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建设我国的心理学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1 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建设
  实证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之一,一直对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有着重要影响。尽管实证主义在哲学领域受到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的挑战,许多心理学家也对实证的方法提出怀疑,但在实验心理学领域它的影响却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然支配着西方心理学。
  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曾对实验心理学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心理学的缔造者冯特把实证主义的原则与德国的理性主义相结合,使心理学摆脱哲学而独立,建立了区别于传统哲学心理学的“新”心理学,迈出了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第一步。自那时起,心理学就开始了以实证研究为取向的发展趋势。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声称不受任何哲学的影响,但在本质上他是一个极端的实证主义者,为使心理学自然科学化,他不惜丢弃心理学,而改称行为主义。他之后的行为主义者皆以实证的原则衡量心理学,凡不符合实证原则的皆被拒斥于心理学的大门之外。但是这些早期的心理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尽管强调了实证的原则,却并不忽视心理学理论的建设。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理论指导实证研究,也尝试以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在他们那里,实证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是对立的,而是同步的,是互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行为主义者赫尔。赫尔发展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他和他的学生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发现了理论的缺陷和不足。其他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在推崇实证方法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理论的建设,各自创建了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总之,这些心理学家既重实证研究,又重理论建设。
  但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内却出现了一种抛弃理论建设而专注于实证研究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从斯金纳开始的。斯金纳自己构建了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却反对他人进行理论研究。在一篇题为《学习理论是必要的吗?》的文章中,他声称心理学的理论既无必要,也不允许,对于心理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对行为的实证分析。此后,大部分行为主义者在他的影响下专注于琐碎行为的实证分析,放弃了理论的建设。认知心理学产生以后,实证主义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大部分认知心理学家也把注意的中心指向认知过程的实证分析,忽视理论的构建。所以认知心理学至如今仍缺乏有影响的理论。这也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中没有出现像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那样的着名心理学家的原因之一。
  忽视理论建设而专注于实证分析的直接结果是心理学研究的琐碎和分裂。如今的西方心理学从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繁荣,但深入地分析却可以发现繁荣背后的理论贫乏:每个实验者割取完整的心理现象的一个小块,其研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心理现象的实证分析对于理解完整的心理现象没有多少实际的帮助。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证分析只能徒增心理学的破碎,给心理学的未来统一带来更多的障碍。美国着名心理学史家吉尔根(Gilgen,A.)就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 他指出:“对于像心理学这样一个从概念上破碎的领域来说,更多的信息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更多的信息只有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1]
   2 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就把实验心理学看成是一种纯科学,他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虽然冯特间或提到心理学应用的可能性,但他从未给予应用以足够的重视。他的弟子铁钦纳把这种观点带到了美国,强调心理结构自身的研究,反对研究心理的意义与功用,认为心理学的应用属技术范围,并非心理学本门。在构造主义心理学纯科学观的影响下,从事应用学科的心理学家除非在实验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他们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极其低下。基础研究倾向的心理学家视他们是具有商业性质的、非科学的和唯利是图的。他们被选入心理学组织领导岗位的可能性极小。这种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导致组织上的分裂。临床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应用心理学家于1917年和1938年两次退出美国心理学会,并组建了自己的学会,只是由于政治上的某些原因,这些分裂才得到暂时解决。二次大战以后,情形出现了变化,在美国心理学会中,应用心理学家逐渐占据多数地位,而基础研究分枝的心理学却成了心理学会中的“少数民族”。基础研究倾向的心理学家越来越担心心理学学会将变成一个非学术性的职业组织,这种担心最终酿成了美国心理学学会组织1988年的第三次分裂。所不同的是,1988年的这次分裂的挑起者不是应用心理学的一方,而是基础研究倾向的心理学一方。
  基础研究领域的心理学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近年来,西方心理学一直在向应用方面倾斜。应用心理学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代表着基础研究的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规模却逐渐萎缩。8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相对于50年代的三分之二心理学博士毕业于基础研究领域,现在三分之二的心理学博士毕业于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自70年代以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就在逐渐减少,到80年代末时,毕业生的数字掉到了60年代的水平。从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人选上也可以看出基础研究倾向心理学的衰落。以往各任会长均由有突出学术贡献的心理学家担任,但近年来会长的人选不再能体现这个特点,决定一个人能否担任会长往往不是看其学术能力,而是依据其能否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赞助,在此方面,应用心理学家当然优于基础研究领域的心理学家。在这种条件下,部分心理学家出于对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关心而退出美国心理学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是相辅相成。没有应用,心理学就无法走向社会,为社会所接受;而在另一方面,忽视基础研究势必使心理学的应用缺乏可靠的基础,损害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因此,两者应相互兼顾,任何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都会对心理学的发展造成危害。
