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文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而作。列宁的资本主义观不仅是列宁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进而言之,也是理解苏联模式成因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一个重要理论源泉。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及其所缔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基于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正确把握与利用。苏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体制一方面是列宁思想的实践,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这种具有时代特征与历史局限性的科学理论的片面与僵化的理解倾向。列宁对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及其趋势的判断虽然难免有时代精神氛围与俄国历史经验的局限性,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特征以及其垄断的必然性所做的基本判断,仍然是我们把握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一、苏联解体之后列宁思想的命运及其研究面面观
  苏联解体以后,我们遭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与现实的问题:究竟怎样看待列宁的历史功过是非以及列宁主义的命运?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全面地否定列宁主义?还是继续坚持所谓苏式的列宁主义?抑或另辟蹊径?面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首先是“全面否定论”。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冷战格局,在西方理论界形成的所谓“西方列宁学”和“西方苏维埃学”就对列宁和列宁主义基本上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西方列宁学”由对斯大林的直接否定最终导致了对列宁的否定,从而试图否定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他们批判、攻击甚至肆意地歪曲和漫骂列宁和列宁主义。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这种否定逻辑进一步演化为:苏联的灭亡结局首先是由斯大林主义体制所酿成的,是注定的。而斯大林主义的原罪可以追溯到列宁那里去。斯大林主义是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列宁思想极端化、普遍化和永恒化。
  其次是“基本过时论”。该观点承认列宁主义在原苏联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列宁的思想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确立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民主和党内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基本过时论认为,尽管列宁主义在苏联建设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列宁主义也完结了。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来说,列宁主义已基本过时了。
  再次是“基本可用论”。此论点认为列宁主义基本上是可用的,它的某些思想对今天社会的发展仍有价值,即局部价值论。如列宁的民族思想、政治民主思想等都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列宁研究基本上是一边倒地赞同新经济政策。
  在国内,以黄楠森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比较中肯地对列宁思想作了如下基本定位:列宁开辟了而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列宁是人而不是神,列宁思想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的马克思主义,是有俄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①
  在争论列宁思想是与非、继承与否定的同时,有一部分学者开始认真地反思:在后现代语境下列宁思想的历史命运到底如何?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垄断趋势不断复杂和多样化的形势下,列宁主义到底还有没有未来?学者们的主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种主张是“回到早期列宁”与“马克思复兴论”。这种观点认为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的失败预示着列宁帝国主义论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而资本主义的复苏和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回到早期列宁,复兴马克思的理论。德塞的《马克思的复仇》一书的副标题“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非常明确地昭示了这一立场②。德塞认为苏联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自然发展过程的一个暂时中断,而不是必然的基本趋势。今天我们必须通过列宁与苏联的失败而重新回到马克思与哈耶克的理论,德塞非常欣赏马克思与哈耶克相结合所形成的那种古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理论模型。他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罪孽深重,但毕竟能推动全球性的经济增长。在德塞眼里,马克思是一个可以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拥护者哈耶克握手言和的马克思。列宁也最好是1899年前后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时的那个社会民主主义者的列宁,而不是后来在瑞士流亡、一心想革命而写下《帝国主义论》的无产阶级专政者的列宁。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列宁是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预见者”。哈特与奈格里在《帝国》③一书指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通俗综合,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便是从主观的立场批判了帝国主义,并引向一种危机导致革命的结论。列宁是预见帝国主义走向帝国(一种全球化时代的网络化、流动化的资本主义统治形式和新型主权结构)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提供了一套产生反帝国主义的主体性的机器。在哈特等人的眼里,列宁实际上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的局限:即它阻碍了资本的发展,资本必须最终克服帝国主义的界限;列宁已经感觉到,未来世界要么是世界共产主义的革命,要么就是帝国。
  第三种主张是强调“必须重新发明列宁”。走红于当今世界的前南斯拉夫学者、着名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齐泽克在《哈特与耐格里为21世纪重写了<共产党宣言>吗?》一文中喊出了响亮的“回到列宁”的口号④。齐泽克通过对哈特的帝国理论的批判,指出哈特的帝国理论是无政治主体的,而他“重新发明”的列宁则具有偶然主体论的政治实践意识。《帝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当前的全球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如何为这些激进的措施创造其所需空间缺乏分析,他们没有能够在当前的条件下去重复马克思的分析,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就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之中。因此齐泽克主张,必须回到列宁、重新发明列宁,而不是去重复列宁。
  综观以上各种关于列宁思想的历史命运与时代价值的纷争,我们认为,交锋之焦点在于两个方面:这里面既有一个“如何对待列宁”的问题,也有一个“争论因何而起”的问题。
  “如何对待”是“角度”之争,即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我们暂时撇开不论。“因何而起”则有“层次”之分:(1)从最表层和最初的原因来看,关于列宁思想的意义与价值之争是因斯大林模式评价问题而起,因为列宁思想是斯大林思想及其体制的最重要来源。如何对待斯大林最终就是一个如何对待列宁的问题。(2)稍深一层就是如何对待整个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问题,是由苏联的成败而起的问题。因为列宁是苏联社会主义的缔造者,对苏联解体成因的反思势必涉及对整个列宁政治思想与社会主义理论的评价问题——究竟是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歪曲了他的社会主义观,还是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它注定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行的?(3)再往下追第三层就涉及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也就是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判断正确与否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列宁对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与现实判断是俄国革命与苏联制度得以可能的思想前提与基础;如何评价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政治思想)最终实际上就是如何评价他的资本主义观(经济社会理论)的问题。(4)最后,从今天资本主义全球化强势发展与社会主义暂时陷入低潮这个大背景来看,如何评价列宁的资本主义观之功过是非显得尤其突出。列宁思想在今天还有没有时代价值,说到底就取决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前途命运的判断还有没有可取性。
