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1)04-0009-05
  一、什么是全球化
  人们对什么是全球化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个常见的全球化定义是:“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这一定义或类似定义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发现,发达国家的资本这种生产要素或资源确实在世界范围内无拘无束地自由流动,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可见,上述这种一厢情愿的全球化定义同实践中的全球化根本不是一回事。
  关于什么是全球化的问题,人们大都只从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方面来理解,而很少认识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全球化不仅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全球化,使有利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秩序全球化,而且要使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和人权”全球化。
  美国统治者图谋垄断对全球化含义的解释权。《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提出了“第三种全球化”,即编织“跨国人权网”。该报告批评人们对全球化含义的片面理解,说:“今天,人人都在谈论全球化。但是,无论是全球化的倡导者还是批评者,都几乎千篇一律地将全球化说成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实际上,在新的千年中,至少存在着三种世界性的语言:金钱、因特网以及民主和人权。”美国国务院的这个“人权”报告对“第三种全球化”作了如下的解释:“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在这之前不久,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达沃斯就曾说:“由于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美国自封为“第三种全球化”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国务院在这个“人权”报告中说:“作为促进世界各地民主和人权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在建立跨国人权网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美国继续领导组织新的跨国人权网。”
  由上可见,美国国务院所说的全球化包括三种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2)技术全球化;(3)“民主和人权”全球化。
  二、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和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
  要讨论全球化的性质,首先应该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全球化: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和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描述的全球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他们指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用“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三个从属关系来揭示当时全球化趋势的实质。
  我们今天讨论的全球化是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而不是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为了正确认识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的性质,有必要将它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考察的全球化趋势作一比较。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资本所有者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主要是出于不断扩大商品输出,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为了寻找和占领商品市场,商品资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在我们这个时代,资本所有者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则主要是出于扩大资本输出,扩大有利投资场所的需要。为了寻找和占领有利的投资场所,金融资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商品资本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很深、很广的程度。在我们这个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资本的国际化则达到了更深、更广的程度。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主导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做的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我们这个时代,主导经济全球化的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做的则是企图使发展中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使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演变从属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虽然有以上的不同点,然而,两个不同时代的全球化具有本质的共同点: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全球化。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由此,人们可以看到,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证明了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人类社会最终将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不同,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将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和共产主义全球化。
  三、全球化和反全球化
  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得失问题是全世界不断争论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全球化的争论出现了新的高潮。人们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反全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00年4月13日,德国《世界报》发表题为《全球化及其反对者》的文章,讨论全球化的性质和利弊得失问题。文章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个景象就是全球化。全球化创造的财富越多,反对者的行动就越咄咄逼人。这是一支由许多非政府组织组成的队伍,他们中有环保和消费者利益保护者、社会活动家和工会组织、宗教界领导人以及呼吁和提供发展援助的人。”
  关于上述人士反对全球化的原因,《世界报》说:“他们反对全球化。他们说,全球化加大了贫富之间的不合理分配、剥夺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全球化就是工业国家一手策划的、不尊重人的赌博资本主义。”《世界报》对全球化的反对意见进行了猛烈批判,断言全球化利大于弊。
  2000年4月23日,美国《世界日报》发表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可以视为对德国《世界报》那篇文章断言全球化利大于弊这一观点的回答。《世界日报》的这篇文章谈到不久前大批示威者从各地结集华盛顿反对全球化一事,说:“示威者最大的口号是抗议全球经济一体化(此用语在这里实际上是指经济全球化——引者)为贫穷国家带来灾难”。该文还谈到在这之前超过万名劳工在美国国会前示威一事。文章说:“上述这些事件打破了由高科技和资讯革命带来经济持续繁荣的虚幻景象,提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背后的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扩大给人们带来的重大心理冲击和隐藏的社会动荡因子。”