   3 认知研究方兴未艾
  行为主义支配了西方心理学近半个世纪, 从本世纪20 年代早期到50年代末期,在行为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几乎所有的实验心理学家都放弃了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内部认知过程的探讨,而把注意力指向可观察的行为。“然而,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一场革命发生了,实验心理学家们日益将他们的才能展现在对心理的探讨上,对现在我们称之为心理学的认知方法的兴趣再次诞生了。”[2]
  从那时开始至现在,认知心理学一直在实验心理学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且时至今日,心理学家对认知研究的兴趣丝毫不减当年,甚至可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实验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的心理学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和想象等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对诸如决策、问题解决、图形辨认、语言获得等问题提出各种理论模型;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新皮亚杰学派对儿童的认知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认知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关心的课题;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理论左右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即使那些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如班图拉、米契尔和罗特等人也对认知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认知的研究渗透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不同分支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认知过程的各种问题。认知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可略见一斑。
  认知研究中的一个危险趋势是实验心理学中的认知研究正脱离心理学的轨道而成为一门独立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一门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其它基础科学的交叉领域中成长起来的高度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研究脱离心理学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被许多心理学家视为是心理学分裂和破碎的标志。
   4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各个领域的渗透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曾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不小的冲击。如今,临床心理学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尽管它没有在西方主流心理学中占据支配地位,但它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强调、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关心已深入人心,开始渗透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意义”的强调已对作为主流心理学的认知心理学产生影响,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开始探索心理学研究的意义问题。认知心理学家一直沉溺于以计算机模拟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把复杂的认知过程还原为计算机的信息流程过程,并以计算机的结构模拟人的认知结构。其结果是: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这场计算机化的过程中丧失了。许多心理学家尖锐地指出:如果说行为主义以动物研究的模式研究刺激和反应对人类生活没有意义的话,那么以机器的模式探讨认知过程又意义何在?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布鲁纳在1990年出版的《意义的活动》一书中指出,认知心理学已偏离了最初的发展轨道,抛弃了意义的探讨,钻入技术性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牛角尖中,脱离了人类生活的实际。他呼吁认知心理学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上。探讨对人类生活有意义的心理学问题。布鲁纳的这一观点有力的说明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也对现代精神分析产生影响。在现代精神分析中,最流行的理论模式是自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它的代表人物是科赫特(Kohut,H)。 科赫特深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他把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个体的主观体验,这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致的,科赫特给予自我(self)以特别的关注,他探讨了自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套有关自我发展的理论模式,这些观点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相互吻合,深切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精神分析的影响。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也对行为主义产生冲击,促进了行为主义的演变。行为主义一直把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楷模,为使心理学能进入自然科学的行列,它不惜以动物研究的模式研究人的行为,这导致众多的批评,更遭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猛烈抨击。一些行为主义者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认识到:“在公众以及我们自己学科内的许多人眼中,行为理论……已同令人讨厌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包括流涎的狗、木偶、把人当作动物一样摆弄和操纵。结果是,那些希望贬低他们不赞成的思想或实践的人仅需要把这些思想和实践称作行为主义的……”。[3]因此,这些行为主义者重新思考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开始强调人的理性能力,主张研究人类学习的独特一面,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行为主义。