  实际上,列宁在今天之所以充满争论,就是因为他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宣布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最高阶段,是“垂死的、腐朽的、行将灭亡”的社会。而今天的现实却是资本主义仍然一片繁荣,甚至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现实影响力。许多人攻击列宁就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列宁的断言从开始就错了,还是列宁没有充分估计到资本主义后来的发展形势与潜在能力,抑或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宣判仍然没有过时?所以综合起来看,如何认识列宁的资本主义观成了理解列宁思想当代价值的一个关键问题。⑤
  进而言之,反思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总结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形成对21世纪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判断,思考和展望21世纪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从历史与逻辑上讲,不能不从重新研究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开始。
  二、列宁资本主义观两种范式的历史生成
  在列宁的理论体系中,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有前后两种明显不同的范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前期资本主义观和后期资本主义观。
  前期资本主义观指的是在1914年之前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认识。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列宁把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列宁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借贷资本阶段、商品资本阶段、生产资本阶段和大工业阶段。
  1914年之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新的特征,列宁的资本主义观也发生了变化,即后期资本主义观的形成。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在现阶段已发展到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视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他把帝国主义当作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特殊表现。帝国主义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从竞争的、具有强大推动力的、前进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的、垂死的、腐朽的垄断资本主义。列宁认为,任何帝国主义的界定都包含以下五个特征:“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三,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⑥
  列宁的前后期思想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和转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密切相关。前期资本主义观既受第二国际正统理论的影响(特别是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又同俄国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和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出路问题的争论密切相关。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已经有了曾被马克思所描述过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但是这一发展特征仅仅是被普列汉诺夫简要地提及。列宁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观点的基础上,又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普列汉诺夫从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抽象概念出发,把大范围的机器工业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然后开始分析资本主义。与普列汉诺夫相反,列宁接受了资本积累是一个历史过程的基本观点,从资本主义的低级阶段出发,分析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源于自然经济,因此列宁的论述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学性。
  另外,和民粹派的辩论和斗争,也是列宁前期资本主义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民粹派认为,由于国外市场已被先进国家占领,而国内市场的开发又需要有效的交通系统,俄国作为落后国家已经无法占领国外市场,由于经济落后也无法发展交通运输。“……‘获得国外市场’是‘摆脱’实现额外价值的‘困难的出路’……上述两位着作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必须有国外市场,是因为资本家不能用别的办法来实现产品。俄国国内市场由于农民破产和没有国外市场无法实现额外价值而日益缩小,而国外市场又是很晚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年轻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⑦,这就决定了俄国不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再加上在俄国还存在着原始的村社制度,以及落后的思想,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必然失败的。
  在列宁看来,民粹派的主要错误在于他们不能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看不到这一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资本主义国家必须获得国外市场,不取决于额外价值的实现规律,而取决于:“第一,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⑧;“第二,社会生产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必须有的假定……这种相适应经常遭到破坏……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找国外市场”;⑨第三,“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场、地区以至国家的界限”⑩。同时分工的发展也开创了国内市场。围绕这一辩论主题,列宁得出,俄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列宁的后期资本主义观——帝国主义理论,并非独创而是综合创新,是在基本继承霍布森的“资本扩张本质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垄断论”,部分借鉴卢森堡的“积累规律论”,全盘否定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的基础上完成的,正如尼尔·哈丁所说,“毫不过分的断言,希法亭对帝国主义的分析以及布哈林的理论构成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经济框架。”(11)