  《世界日报》的这篇文章说:“世人所期待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家的共同繁荣,是利益和资源更平等的分配,能够使人权和生存尊严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可是,事实与人们期待的正好相反。“人们越来越看到世界经济议题背后的虚伪和不平等,以及世界经济体系背后日益严重的南北问题与贫富差距。”正是这些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世界上反对全球化的人们大规模的示威和强烈的抗议。《世界日报》的这篇文章揭示了全球化反对者先后在美国西雅图和华盛顿两次大规模抗议的共同主题:“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人们注意到,在西雅图和华盛顿两次抗议后,世界上又举行了多次关于全球化的官方研讨会和民间研讨会。人们也注意到,继美国西雅图、华盛顿的两次抗议之后,世界上反全球化的人们又先后在捷克的布拉格、法国的尼斯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抗议和游行。其中,尼斯大游行的参加者大约有5万人,那不勒斯大游行的参加者大约有3万多人。
  四、全球化的利弊
  关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我们既不一般地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利大于弊的论断,也不一般地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利小于弊的论断。问题在于,利和弊都是对特定的主体来说的。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人们清楚地看到,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正像《世界日报》所说的那样,“代表着西方强势力量来领导这个一体化(在这里是指全球化——引者)运动的正是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也主要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给它们本国带来了巨大利益。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确实是利大于弊。
  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在还无法证明全球化肯定利大于弊。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像《世界日报》所说的那一系列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包括“为贫穷国家带来灾难”、“南北矛盾和贫富差距扩大”、“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金融殖民”、“技术殖民”、“转嫁环境危机”等。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对全球化的论述,往往比发达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对全球化的论述要符合实际。
  据路透社吉隆坡2000年2月24日电:“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今天说,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变得贫穷,富国更加富有。”马哈蒂尔在马来西亚高级公务员会议上说:“直至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发展中国家从正在进行的全球化中得到好处,我们看到的是西方的富国越来越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拥有财富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位马来西亚的领导人说,信息技术时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威胁——巨大的联合企业能够吞掉整个经济。他说:“他们的目的是利用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将全世界变成殖民地。”
  韩国总统金大中关于全球化的两次谈话很发人深省。1998年4月15日,金大中满怀信心地发表了要“融入全球化”的谈话。他说:“在经济方面,我准备坚决实行自由经济。我们决心继续积极努力,把我们的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更大地敞开大门欢迎外国投资者。”可是,事过两年,金大中在2000年5月15日的讲话中则强调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他说,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露出来,对此必须加以警惕并预先采取措施,否则,“可能面临极大的危险和灾难。”
  墨西哥《至上报》2000年5月25日发表题为《新帝国主义》的文章,说:“全球化,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的集中越来越迅速,企业家们的世界秩序正在逐步迫近,他们的世界权力与其企业的兼并规模成比例的资本的大联盟由于《多边投资协定》达到了高峰。一年之后,资本又在瑞士的达沃斯确立了自己的世界权力。”该报把资本的世界权力叫做“新帝国主义”,说它有“两只手”:一只手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另一只手是世界银行。新帝国主义“要为各跨国公司组成一个国际大商会。……全世界都要被置于跨国企业的控制和统治之下。”
  在狂热高呼“拥抱全球化”的人看来,墨西哥《至上报》等发展中国家的报刊太左,马来西亚总理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太左,刚上任时在全球化问题上并不左的韩国总统现在也变得太左。
  其实,不能埋怨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太左,不能埋怨发展中国家的报刊太左。如果你从发达国家、特别是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看全球化,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高呼“拥抱全球化”,就会自然而然地责备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舆论太左。然而,如果你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看全球化,你就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的谈话和舆论决非空穴来风,也决非危言耸听,而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我们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对全球化的论述往往比发达国家的政治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对全球化的论述要符合实际,这只是就多数而言,并非说以上所举例证只为发展中国家所独有。实际上,西方国家的某些政治家、经济学家、评论家等有时也能说出全球化的真实的一面。这里也不妨举几个例子。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承认:“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1]德国总理施罗德发起的有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14国政府首脑参加的2000年6月3日柏林国际会议通过的《21世纪现代国家管理柏林公报》承认:不能听任全球化任意发展。“全球化没有给所有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也承认:“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英国《卫报》发表的题为《全球化的受害者》的文章承认: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推行“新殖民主义”。甚至美国《华尔街日报》在1995年7月6日就发表文章承认存在“美国的新帝国主义”。
  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承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2]
  冷静思考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全球化。应该看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不是只有利而无弊,也不是只有弊而无利,而是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利益;另一方面,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关于后者,人们都还记得,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压力下,泰国过早地、过度地开放金融市场,撤掉了所有自我保护的屏障,结果导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泰国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接着发展成为亚洲金融危机,还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这个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正是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使几年前曾片面地热中于全球化的人们现在也转向于冷静地全面地看待全球化。