   5 学派的对立与学派的交融并存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学派多得不可胜数。大的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皮亚杰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小的学派诸如联结主义、目的主义、个体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等就不胜枚举了。认知心理学产生以后,实验心理学似乎大有可能统一在认知心理学的旗帜之下,但实际的情况是:认知心理学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在其产生之初,符号加工模式就同联结主义模式处于冲突之中,不过符号加工模式占据了支配地位,但近年来,联结主义模式又异军突起,取代符号加工模式而占据了领先地位。在认知心理学的外部,学派的冲突与对立依然存在:行为主义并没有因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销声匿迹,部分行为主义者虽然接受了认知的研究,重视内部因素的探讨,但仍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被称之为认知的行为主义。斯金纳所创立的行为分析理论即使在斯金纳逝世以后仍然十分活跃。另外一种行为主义,即目的论的行为主义,近年来正在兴起。因此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并没有取代行为主义。有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行为主义正在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困难试图卷土重来。在心理学的临床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势力强大,但精神分析从来没有销声匿迹,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理论一直统治着儿童心理治疗领域,精神分析的第四代——自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的影响也日渐增强,大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抗衡之势。皮亚杰的理论一度因为其理论的生物学化倾向而受到不少批评。但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日内瓦的新皮亚杰学派和信息加工的新皮亚杰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皮亚杰理论,巩固了皮亚杰理论的阵地。因此,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如今的西方心理学仍旧是“学派林立”。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除了学派的对立外,西方心理学中也出现了学派之间的交融趋势。不同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吸收一些概念与理论。前面说谈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其它心理学流派的影响就是这种交融的表现之一。此外还有许多迹象表明这种交融的存在:班图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综合了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理论特点,建立了一种认知倾向的行为主义;信息加工的新皮亚杰学派融合了皮亚杰理论与认知的信息加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家排除门户偏见,吸收不同学派的理论技术治疗病人。这些都表明在学派对立的同时,西方心理学的学派也有一种交融的趋势。
   6 心理学分裂的加深与心理学统一的呼声高涨
  西方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和破碎状态,而且这种事态越演越烈, 心理学直接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茨(Staats,A.W. )在分析心理学的破碎状态时指出:“我的观点是:心理学正遭受着分裂的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因为心理学从来都不是统一的科学,但是这种分裂变得更为严重……其结果是巨大的和日益增加的多样化——许多无关的方法、发现、问题、理论语言,分裂性的项目和哲学观点。心理学有如此多的毫无关联的知识元素,彼此的不信任、不一致、累赘与争论,以致于抽取一般的意义也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4] 因此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心理学处于严重的分裂危机之中。
  面对心理学的分裂,许多心理学家表达了他们对这一趋势的关切。他们呼吁采取措施,使心理学的发展趋向统一,而不是趋向更加分裂。斯塔茨提出采取以下三个步骤统一心理学:第一,构建一个能使不同的方法论相关联的理论框架,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架起一座理论的桥梁,使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其次,寻找一种能沟通不同的理论概念的综合性理论。这种理论能在对抗和分裂的概念、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使持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之间能交流和对话,确立其共同的基础。第三、建设一种能把不同的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论。通过多年的研究,心理学家已发现不少孤立的现象。现在对于心理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发现更多的这种孤立现象,而是把已发现的现象逐个加以考察,确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包容于统一的理论中。加拿大心理学家格根(Gergen,K.)呼吁大力发展理论心理学,探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以便为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共同的出发点。美国心理学史家吉尔根提出了一个心理学基本概念的金字塔体系,各种基本的心理现象被包容于一个整体的架构中。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艾弗特(Eifert,G.H. )提出改变心理学研究的资助体系,鼓励综合性、能促进心理现象整体理解的研究,而不是片面鼓励那些标新立异、导致心理学分裂的研究。这些心理学家相信:“无论有多少设计精密的实验,无论搜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方法多么优良,也无论研究工具多么复杂与专业化,只要心理学的成果是不一致的、孤立的和彼此冲突的,那么心理学就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科学学科’……心理学只有获得了紧凑的、经济的、相互关联和一致性的知识才能被看成一门真正的科学。”[4]因此心理学家应共同努力,实现心理学的最终统一。
  在目前的西方心理学中,有关实现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美国心理学家于 1985 年成立了“心理学统一问题研究学会”( Society forstudying unity issues in psychology), 在墨西哥和俄罗斯召开的心理学理论国际会议上,统一问题也被列为讨论的主题。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茨还主持出版了《范式心理学国际通讯》杂志,专门刊登有关心理学统一问题讨论的文章。这些都表明西方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心理学统一的重要性。*
  注释:
  〔1〕本文于1996年12月25日收到。
   参考文献
  [1]Albert R.Gilge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 Greenwood Press. 1987,19.
  [2]Howard D V.Cognitive psychology. Macmillan PublishingCo. Inc. N. Y. 1983,5.
  [3]Bandura A. Behavior theory and models of man. AmericanPsychlogist, 1974,29,585.
  [4] Staats A W. Unified positivism and unificationpsychology: Fad or new field ?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1,46(9),899,901.
  
  
  
心理学动态2京1-5,52B4心理学叶浩生19971997 作者:心理学动态2京1-5,52B4心理学叶浩生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5:13

[新一篇] 對自由與平等的現代人倫的道德哲學闡釋

[舊一篇] 對詮釋學與實證論的反省:尋求心理學的統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