  列宁首先运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以“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这个“自在之物”为逻辑出发点,指出生产的集中导致垄断,而垄断与金融寡头必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全球的超地域、超经济控制的帝国主义形态。其次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及其内在矛盾,发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指出这个规律必然导致现代世界战争,而战争随之引起革命。第三,全面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学说方面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经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虽然是多种理论的综合,但是在本质上又有别于卢森堡、布哈林等人的理论。卢森堡和布哈林是从抽象出发,而列宁是从具体的经济事实出发,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理论出发,正是在反驳他们的过程中,列宁发展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迫使列宁去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列宁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一直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不同时期的经济分析对他政治思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它们的历史意义也就不一样。列宁的政治观点与经济分析之间的关系在于: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决定其政治思想,他对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的分析、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社会阶级发展水平的分析构成了列宁的实践基础。
  总之,对社会的经济分析在列宁思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一点上,列宁要比任何其他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更为突出。充分认识到经济思想在列宁政治思想中的关键和核心的地位,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列宁的思想理论。西方列宁学研究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把列宁当作一个不太关心理论问题的实践家或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唯意志论者。实际的情况是列宁的政治策略作为一个内在的有机整体是立足于严格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
  三、列宁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
  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分析理论,使列宁看到,当前的政治任务是领导人民促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积累和无休止的扩大再生产导致资本对劳动剥削的不断扩大,大范围的生产和复杂的劳动分工必然使工人集合为更大的统一体;同时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剥削和占有,使农村释放了大量劳动力,他们不得不到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就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在从事各种工作中不断地与无数人交往,独立的阶级意识也相应出现;又由于工人是受剥削最重的下层人们,他们在大生产中已逐渐地组织起来,并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矛盾,因此,无产阶级必定是革命的阶级和革命的先锋,是俄国工人和被剥削者的天然代表,民主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必然胜利。
  列宁前期的资本主义观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是对马克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这种资本主义观不仅在当时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也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综观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追寻到资本主义变迁的足迹。从马克思逝世到1914年一战的爆发,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奉行的是自由贸易的政策,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期间,资本主义经历了大萧条时期,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随之出台。但是随着凯恩斯主义弊端的暴露和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凯恩斯主义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政策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正如梅格纳德·德塞所说,“只是在1939年之后又花了另外的50年,全球化才重新回到它在19世纪开创的航线。在这之前,一国社会主义的权威主义翻版也崩溃了”。(12)因此,在资本主义蔓延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自由资本主义在当今的影响,列宁的早期自由资本主义观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借鉴的意义。梅格纳德·德塞甚至认为,早期列宁运用马克思的古典自由资本主义理论模型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提供了理解我们当代世界的钥匙。罗纳德·H·奇尔科特也在《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现在我们必须回到早期列宁所提出的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与农业结合的基本问题上,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出路,我们回到了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者所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说明我们可以从对这些卓越的革命知识分子的认识和失败的更严肃的研究中,学习很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回到列宁的早期经济学思想即研究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那里去(13)。
  在后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中,列宁看到,由于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资本输出和生产集中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帝国主义阶段的国际和平成为不可能,因此,殖民主义时代又一次出现。在这里,列宁提出了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的论断。
  列宁提出,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威胁了帝国主义剩余价值的整个基础,从而进一步威胁到资本主义自身的存在。即使民族解放运动不能立即胜利,这一运动也迫使帝国主义增加军费开支,“民族压迫、兼并的趋向即破坏民族独立的趋向也变本加厉了。希法亭很正确地指出了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加剧之间的联系……这种独立运动,使欧洲资本在它那些最有价值的、最有光辉前途的经营地区受到威胁;因此,欧洲资本只有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兵力,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14)。而军费开支的增大又将导致本国工人阶级生活水平下降。在这利润率下降的危机中,又会导致西方工人的觉醒和社会主义主体条件的产生。另一方面,列宁也看到,由于发达国家工人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淡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可能的。革命只能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爆发,即在落后的被发达国家所剥削的国家实现。正是在这里,列宁抛弃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同时爆发的思想。
  列宁后期的帝国主义论侧重于国家战争和革命,这一理论既是对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继承,同时又实现了突破。帝国主义论不仅在一战期间及战后对俄国的历史发展具有意义,而且在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它的影响。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不但不与列宁的帝国主义观相矛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着一致性。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中的部分学说仍有当代意义:如他关于资本主义的垄断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看到了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弹性变化能力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启示(15)。苏联学者一致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具有如下重要意义:一是只要垄断资本主义还存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现实的最重要武器。二是列宁分析世界发展的方法论将永远被先进的社会思潮和革命力量用于武装自己。