  在发展中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全球化一方面可能是机遇和利益,另一方面可能是风险和灾难。越来越多的人还从最近几年的金融危机的现实中认识到,机遇和利益多半是潜在的,而风险和灾难则多半是现实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的论断为时过早。
  美国总统和国务院对全球化的解释,大大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全球化的本质的认识。全球化的严酷现实更可以帮助沉湎于幻想中的人们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何为全球化。代表美国统治阶级利益的“增强我们的(美国的)价值观”的全球化、“第三种全球化”以及像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所说的旨在“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全球化,都是发展中国家断然不能接受的。
  分析到这里,人们就不难理解,在2000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为什么在189个成员国中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相当普遍地表现出危机感。日本时事社同年9月9日题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问题上确实感到了危机》的新闻分析说:“产生这种危机感的背景是,担心全球化会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多数国家表示,希望联合国在公平分配利益方面发挥作用。
  五、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应对全球化
  从可能性来说,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大于弊,又可能弊大于利。发展中国家期望的是前一种可能性,不愿意看到的是后一种可能性。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独立于全球经济之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不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恩赐和施舍,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也不会有什么恩赐和施舍,而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就各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取决于:(1)对什么是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2)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3)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4)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取决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能否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争取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
  即使仅就全球化中的经济全球化而论,也要分清是哪一种经济全球化。例如,西方有一本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提出,私有化、自由化、非调控化(放松管制)三者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这本书说:“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中……存在私有化的迫切需要……存在市场自由化的迫切需要……存在对于产业部门与市场放松管制(非调控化——引者)的迫切需要”。[3]这种以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以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国家断然不能接受的。
  法国《人道报》2000年11月30日发表题为《马克思,全球化批判》的文章,着重揭露西方国家在全球化名义下推行私有化的图谋。文章说:“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化与……进一步私有化以及某种文化统治的加强是同时并进的。……除此之外,还有信息的私有化,货币的私有化,甚至是人的私有化,这样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出现全球化的背面或者反面:全球的私有化。”
  分析到这里,人们就会认识到,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仍然屹立在这个地球上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全球化,既要有机遇感,更要有危机感。全面拒绝经济全球化,将本国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是完全错误的;全面迎合经济全球化,“傍美国这个大款”,更是错误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面前,除了对什么是全球化要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要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之外,重要的是:(1)在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2)在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时,一定要反对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名义下图谋在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特别是图谋在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私有化;(3)在扩大对外开放时,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反对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
  [收稿日期] 2001-06-0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9~13F8世界经济学吴易风20012001要讨论全球化的性质,首先应该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全球化:即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和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就必须对全球化的性质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充分的准备,制定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争取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经济全球化/性质/利弊吴易风(1932-),江苏高邮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经济学和外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9~13F8世界经济学吴易风20012001要讨论全球化的性质,首先应该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全球化:即当前的现实的全球化和未来的理想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就必须对全球化的性质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对全球化给本国可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符合实际的估计,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充分的准备,制定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争取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团结一致地进行有效的斗争。经济全球化/性质/利弊

网载 2013-09-10 21:29:02

[新一篇] 全球化與人的存在方式

[舊一篇] 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關于發展中國家的框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