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共人 难以共事——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国企业的管人技巧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十年前,笔者的一位朋友放弃副厅级的职位,“下海”当了一家企业的总裁,最初我对他能否迅速进入角色还真有些担心,但几年下来,他领导的企业发展得相当稳健。在一次闲聊中,笔者问他现在管理企业的员工与过去管理机关的下属有何异同,他稍微沉思了一下回答道: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先共人后共事”;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企业制度比机关管理制度更硬。从这简单的一席话中,可以看出此君吃透了中国式管理文化,并能博采东西方管理文化之精华。由此笔者联想到,中国广大的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同时,如果能够认真比较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并将两者的合理成分融会贯通,也许更有利于企业管理。
    一、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
  在对事物的一般认识上,世界各民族是差不多的,但上升到制度层面时,彼此的看法就不一样了,进一步上升到哲学层面,就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西方人“一切依据是非来判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西方式的管理喜欢问:“Which is right? A or B?”答案不是“A is right”,便是“B is right”。他们把判断是非的原则简单化、规范化、条理化,以此形成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西方人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来决定孰是孰非,A大于B则A对,B大于A即B对。在谈判基础上形成的协议,即为修订原有制度和避免今后冲突的标准,大家共同遵行,彼此制衡。中国人在管理上则倾向于“圆满重于是非”。在中国人看来,把事情做对了未必就等于把事情做好了。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往往以类似“这样做对是对,可惜不够圆满”这样的口吻评价别人做的事情。对于“甲对还是乙对”这样的“二选一”的问题,除了十分明显而简单的是非曲直外,中国人的判定经常是模糊的。中国人很少会直截了当地说“甲对”或“乙对”,而多半会作模棱两可的评价——“甲对,乙也不见得错”,或“乙错,甲好像也有些缺陷”。
  中国人在是非观上常常讲“粗理”,“细理”则一般不讲得那么透彻,所以中国人分析问题大多采取定性分析,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强调定量分析。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道理是“玄而又玄”的,中国人也乐得人家赞赏他讲的道理“妙不可言”。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即是这种玄理最经典的表达。正因为中国人习惯于讲“粗理”,故在管理上往往缺乏严格的准则,即便制定了某些准则,在执行中也会有很大的弹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因此管理总在追求合理化。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管理合理性的理解并非一致。
  英美人的观点:英美等国的合理主义,是以一个原则来说明全世界的一切。如英美等国信奉神教的人,往往认为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上帝主宰着整个世界。他们认为做某种事情只有一条准则,偏离了这个准则,就是不合理的。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则往往认为合理的准则不是惟一的,在对待神教的态度上,他们往往也不只是惟一神独尊。
  日本人的观点:日本人喜欢从许许多多的个别存在出发,去发现共同的原理。因此,他们就形成了“大和”魂,升华了“武士道”精神。日本人不相信有一个能说明万事万物的原理,但他们却供奉着大和民族共同的天皇。日本虽然实行民主立宪,但天皇神圣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在管理方面,日本人很重视前辈的经验,“师父”的地位相当高。
  中国人的观点:中国人的原则很多,而且可刚可柔、可上可下、可阴可阳,但根本的原则是随机应变原则。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之中,中国人最懂得应变的道理,因此就有了“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阴阳互变”的思想。具体到企业管理上,中国人认为,管理的确要有制度,但执行起来应该有弹性;合理不合理,不能完全以多数人的观点来决断。
    二、如何管好“难管”的员工
  (一)为什么说中国员工难管理
  在西方人看来,按照没有定准的管理文化进行管理,中国的员工是很难管理的。这种观点虽然有些片面和偏激,但笔者认为,这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管理也有某些积极的启示。因为中国人常常按照没有定准的思维方式行事,的确有以下六个“不容易”:①不容易听信别人的话;②不容易重视团体规约;③不容易完全遵照上级命令行事;④不容易认真接受工作规范;⑤不容易按照定量化、标准化的科学方法行事;⑥不容易与大家一致,总认为我应该特别。正是这六个“不容易”,导致了管理难以执行,或者执行的效率不高。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过于喜欢穷究道理,这种死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会给管理增加很多困难。①穷究道理,很难沟通。中国人的道理多半是相对的,究竟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如果做每样事情都要穷究道理,沟通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②各唱各的调,很难协调。大家如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张开嘴巴说别人,不打开耳朵听不同的意见,相互协调是很困难的。③固执己见,意气用事。中国人非常爱面子,因而即便明知自己无理,也常常意气用事,固执己见。④立场改变,理随着变。中国人重视立场,往往在做计划时是“儒家”,到执行时就变成了“道家”;自己在位时是“儒家”,不在位时则变成了“道家”。⑤中国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说道理上,也许大家把道理充分讲清楚了,但却没有时间去执行计划了。
  (二)如何根据中国人的特性改善企业管理
  虽然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性格中有“不执着”的一面,但“不执着”在管理上也不乏以下优势:①头脑灵活,善于随机应变,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②在工作中能随时适度调整方法,以求达到目标;③具有极大的弹性和张力,能够承受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④善于把握情势,当有利的情势来临时,不会拘泥于原有计划的限制;⑤中国人虽然平时不执着,但一旦唤起其热情,天大的困难他们也有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中国人的这些特性,可采取以下几种管理方法。
  一是由情入理管理法。“不执着”是中国人为人处世富有弹性的表现。美国人评价日本人的管理是“变来变去,难有定准”,而在日本人看来,中国人的管理更加不可思议——简直是“飞来飞去,没有定处”。中国人这种“不执着”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擅长相机抉择,根据这种特点,管理者们只需划定一个大目标,放手让员工去干就行了,他们往往能够找到最有利于达到目标的路径。“不受管”是中国人爱面子、图虚荣的表现。管理者们如果善于利用中国人这种自尊心强的特点,在管理上宽严有度,减少不必要的制衡,让其觉得你充分信任他们,他们反而会主动把事情做好。“穷究理”是中国人喜欢纸上谈兵的习惯,这对管理也未必没有好处。譬如,中国人常常认为自己所说的才是真正的道理,那么你尽可以让他讲讲自己应该如何做。爱面子的中国人非常认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最终他自己没有做好,你就可以其人之“道理”治其人之身,他自然会服服帖帖挨批受罚。由此可见,中国的管理者如能“由情入理”去管理,管理的执行力是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效果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先共人,后共事。在中国企业里,管理者是否具有号召力,往往要看他平时是否善于“共人”和“助人”。如果他平时与员工关系融洽,就能够“上下同欲”,一呼百应。中国人相互之间打交道,公谊和私交都很重要,先利用私人交情进行沟通,再去推动公事,办事效率可能会更高。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如果上上下下都能够积极营造“共人”和“助人”的和谐氛围,组织的凝聚力自然会大大提高。在我们把西方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中国的同时,必须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特性作适当调整,然后为我所用。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彻悟“先共人,后共事”的道理,可能在管理中国员工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领导科学郑州49~50C3管理科学过文俊20082008
过文俊,湖北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领导科学郑州49~50C3管理科学过文俊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1:25:38

[新一篇] 上海都市農業建設的特征、問題與對策

[舊一篇] 不完全市場與策略性破產  ——美國破產法第11章的歷史演變及理論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