  四、列宁资本主义观对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启示
  列宁资本主义观中的这两个基本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一是“资本主义发展论”,即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成果发展落后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形态论”,即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形态与规律。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16)固然成为历史,但目前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垄断的、帝国主义的特征,国家垄断与跨国垄断仍然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与现实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有更加自觉和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就不能不从列宁的经典问题与立场开始。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表明列宁主义并没有过时。列宁思想在今天之所以惹人非议、遭人诋毁,就是因为资本主义既没有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停滞不前,也没有消亡。相反,资本主义在经过调整后继续往前发展,并且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趋于全球化发展。但仔细研究列宁的资本主义思想,会发现今天的社会发展状况与列宁的资本主义观不但不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谋而合。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指出,从生产集中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托拉斯、辛迪加式的国家垄断,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又导致了国际的垄断,从而最后走向全球化;也就是说,早在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就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全球化正是列宁早期预言的实现。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胜利,而只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与危机的全球化蔓延。全球化时代再次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仍然是科学真理。但是仅仅回到马克思、重复马克思的分析是不够的,因为马克思只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而没有提供实现理论的政治实践道路。所以我们还需要回到列宁去,像列宁当年那样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分析去制定相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方案。但是回到列宁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列宁,正如齐泽克所说:“回到列宁不是说去重复列宁,而是在克尔凯郭尔的意义上去发现一个列宁,在今天的情境下去发现那种相同的脉动;回到列宁不是像一个怀旧者一样回到‘美好的革命的旧时代’,或者是在‘新的条件’下,对旧的方案作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式的调整,而是像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条件下……重新制定革命方案一样,去重新认识当前的世界条件。霍布斯鲍姆将20世纪界定为1914年到1990年,即从资本主义漫长的和平扩张结束到现实社会主义的崩溃,新形式的全球资本主义出现这一历史阶段。列宁在1914年所做的,值得我们在1990年效仿。‘列宁’这一名字就代表了抛弃僵化的、现存(后)意识形态的统合,即我们生活在其中的那种虚弱的Denkverbot(禁止思想)的情境的自由,简单地说,列宁就意味着恢复我们思考的能力。”(17)
  其次,列宁的资本主义观仍然是一个具有丰富理论价值的思想宝库。第一个方面,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中我们依稀可见刚刚浮现在历史地平线上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乃至于全球化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金融资本家利用国家政权掠夺全体劳动人民以及未加入垄断组织的外部企业,以便保证金融寡头们能够攫取到超额利润的一种手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的一种新形态,所以从本质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旧是资本主义。列宁批判了那种把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涉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的国家社会主义论者的谬论。第二个方面是有关不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由于俄国当时正处于过渡的中间阶段,列宁想尽力解决相对落后国家的政治策略问题,因此仔细考察过渡的过程和所形成的过渡形式。他关注的问题实质上是那些与今天不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者有关的问题: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以及其中固有的阶级斗争和可能的阶级联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列宁的资本主义观毕竟是一个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时代产物;其局限性不只反映在某些具体结论上,而且体现在一些基本认识逻辑上。
  列宁把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某种可能趋势当成唯一趋势、当成普遍规律、当成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直通车。列宁虽然天才地发现了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但他并没有深入研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虽然看到了金融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势,却并未充分意识到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节的能动表现,而认为这是资本主义走向腐朽没落和灭亡的表现;列宁只是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化、集权化发展的结果,甚至断言这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最后步骤,而没有从更宏观开阔的历史视野把这种垄断视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动解决社会矛盾的表现。出于政治家的崇高伟大理想、机智敏感判断与果断应对策略,列宁经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当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最终灭亡的表现,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弹性变革潜力则没有予以充分估计。比如:他把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最初”阶段,误认为资本主义的“最后”和“最高”阶段;这使他一度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当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直接颠倒物:“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无非是变得更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提”(18)。这表明,列宁在面对资本主义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大现实问题时,并没有切实地、具体和始终如一地坚持彻底的历史辩证法。
  列宁的伟大在于他看到了帝国主义必然导致与资本自由扩张本性相悖的垄断,必然预示着资本主义走向灭亡;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没有看到这种垄断是暂时的、历史的调节形式,低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与弹性变化能力,因而没有预见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调节方式。列宁虽然看到了垄断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却没有进一步指出这种灭亡只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历史形式而不是其最终形式,这种资本主义历史形态的灭亡既引发了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同时也促成了更高级的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世界经济政治形态。
  历史的发展表明,从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上半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这既是资本主义社会一次次不断地陷入矛盾与危机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步自我完善的成熟进步过程。比如,今天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表现在生产力方面的变化,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是所有制形式出现多元化趋势、经济运行出现政府调控的趋势;收入分配关系出现了兼顾公平的趋势。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多层次的特点;政治制度出现了民主化的趋向,民主选举制度更为完善,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因素大大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发达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的影响、对经济危机的恐惧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国家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它不仅以各种政策手段从外部干预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而且还以大量的国家投入与国家消费直接地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国家干预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自我调节(19)。
  综上所述,列宁资本主义观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正像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地超越自身固有的界限、矛盾和危机而盲目地扩张的自然历史过程一样,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更新哲学方法论和历史观的认识过程。相应的,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自觉而宏伟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必然是一个不断与变革着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现实相适应的、自我超越历史局限性的、反复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往的社会主义制度形式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时代影响的历史局限性;而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所借鉴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形式,完全可以被合理地理解为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向未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和飞跃的当下具体表现。
  注释:
  ①黄楠森:《黄楠森自选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81-96页。
  ②梅格纳德·德塞:《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郑一明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许纪霖、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知识分子论丛第4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在国内外研究列宁的学者中,有一些人试图以严肃的学理分析态度去对待列宁和列宁主义,尼尔·哈丁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通过对列宁思想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列宁全部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Harding, Neil. Lenin's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l, New York: St. Martin, 1977, p79.)。
  ⑥《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1页。
  ⑦《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页。
  ⑧《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91页。
  ⑨《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91页。
  ⑩《列宁选集》第一卷,第192页。
  (11)Harding, Neil, Lenin's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2, New York: St. Martin, 1977, p. 53.
  (12)梅格纳德·德塞:《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第162页。
  (13)罗纳德·H·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施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14)《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81-682页。
  (15)马健行:《帝国主义理论形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25-326页。
  (16)公正而言,列宁并不是“最高阶段论者”。他于1917年出版这本书时用的书名并非“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而是模仿希法亭《金融资本》一书的副标题“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采用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这个标题。直到列宁逝世十多年后,即1935年,其书名才首次被改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个改动决非细枝末节,而是意味深长,且影响深远。
  (17)许纪霖、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知识分子论丛第4辑),第88页。
  (18)《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5-266页。
  (19)参见刘昀献:《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4~22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刘维春/刘怀玉20082008
列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列宁思想的寿终正寝,反倒预示着认识列宁思想新时代的到来。列宁的资本主义观是理解列宁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一个关键。以1914年为界,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可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范式,即前期自由资本主义论或社会民主主义批判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和后期帝国主义论或无产阶级革命视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固然成为历史,但目前全球化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垄断的、帝国主义的特征。国家垄断与跨国垄断仍然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与现实特征。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问题都要从重思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历史与逻辑开始。
作者: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4~22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刘维春/刘怀玉20082008
列宁/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

网载 2013-09-10 21:34:08

[新一篇] 分析哲學與科學哲學理論研討

[舊一篇] 創業教育——21世紀中國職業教育的新特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